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时代下文化类综艺节目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0-09-10 07:22卢铭
今古文创 2020年48期
关键词:文化传承中华文化新时代

卢铭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尤为强调中华文化的重要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离不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离不开文化的繁荣兴盛。影视行业作为文化传承的重中之地,需要主动担任起弘扬中华文化的重任。文化类综艺节目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够进一步唤起受众的价值共鸣。本文将通过分析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现状,浅谈新时代下文化类综艺节目在内容与形式上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的创新探索。

【关键词】新时代;文化类综艺;中华文化;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8-0079-02

一、引言

文化类综艺节目是指传播文化元素为主,在其中能够体现出深刻人文底蕴和文化内涵的娱乐性节目。早在1961年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便已推出文化题材节目《文化生活》,可谓是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开山鼻祖。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类综艺节目适应历史潮流趋势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在2013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原创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引起了热烈反响,赢得了现象级的突破。央视紧随其后推出了《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一系列优质的节目,使得越来越多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如《朗读者》《经典咏流传》等相继出现,为观众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下,我国综合实力日益增强,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迈进;在国际方面,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国际影响力以及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现如今国际舞台上的竞争逐渐由经济、军事等硬实力转向硬实力与文化、价值观等软实力并举。我国经济层面上的硬实力在近几年迅猛提升,但在文化软实力上亟须加强。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文化建设成为我国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首要目标之一。古往今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反映了中华民族高尚的品格修养以及人文精神,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是我国民族的精神瑰宝,是我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源泉之一。文化类综艺节目作为当下流行的大众媒介之一,秉承传播优秀文化的重要职责,需要不断进行创新以满足大众的审美心理需求,激发受众发扬传统文化的意愿,进而有利于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二、文化类综艺节目现状分析

(一)多元传播策略,拓宽传播范围

如今,大多数文化类综艺节目如《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国家宝藏》等已然实现多元化的媒介传播,跨媒介传播已成为当下影视行业的主要传播手段。《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最开始是在中央电视台播放,随着互联网迅速发展,之后逐渐实现台网同步播放,为受众提供了多渠道观看路径。在如今的多媒体时代下,最新一季的节目开始在短视频、微信、微博等多平台进行传播,使得传播范围更为广泛。跨媒介传播手段不仅表现在拓宽传播范围上,还表现与更具多元的传播方式。如央视推出的文物类文化综艺节目《国家宝藏》在央视影音App、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等网站实现了跨平台广泛传播,与此同时为满足年轻一代的受众需求,还在哔哩哔哩网站上推出专栏以及相关系列节目。除此之外,节目还推出相关衍生品以及音频节目,于更多渠道、多形式实现跨媒介传播,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方位传播给更为广泛范围的受众群体。

(二)讲述文化故事,唤起情感共鸣

古往今来我国历史中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素材,随着越来越多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日益呈现在大众面前,对于传统文化故事的叙述也趋于潮流,逐渐成为当下综艺节目的主流艺术形态。在讲述名人精神故事方面上,以《见字如面》《故事里的中国》等文化类节目为代表,展现了中华儿女优秀传统美德以及民族精神。《故事里的中国》一期节目中胡歌、刘涛对经典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的重新演绎,是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革命烈士的致敬,展现了英雄儿女不屈不挠的革命民族精神;《见字如面》在疫情时期启用抗疫特别节目决定,由明星嘉宾朗读抗疫前线发来的信件,展现了疫情期间小人物的家国情怀。在讲述传统文化故事方面,以《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上新了·故宫》等节目为代表,用更为通俗化的形式来丰富受众的文化底蕴。无论是《国家宝藏》中对各地文物国宝背后故事的戏剧化讲述,还是《中国诗词大会》中对古代诗歌词赋的深度探索,抑或是《上新了·故宫》中对故宫内外进行“趣味化”展现,无一不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带入到大众的精神世界当中,进而对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深远作用。

(三)丰富技术运用,增强内容表现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兴技术如VR、AR、CG特效、人工智能、全息投影等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愈加频繁,诸多文化类综艺节目也相继获得了技术支持,在形式上使得节目内容更具表现力和冲击力,观众除了享受视觉盛宴之外,还能够了解到前沿科技的成果。如《国家宝藏》的在舞台设计上便运用了全息投影技术使得观众身临其境,更具现场感。全息投影技术将已制作完成的影像素材,通过后期技术的手段使得观众能够360°观看到三维立体影像。《国家宝藏》中由于国宝文物不能带入到演播现场进行展示,节目便通过全息投影技术让观众直接看到三维立体的文物,极具视觉震撼力,使得历史文物之美大众面前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一创新性技术的运用将艺术与技术、美学与科学交相呼应、相互渗透,让观众受到视觉震慑后更易接受中华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文化信息。

三、文化类综艺节目创新探索

(一)构建跨媒介叙事,使叙事模式更加立体性

跨媒介叙事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学者亨瑞·詹姆斯在《媒介融合:新媒体与旧媒体的冲突地带》一书中提出。其认为,跨媒介叙事是一种特殊的叙事结构,应当由不同的媒体各有侧重、各尽其责地对故事进行详述。现今媒介融合的发展,大多数文化类综艺在传播策略方面已做到跨媒介传播,在叙事方面,一些节目已经尝试互文性故事构建。如有关乾隆的故事,在央视出品的文博类节目《国家宝藏》中观众通过听述文物背后的故事了解到了乾隆皇帝的个人喜好,在《故宫·皇帝的一天》中了解了乾隆的日常生活,而北京卫视制作的文化类节目《上新了·故宫》通过“皇帝的秘密花园”这一全新角度讲述了乾隆皇帝鲜为人知的另一面。这类文化综艺节目虽不是同时出品,但相互之间构成互文,共同建构了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人物形象,使得观众对传统文化认知颇深。这种互文性叙事是一种创新,但离跨媒介叙事还有一段距离。文化节目需对叙事结构进行整体性布局,将不同类型的媒介与故事融为一体,互不独立,努力开拓创新性思维来构建叙事模式以适应当下日益发展的时代潮流,做到由跨媒介传播至媒介融合的跨媒介叙事,使观众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提高其审美欣赏能力。

(二)讲好中国故事,树立当代中国良好形象

文化类综艺节目作为当今不媚俗、不庸俗的主流大众媒介,在讲述中国故事的前提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树立时代良好形象,进而更有效的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则是当下最应考虑的叙事策略之一。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首当其冲的便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博大精深文化的正确认知和深入了解,不仅要对表层情节进行正确还原,还应当深挖其精神内核,与当今时代下的受众形成情感共鸣,进而树立当代中国良好形象。《故事里的中国》中对焦裕禄先生故事的讲述与以往热血斗争的英雄不同,故事中加入了一些生活中细微小事的情节,注重对他生活细节的现实刻画,更具真实色彩,使得观众能够与故事产生共鸣。虽然其情节有所改变,但故事中服务人民,不屈不挠的“焦裕禄精神”内核并未变动,通过舞台剧这一艺术形式对人物形象的展现,冲破了时空的局限,激励着当代观众的奋斗精神。总而言之,在当今时代语境下,发掘故事内核并讲好中国故事,将观众带入到故事当中,使得观众在了解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弘扬并传承了中华传统美德。

(三)融合多种艺术形式,丰富受众审美体验

文化类综艺节目在讲述中国故事时并不是单调乏味的,而是应当融合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使得中华传统文化的呈现更加多元化,进而丰富了文化的审美色彩。就如文博类节目《国家宝藏》当中采用了戏剧的艺术形式,通过演员的生动出色的表演,将单一静止的文物注入“生命”,让观众认识到国宝文物背后不为人知的动人故事;再如音乐类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这一节目使经典传统的古诗词与当代流行音乐相结合,将诗词改编成悦耳动听的流行音乐,再由明星歌手作为“经典传唱人”进行现场演唱,使得观众能够沉浸于音乐艺术所构建的诗词文化意境之中,丰富了其审美体验。除此之外,《上新了·故宫》加入了当下流行的真人秀模式,《见字如面》运用了传统书信进行深情朗读,《中国成语大会》融合了紧张刺激竞技元素等等,这类综艺之所以能够成为现象级节目无一不在形式上进行大胆创新。由此可见,文化类综艺节目需在当今时代环境下,结合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对传统文化进行多元化、多层次的创新演绎。

四、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化类综艺节目作为当下主流节目类型应义不容辞地担当传承优秀文化的领头职责,要适应当今时代潮流,探索新型叙事结构,抓住故事内核,丰富艺术理念,追求艺术创新,将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至节目本身当中,创造出蕴含饱满的人文思想和文化内涵的高质量文艺作品,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进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杨盈龙,孙百卉.媒介融合時代传统文化节目的“故事世界”建构——从跨媒介传播到跨媒介叙事[J].中国电视,2019,(12):70-73.

[2]张骁将.文化节目讲好中国故事的策略[J].当代电视,2020,(07):25-27.

[3]李璐.《国家宝藏》:讲好中国故事 树立文化自信[J].西部广播电视,2020,(16):98-100.

猜你喜欢
文化传承中华文化新时代
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