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陈式太极拳的技击性探讨

2020-09-10 00:45贾为华
体育风尚 2020年9期
关键词:内涵

摘要:本文首先就陈氏太极拳技击性的历史渊源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陈式太极拳技击性的相关内涵,希望能够为从事相关研究的工作人员提供一定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陈式太极拳;技击性;内涵

太极拳的技击性实际上很少有人知道,大家所关注的都是太极拳在使用过程中流畅、舒缓的动作,但是基本上没有人对太极拳的“内劲”——技击性有所了解。实际上,在陈式太极拳当中,技击性是此项拳法的核心点,如果缺少了技击性,那么陈式太极拳就没有了实用性,也就不能被称之为中华武术。在太极拳练习的过程中,只有做到性命双修、体用兼具,才能实现对该武术技能的有效掌握,并能够应用于实战当中。这也从一个层面表现出,要保护和继承传统武术文化,除了需要人们对其进行长期的练习之外,开展系统科学的理论研究同样也非常重要。

一、陈式太极拳技击性的历史渊源分析

根据相关历史资料和笔者前往有关地区进行考察后均证实,太极拳发明于明末清初时期,起源地为中国河南省陈家沟。时至今日,太极拳在中国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目前武术界和学术界绝大部分专家均认为陈王廷是太极拳的发明者,即当前太极拳流派中的陈式太极拳,除陈式太极拳之外,还有杨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等多种流派,但这些流派都是基于陈式太极拳进行改良发展后所得的。

从相关历史文献中可以发现,陈式太极拳创立者陈王廷被描绘成武艺非凡,成龙成虎任方便,由此可见,陈式太极拳同样可以被用于实战当中,并且在实战中展现出了较强的技击性。在此之后,杨班候等人和各大武术门派切磋交手的案例更是数不胜数,太极拳所具有的技击性确实得到了当时越来越多武术门派的认同,综上,可以认为,太极拳和其他中国武术一样,是具有较强技击性的一种武术技巧。

二、陈式太极拳技击性的含义分析

很多太极拳练习者认为,太极拳在练习的过程中出拳速度慢,看起来非常迟钝,缺乏技击性,不存在实战的价值,而实际上,太极拳通过自身300多年的不断进化改良,截止到目前,已经成为中华武术当中的一大重要瑰宝,并且在实战演练过程中,展现出了极强的技击性,它能够在短时间内控制对手,出拳劲道十足,一旦命中,将会给对手巨大打击,可以说,太极拳经过自身的不断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攻守兼备的优秀武术类型。

(一)套路和技击性的结合

当前,更多人学习太极拳套路(拳架)的目的是为了强身健体。无可非议的是,伴随着练习者对太极拳了解的不断深入,其套路动作会变得越来越标准化,强身健体的效果也会变得越来越显著。这需要练习者了解陈式太极拳相关的拳法理论,例如虚实、松沉、技击原理等,而通过对这些理论的学习,练习者又将会更加深入的理解太极拳套路的真实内涵,依靠对拳架的学习对太极拳的技击性原理有更深的掌握。当练习者的招式达到炉火纯青后,在实战过程中,每一种身法招式的运用已经可以在不需要思考的情况下通过自己的肌肉记忆进行自然使用,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条件反射,将自己的腰部作为轴心进行出拳,招式一气呵成,用内劲推动招式,并在实战应用中展现出太极拳避实击虚、隐而后发等一系列技击性特点。

(二)桩法和技击性的结合

在很多中国武术的学习过程中,桩法都是其中比较重要的训练方式,依靠特殊的静态无氧训练,让练习者在训练的过程中达到形态放松、神情自然、内息顺畅的目的。在静态状态下感受阴阳转换、静以制动,让自身的拳法更加稳健踏实。笔者认为,任何一种武术若只有拳架,而没有内在,就好比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不可长久。因此在太极拳技击性训练过程中,站桩便成为练习者的必修课。它不但是初学者需要练习的基本功,同时也是高阶练习者强化自身能力的必练科目。精湛的桩法能够提升练习者下盘的稳固程度,使其气沉丹田、神清心静。实际上,有很多中国武术在训练的过程中,都有着“先练桩,再学拳”的说法,从身体层面,桩法能够让自己腰腿更加具有力量,并在实战中步法更加稳固。而在精神层面,桩法能够让自己心态平和,遇事不乱。练习陈式太极拳,最忌讳的是过度用力,这样时间一久,必定会导致拳者身体松散开,只有气血贯注,稳固下盘,才能让自己在长期的训练中产生“内劲”。就陈式太极拳而言,其内劲柔和,拳者往往通过自身意念引导动作,用丹田内息带动自身运动,追求“意念、神气、外力”的三者融合。练习者在站桩时,应调整身形,确保肢体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使其内劲提升,肌肤触感灵敏,让桩法和技击性之间得到完美的融合。

(三)推手和技击性的结合

在陈式太极拳日常练习的过程中,太极推手同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基础训练方法,所谓推手,是两人之间进行徒手接触,用于掌握对方拳劲大小、方向,并力争控制对方中心,使其失去平衡,但却保证自身平和的技击性技巧。

当前,我国武术领域针对太极拳的研究方向是套路和健身强体效果的研究,而针对技击性的研究内容,其重心往往就在推手。实际上,推手并非太极拳练习的最终目的,它只是练习的一个过程,若将推手和太极拳技击性之间画等号,就等于否定了太极拳系统的整体型,否定了太极拳的技击性。所以,想要进一步发展太极拳的技击性研究,就一定要重点关注太极拳实战过程中的技法和理论研究,并将其进行科学化的研究分析,并整理出一套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太极拳技击性练习指导,让推手和技击性进行融合,让包含推手在内的多种技巧能够应用于实战当中,并组成一套完整的系统,这便成为让太极拳技击性最大化的重要途径。

太极拳推手技法以四正为主、四隅为辅。讲究四两拨千斤,在实战过程中,推手要求两脚随攻守之势进行变化调整,让人体中心在底盘范围以内。

(四)内劲和技击性的完美融合

在中国武术当中,通常将内劲划分成缠丝劲和杠杆劲两种。其中杠杆劲使用范围最广的便是借力发力,即“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在贴身格斗实战当中,对杠杆劲的使用非常常见,因为贴身实战通常以抱、摔等为主要技巧,而杠杆劲能够在实战过程中对对手的攻击进行有效卸力,降低甚至抵消这些攻击对自身造成的伤害。而缠丝劲则是将力量依靠肌肉表面来进行人的内脏的攻击,通常有寸劲、短劲、长劲等种类,对于外行或者刚接触武术练习时间不长的人来说,缠丝劲的攻击力极大,会在很长时间内造成被攻击部位的疼痛难忍,导致太极拳的这一技击性特点让很多人感到畏惧。

整体来讲,陈式太极拳内劲和技击性结合进行实战表现出了以下几大特征:第一,不可察觉性,在实战当中,寸劲拳的使用非常具有隐蔽性,不容易被对方所察觉,一旦使用内劲拳击中对方要害部位,效果往往非常明显,轻则会导致被击中区域长期疼痛,重则会瞬间失去抵抗能力,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第二,从容性,即在使用内劲拳的过程中,发力者往往其面部表情、动作等都非常从容,能够让对方在瞬间失去平衡,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第三,礼貌性,简单地说,就是依靠内劲进行攻击,对手能感受到出拳者的力量,但是旁观者却无法体会,以示给对方体面。

三、结语

整体来讲,在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之后,陈式太极拳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改良优化,在实战过程中,展现出了极为优秀的技击性,该拳术注重攻击人体关节,并形成内劲,能快速擒拿对方,并让对方无法进行反制。并且在经历了长期的发展之后,陈式太极拳的应用也趋于灵活化,除了常见的拳、掌、腿的攻击技法之外,胯、肘等身体部位也成为陈式太极拳重要的应用部位,并且在实际作战的过程中取得了较为卓越的效果,其技击性也得到了有效的体现,值得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普及,以此来提升国民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杨松蓓.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的拳架体系梳理与研究[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2019.

[2]牛一凡,乔丽焕.客观地看待传统太极拳的技击性——以陈式太极拳为例[J].品牌(下半月),2015(05):264.

[3]石榴.浅谈陈式太极拳的技击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6(17):149.

[4]楊松,崔浩澜.陈式太极拳国际竞赛套路动作的技击性分析[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7(03):41–44+96.

作者简介:贾为华(1978—),男,汉,河南焦作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太极拳、营养健康。

猜你喜欢
内涵
党内法规研究中的概念:内涵辨析、体系构建与重要价值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落实路径
延安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哪些?
挖掘习题内涵 探究问题本质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人体大探索
实施和雅教育 深耕内涵发展——以莆田市荔城区梅峰小学为例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旧书里的创意世界
木木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