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古代”生命哲学”之启发

2020-09-10 07:22衣博涵
今古文创 2020年41期
关键词:道家儒家

【摘要】 本文旨在浅谈中国古代先贤对生命起源的探究,生命消亡的思考,以及现实世界中生命存在的意义。研究“生命哲学”视域下中国哲学儒道两家对“生命”阐释,结合新冠肺炎疫情下人类对待生活、生存、生命的不同态度,讨论中国古代“生命哲学”对当下社会的启发。

【关键词】 生命哲学;儒家;道家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1-0014-02

生命哲学这一概念来自西方哲学,是指对整个世界一切有机生命的实质、本体、基础、特性、进化(发展)、地位、价值和意义等问题进行普遍理性反思的特殊哲学形态。中国古代所产生的“生命哲学”是一种不同于西方生命哲学的特殊的“生命哲学”存在形态。西方生命哲学话语体系不是一个普适性的话语体系,中国古代生命哲学形态并不能完全融入其中,但不能否定它对生命哲学所研究的核心问题有着某种补充与启发的作用。

一、生命起源的探究

“我从哪里来”这个哲学终极问题,一直是古往今來各个哲学派别绕不开的探究领域,道家和儒家也在自己所建构的理论框架中体现了对于生命起源的不同思考。

(一)“道”是生命的起源

道家的生命哲学将“ 道”作为宇宙万物的起源,认为“道”的运转产生了世界,“道”孕育了生命, 宇宙万物生生不息的生命源头就是道, 整个宇宙之中的全部生命都是由于“道”的变化而化生的,在宇宙大道的变换之中不断地展现生命的不同形态。

生命依托于“道”而产生,所以也应该依托于“道”发展,顺应“道”的演变。“圣人不死 ,大盗不止”(《庄子 · 胠箧》)庄子认为孝、悌、礼、义这些圣人所标榜的行为准则都是因为,原本世界运行的规律“道”被损坏后才产生,如果按照“道”的发展,这些准则都自然而然不需要去干预就能能够达到的,而过分的干预才导致人道毁弃。人应该循道而生,则天下井然,又何来盗贼,又何须圣人。

(二)“天”是生命的起源

儒家认为“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孟子 · 滕文公上》),人与自然万物皆为天之所生。人与万物生而平等,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是儒家对待生命的基本态度,儒家提出“仁者爱人”,“仁”的核心内涵就是对生命尊严的维护与存在价值的肯定。儒家认为生命是天之所生,但个体生命具有群己关系,这种关系也是与生俱来的,个体生命不仅属于自己,对于整个社会也有不可逃避的责任与义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 · 大学》)以及儒学“内圣外王”的思想也体现了儒家对待生命的外延及内涵的认知不局限于个体,而是一种整体的思考。

二、生命消亡的思考

(一)“生死有命”的豁达

《论语》中既有“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之言,也有“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 · 颜渊》)。儒家认为死亡是自然的结果,既然人力不能左右生死,所以人对死亡毋须过分悲叹。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 先进》)除了对死亡额豁达,儒家对生命消亡后的归属敬而远之,更在意生命存在时的价值,着重于讨论现活生命的现世价值,对于死后的世界不做过多的探讨,主张“敬鬼神而远之”(《论语 · 雍也》)。先秦时期民众对鬼神的崇拜感是统治者维护政权,收拢民心的重要工具,儒家虽未摆脱当世主流社会对死亡的理解,但也表现出了另一种看待生命消逝后归属之地的态度。

(二)“超然生死”的清明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老子 · 二章》),老子认为生命的消逝与功成身退不可分割,“功成身退,天之道”( 《老子 · 九章》) 顺应“天道”完成自己在宇宙运行当中的作用,就是生命消逝的时候,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老子 · 二十三章》)“人迟早要‘退’的,这就是老子的超然生死观:人固有死、出生入死、功遂身退、死而不亡、与道合一。”

庄子妻死,惠子前来吊唁,“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庄子认为,生命从“无”中来,到“无”中去,死亡也不曾改变生命个体安卧于天地之间,死亡也并没有改变生命的性质,万物还是继续顺应“道”的规律继续运转。

三、生命存在的形式

(一)“无为”“不争”道家的存在之“道”

道家构建的生命哲学中表达了一个重要的观念“无为”。老子认为万事万物的存在都应该顺应自然,能够长久存在“死而不亡”。陈鼓应曾说:“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应该顺应它自身的情况去发展,不必参与外界的意志去制约它”事物本身就具有潜在性,不必由外附加。老子提出‘自然’观念,来说明不加一毫,勉强作为的成分而任其自然伸展的状态。而‘无为的观念,就是顺从自然而不加以人为的意思。”

老子提出“夫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过刚易折,善柔不败。生命如果表现的过于强大,就离衰败不远了。“物壮则老”道家认为很多柔弱的事物实际上具有十分强大的力量“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水看似柔弱,然而“水滴石穿”水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却不不露声色,利万物而不争,这正是水的无为之道,其他生命存于世间也应该顺应自然。

(二)“社会生命”与“精神生命”共生共存

儒家认为生命存在于社会之中,社会由不同生命组成,人个体生命的价值需要通过社会体现,人个体生命的价值也必须通过群体的共同价值来表现和达成。为了实现个体的社会生命价值,个体无法离开群体,而群体也因为个体更加强大。

精神生命也是儒家所重视的生命价值“内圣外王”“克己复礼”精神上到达一定高度,才能在行为上为社会贡献价值,实现个体价值的通道就是提升内在精神价值,然后将其作用于广大社会。儒家所强调的生命存在形式更在意个体的社会价值,在意个体对群体的价值。

四、疫情之下中国古代“生命哲学”的启发

2020新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而至,从武汉到全国再到世界各国纷纷陷入抗疫窘境与危机。人类的生命安全面临一场严峻考验。发达的科技造就了人类活动范围的新高度,全球人口活动交流程度,是上一次全球性疫情爆发时无法比拟的。各个国家在抗议期间所展示出的不同精神面貌也深刻反映了不同民族与国家的文化。儒家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源远流长,“舍生”与“贵生”的“生命哲学”理念在这次疫情期间真实体现。

(一)“贵生”

珍视个人的生命也是现实社会儒家伦理孝道的要求。“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 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论语》)疫情期间,为了能够尽快切断疫情传播的途径,国家下达了关于限制疫情期间出行、工作的相关条例,而民众也积极响应,不同于西方国家对于“人权”的理解,中华民族在这次疫情期间展示了我们对于生命健康的珍视,也体现了儒家所倡导的家国天下的社会责任感。

为什么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中国可以迅速控制疫情扭转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国家启动一级响应,各地方立即执行,短短几天内乡镇、社区便进行了封锁控制,大型人员聚集场所立即停业。只有中国能够在延缓经济增长的巨大的压力下,保护全国人民身体健康。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就强调的中庸和谐群己关系,但也并非简单刻意地强调“群”或“己”,而是构建一种以人为本、群己兼顾、共荣共生的群己关系。此次疫情就體现了我国“择中而处”群己关系,协调疫情控制与经济增长,人民生命健康与国家短期发展,以消除社会冲突和整合社会矛盾。

(二)“舍生”

“杀身以成仁”“舍生而取义”对于生命的珍重并不意味着除了生存就没有更重要的使命,疫情期间“一省包一市”,数以万计的医疗队整装待发驰援疫情严重的湖北各地,无数医护人员逆流而上,在个人生命安全与道德义务发生冲突的时候,面对抉择,坚定地将仁义道德放在首位,主张舍弃生命安全,维护道德的尊严。孔子指出: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论语》),献身道义时,死亡的价值远超于生命的价值,精神生命超越了物质生命。正如孟子所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君子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古代就有这种大局意识、家国情怀,这是中国自古以来信奉的君子之道,生命的长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命有没有意义。

五、结语

纵观中国古代儒道两家的生命哲学,不难看出虽然儒道所讨论的生命起源、生命消逝、生命存在方式等方面有各种不同的观念,但是这些探讨都是观念性的而非物质性的,是完全思想上的讨论的绝对精神。中国古代哲学所讨论的生命哲学与西方哲学中所定义的生命哲学并不能一概而论,本文虽然运用了西方生命哲学的框架去解读中国传统哲学,但归根结底,中国古代哲学中无法套用西方框架去分类的部分,仍是学者们应该潜心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杨伯峻.孟子译注[M].中华书局,2012.

[2]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12.

[3]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中华书局,1984.

[4]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中华书局,2016.

[5]李泽厚.论语今读[M].三联书店,2004.

[6]张之乐.浅论道家生命哲学[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31(03):71-75.

[7]杜保瑞.中国生命哲学真理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8]陈鼓应.生命哲学的人生智慧[N].人民政协报,2019-12-23(011).

[9]陆玉胜.在个体生命意义与社会政治秩序之间——原始儒家的政治哲学思想探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03):1-13.

作者简介:

衣博涵,女,满族,辽宁大连人,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猜你喜欢
道家儒家
知命
漫画道家思想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庄子说》(二十五)
《庄子说》(二十六)
漫画道家思想
《庄子说》(十九)
茶道
贝淡宁:儒家重视对社会的责任
中国人能否再次成为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