《园冶》之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思想分析

2020-09-10 07:50韩凌云
经济·艺术商业 2020年1期
关键词:造园古典天地

韩凌云

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一部分,中国园林的发展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作为中国重要的古典园林文化瑰宝,《园冶》在中国及世界造园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作者计成,字无否,号否道人,吴江(今苏州)人,《园冶》全面讲述了江南地区私家园林的规划、设计、施工,以及各种局部、细部处理的综合性著作,对园林造园的指导思想、园址选择、建筑布局、建筑情趣,作了淋漓尽致的描述,集中体现了中国士大夫的园林设计艺术思想,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1“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计成在《园冶》中提到了许多造园思想,但其中最重要的则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计成虽然在《园冶.园说》中提到这个观点,但是它在整个造园体系中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指导思想。

(1)“天开”是自然开辟,是最高的美,是园林建造的最高境界,人工是模仿这种自然美。计成提倡师法自然,在园林中保持其本真的美。建造园林要突出其自然美。自然美体现为不违背自然本来的面貌,依据自然的原有特色建造园林。这种自然美是顺其自然的,无为的,以顺应自然为原则,自然即为道,为规律。如在装修上,园林以朴素为美,少装饰,多呈天然之态。这种美是美在自然而然。道家提倡美在造化、真实、质朴、简洁、清新。计成在园林中追求这种朴素之美。如:“升拱不让雕驾,门枕胡为楼鼓。时遵雅朴,古摘端方。画彩虽佳,木色加之青绿;雕楼易俗,花空嵌以仙禽。”

(2)人工虽然模仿自然,但如果人能够掌握技巧,掌握规律,是可以达到自然美的状态与境界。计成肯定了人工的努力,作为人工自然的园林,是可以通过这种技巧,展现其自然美。“因地制宜”是建园需要遵守的最基本的原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根据地形地貌建造园林。建造园林要遵循原有的地势条件,使之尽量保持自然的状态。《园冶》中说“园基不拘方向,地势自有高低;……如方如圆,似偏似曲。”计成强调自然具有客观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正所谓“园基不拘方向,地势自有高低”,人对自然地理的态度不能“改”,只能是“随”。园的布局要充分考虑原有的自然形势,合于方者就其方,适乎圆者就其圆。这主要体现两点:一是体现人对自然的尊重与随顺;二则体现出自然对人的尊重与肯定。

所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说虽是由人力所为,却要像是天所开辟出来,天地自然而生的一样。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呈现出一种如天地大美般的境界。

2“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是计成在《园冶》中提出的核心的造园手法和主要原则。

“因”就是能够因地制宜,不强为妄作,要顺应自然,才能“精而合宜”。例如“窗煽无拘,随宜合用;栏杆信画,因境而成”、“园基不拘方向,地势自有高低;涉门成趣,得景随形”、“宜台宜榭,邀月招云;成径成蹊,寻花问柳”(《园冶·掇山》)等等,都是“精而合宜”的具体体现。巧妙地运用天然地形地貌,顺势利导,主动地适应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共处。“造园有这一‘因的原则,既珍重了自然形狀的天性,又通过造园活动把这一独特的天然妙处表现了出来。‘因是中国文化天人合一思想在造园中的体现,一个‘因字,包含了人所必须‘因的天地自然和人面对天地自然去‘因的艺术之心。”

“借”其实就是调整园林内外不同景物和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借景》作为《园冶》的最后一篇具有总结性的意义,因而借景的重要性是非常明显的。“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如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园冶·借景》)这里面既包含了“仰观俯察”的流动观照方式,又包含与自然为一体的四时观念。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典园林并非只是空间艺术,而是时空合一的艺术。借景通过把观赏者的目光引向园林内外的各个方向,从而园林的空间无限扩大,丰富了美的感受。“萧寺可以卜邻,梵音到耳;远峰偏宜借景,秀色堪餐。紫气青霞,鹤声送来枕上;白萍红寥,鸥盟同结矶边。”这是对“借景”很好的描绘。园林所借之景,不仅仅限于实景,更重视如“声”、“光”、“影”、“香”等虚景。“‘借的妙用其实是中国美学虚实理论在园林中的体现。化实为虚,追光踢影,由远及近,由真转幻,别为一段烟景。”

《借景》篇开头说:“构园无格,借景有因。”即是说造园虽无固定的法式规定,但是借景必须因地制宜、“精而合宜”,这是“借”中有“因”。而要想真正做到“因”,必须巧妙地运用“借景”,“因”处即是“借”处。

3结语

《园冶》是计成自己建造园林实践经验的结晶,是古代宜居思想的典范,具有极强的操作性,能为现今的园林建造提供有力的借鉴团。它所蕴含的“天人合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等美学思想,对现代景观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造园古典天地
古典名画神配文,第一幅就笑了,哈哈
浅谈隐逸文化与中国园林
“盛世造园”说考论
会员天地
交友天地
会员天地
轻古典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