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调动小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研究

2020-09-10 00:45冯瑜
体育风尚 2020年9期
关键词:创建主体学生

冯瑜

摘要: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身心健康为根本宗旨的今天,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成为21世纪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学校体育和教师必然要主动适应社会变化的这种要求。因此,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促使学生更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是课堂的根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形成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为教学目标。

关键词:学生;主体;创建

学校体育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及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而培养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是学生终身坚持锻炼习惯的奠基石。因此,在新课改与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在组织体育训练活动时,必须要注重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发掘学生学习潜能,从而提高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使其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对此,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对体育训练中如何调动小学生的主体性进行了探究与分析,以供参考。

一、在小学体育训练中调动学生主体性地位的意义

(一)有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

在小学体育训练中,注重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地位,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训练活动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各种体育锻炼活动,从而全面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学生在体育运动兴趣高涨的时候,也偶尔会产生体育运动倦怠期,但很快就会恢复,从而更快地投入到体育锻炼当中。因此,小学体育训练应该更为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在提高学生体育成绩及能力的同时,还能增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源动力,从而真正实现增强学生成长发育,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标。

(二)有助于科学运动理念的推广

现如今,学生体育能力及素质的培养已然受到我国各界人士的关注。但是,依然有人认为只要是体育锻炼,就会有利于身体健康,只要经常运动,就能提高身体素质。这是一种没有科学依据的观点。运动有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但若是缺乏正确、科学的运动观念,不仅不会对身体健康有利,甚至还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因此,在小学体育训练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点燃学生的运动热情,充分调动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主动性,从而深化学生对体育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体育运动进行正确又科学的设计与规划,进而促使体育运动理念获得更好地推广。

(三)有助于学生运动习惯的养成

小学生的生活背景各不相同,其身体素质与个性特点也会存在差异性,传统的体育训练方式很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甚至抵触体育训练,从而无法获得理想效果。小学体育教师在训练中,善于关注学生体育兴趣,全面了解学生性格特点,实施因材施教,有助于学生体育运动知识体系的构建,从而促使他们通过正确认识和了解自身身体结构,形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让他们不仅可以通过规律的运动习惯,提高身体素质,又能学会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最大限度地避免对身体造成损害。

二、以学生为主体,创新方法

对训练方法的创新,目的是为了提高小学体育训练质量,通过长期的小学体育训练实践,笔者认识到有效提高小学体育训练质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应该在训练中贯彻“乐、动、学”的指导思想。

首先,“乐”是指在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教材内容,制定相应的训练方法,使其“乐”在其中,从而产生浓厚的体育兴趣。

其次,“动”指身体练习是体育训练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显著区别。与人体运动技能变化规律相符,顺应人体生理适应性规律的训练,以“乐”作为构建基础的、合理的运动负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

再次,通过身体练习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再通过反复地练习与探究,将其内化为自身运动技能,从而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谓之“学”。

最后,将“乐”“动”“学”三者进行有机融合,就是对小学体育训练特点的高度概括。它的形成,不仅具有科学有效的理论依据,更有高度的指导意义。因此,笔者在小学体育训练实践中,以“乐”“动”“学”作为训练的指导思想,对教材进行精心筛选教材内容,选择相应的训练方法,从而获得显著的训练效果。

(一)以“乐”为基,激发兴趣

新课改要求,小学生的体育训练,要以养护和锻炼为重点,旨在激发学生体育兴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极为明显,很难长时间保持注意力集中,思维也是无法持久,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选择内容丰富多彩的教材,开展群体性的活动,安排游戏性的内容。笔者曾经做过一次50米考核的测试课程,从课程开始就组织反应练习,以此幫助学生集中注意力;然后,安排了三项与行进相关的游戏练习,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热情,最后紧扣短跑特点,组织进行起跑反应的练习,最终达到准备活动的目的,一举多得,还能获得良好的测验成绩。

(二)以“动”为主,保证质量

体育训练基本的特点就是“动”,只有遵循运动规律,以“乐”作为“动”的基础,才能获得良好的“动”的效果。因此,“动”以“乐”为前提条件,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从而让体育训练计划更显科学化。同时,只有遵循人体生理机能变化和适应性的规律,达到一定量的“动”,才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及体质。因此,在安排教材和课程选择时,基本部分应以游戏作为准备活动的主要内容,然后再安排具有竞争性质的教材内容,从而充分体现出“乐”的特点的同时,还能保证“动”的质量。

(三)以“学”为果,达到目的

小学体育训练,是建立在“动”的基础之上,要求学生必须要学习相关运动技能,掌握具体的身体锻炼方法只有大量的“动”,才能促使学生内化所学体育技能,使其转变成自己的运动技能。因此,科学的身体练习,融入智力、心理等因素,是学生学习和掌握教材内容的必须途径,所以“学”以“动”为基础,“乐”又是激活“学”的效果的重要因素,因而只有“乐”“动”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学”的效果。因此,对教材内容进行分解训练,是体育训练教法的关键所在,而分解教材则是分解训练的核心。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对体育教材进行科学合理的分解,以“乐”“动”“学”三者结合的整体作为指导思想,制定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计划,丰富课堂趣味,从而实现学生主体化的体育课堂训练。

三、以学生为主体,创新课堂训练

(一)转变教师角色,注重学生主体性

在体育训练中,要摒弃传统的“一言堂”,变成新时代的“群言堂”,教师也要走下“主讲台”,转变为主导者、引导者。这样,学生的课堂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才能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从而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与个性。因此,新时代的教师必须要正确认识自己当前的所处地位,以及扮演的角色,才能发挥出自身的最大作用,从而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趣,可以让学生“乐学”;导思,让学生“善学”;导法,让学生“活学”,如分组让学生自主练习、相互练习;建立指导小组等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

(二)多种训练形式,提高学生兴趣

新课改要求,小学体育训练形式要多样化,不要局限于一个操场,应该带领学生走进社区、走进农村、走向大自然等,具有开放性质的地方。而课堂则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主要场所,如小组合作训练、团队训练、互助小组、个人与集体等,这些都可以成为训练形式中的一种。

(三)现代训练方式,提高训练效果

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传统单一的课堂训练受到巨大冲击,现代化的训练方式使得理论知识从抽象、枯燥变成了立体、运动,从文字形式转变为音视频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丰富课堂训练的趣味性,点燃学生的参与热情。尤其是计算机与多媒体的应用,让体育训练方式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获取、运用及处理的能力。如在50米快速跑教学之前,让学生观看世界百米大赛等短距离的比赛,给学生以直观的视听刺激,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源动力,最终在学习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体育训练要坚持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正确认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重要性,积极分析和探索彰显学生主体优势的更好的训练方法,让学生在体育训练中,真正笑起来、动起来、活起来。同时,教师还要善于运用语言艺术,创新训练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训练过程中,掌握相应的体育技能,提高他们参与体育訓练的积极性,主动去探索体育知识,从而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增强学生体育素质,进而充分彰显出体育锻炼的魅力,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

参考文献:

[1]张瑶.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打造高效英语课堂[J].小学教学研究,2019(21):58–60.

[2]胡爱民.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教学实践研究[J].运动,2018(10):104–105+47.

[3]杨旭.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J].才智,2018(10):22.

[4]王彦萍.小学体育教学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J].学周刊,2016(03):156–157.

猜你喜欢
创建主体学生
论碳审计主体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何谓“主体间性”
赶不走的学生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学生写话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