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旅游互动发展研究

2020-09-10 07:22郑菊高远虎胡祎飞
今古文创 2020年25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郑菊 高远虎 胡祎飞

【摘要】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进入精神品质消费时代,城市旅游与非遗文化相结合发展成为现如今旅游发展的新趋势。积极开发具有文化性的旅游活动,不仅带动城市经济发展,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蚌埠杨氏微雕的艺术特色和文化意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旅游互动发展进一步研究探讨。

【关键词】 杨氏微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城市旅游发展

【中图分类号】J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5-0058-02

基金项目: 本文系安徽财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编号:S201910378663。

当前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已经成为大众幸福生活的必需品,人们出游更加注重精神层次的关注,感受目的地不同形式的文化与体验。因此,作为文化最重要的精神寄托文旅活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近些年来,“非遗﹢旅游”模式的出现,为非物质文化和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但整体看来,目前我国国内的文旅产业依然处在发展阶段,如何将非物质文化与城市旅游相融合,既能保护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又能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能提高杨氏微雕大众知名度,使民众广为熟知。开发文旅活动,让传统的文化内涵价值更好地与城市旅游互动融合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杨氏微雕的发展历史及艺术特色

(一)杨氏微雕的发展历史

杨氏微雕世代相传,沿袭百余年。远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微型雕刻,到明代末期,微雕开始进入全盛时期,杨氏微雕就诞生于这一时期。杨氏微雕不仅继承了中国微雕的传统技艺,而且不断创新,自成一派,流传百年之后,杨氏微雕被列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氏微雕创始人杨长宝是清朝末年江苏镇江人,以篆刻、微雕、收字画为生。抗日战争爆发后,杨氏第二代传人杨大可随家人到蚌埠谋生,来到蚌埠后不久,开设大可制印社。1958年创办玉雕厂,出任首任玉雕厂长,教授徒弟。上世纪60年代,杨大可微雕创作进入巅峰时期,1957年首届全国工艺美术艺人大会在北京召开,杨大可和他的微雕作品《毛主席在八大上的开幕词》轰动了全城。同时也带领着杨氏微雕走进国内大众的视野,上世纪80年代初,杨大可迎来了他艺术人生中第二個黄金期,个人微雕展在北京故宫举办,这也是故宫有史以来第一次举办个人艺术展。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用36种语言向国外报道,此后,作品在世界各地展出,杨大可的名声从此驰骋海外。带领杨氏微雕走出国门,打入海外市场。其子杨其鹏也是一位功勋满满的一代宗师,其卓绩也是数不胜数,使得杨氏微雕得以发扬光大。但微雕这一神秘工艺对大部分人来说依然很陌生,对于这项传承工艺大众认知相对较少,为了让微雕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杨启鹏父女联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共同开办微雕艺术学习培训班,从而更能发扬和弘扬微雕艺术。

(二)杨氏微雕的艺术特色

杨氏微雕艺术在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现代微雕艺术的高峰,融博大精深的古今中华文化于一体,集丰富多彩的绘画、书法、雕刻于一炉,是多种艺术形式集合成,堪称中华绝技。杨氏微雕继承中国传统书画,不光以为临摹,创新刀具、开发新品,可在6-7度的硬质材料商雕刻,尤其珍珠和田玉的雕刻,突破数千年来雕刻技艺。主要是琢磨、手工雕刻玉石能更好地表现中国传统书画韵味。使天然白玉与书画更好的结合,一改世人对白玉的制作玩赏,进而提高艺术品位与收藏价值。微雕也称牙雕、微刻、细刻是一门以刀带笔,以“微”为特征,以“精”为标准集书法、绘画、篆刻、色彩众家之长于一体的综合艺术,集“书、画、雕”三妙而辉应成趣。用刀具把中国传统的书画艺术中,不能笔笔窥见的超视觉艺术表现在金、玉、石、象牙、毛尖等材料上,有笔有墨,做出书画的效果,微雕书法刀法苍劲,秀丽逶迤。杨氏微雕于细微中见风范其技艺令人叹为观止。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华民族生命记忆,也是活态的文化基因。保护和传承非遗是中华文脉的薪火延续,更彰显新时代文化自信。非遗传承人队伍得以扩大,保护和传承的意识得以普遍加强,非遗在广大民众的现实生活中的地位也有所提高。首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真正主体和主人是民间。要从文化安全角度出发,将非遗文化的传承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框架规划里,将文化安全意识注入中小学基础教育当中去,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广大未成年的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中充分发挥,也起到了重要的教育作用。为了让每一位市民都能看见这一种“神技”,蚌埠市博物馆为杨氏微雕专设展厅,大力推广,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融入生活、融入社会主义城市经济建设中,在此中传承下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设,加强对破坏非遗文化的执行力度,严厉打击破坏非遗保护的违法行为,通过法律的约束形成良好的保护、发展环境。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文化与自然遗产丰富,传承和保护非遗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责无旁贷的事情。

三、文旅融合的意义和价值

(一)文旅融合的意义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下,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旅游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个性化特色的旅游需求愈来愈能显示出来。而为了达到旅游者的旅游预期效果,可以让旅游者一起参与到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当中去,通过实践参与能够更深层次促进旅游者对非遗文化尊重和认识,多方面的了解非遗背后悠久的文化底蕴,对微雕艺术的了解,能激发进取精神;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激发爱国热情;参与制作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微雕艺术家们的“挑战极限、追求自我”的精神,可以更好地通晓中国微雕艺术发展之路。而在快节奏的生活当中,人们更应该要多多去感受这种生命节律的和谐,调整快生活的节奏,丰富精神世界。旅游能带给人们幸福源泉,使生活丰富美满,提升幸福感。

(二)文旅融合的价值

目前,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旅游业发展迅速。在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休闲舒适显得格外的醒目,从而才能体现出非遗+旅游的意义,也可以使非遗的保护传承增添了许多时代意义和日常生活内涵,更加能感受到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离不开文化的铺垫,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积极开展非遗+旅游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之一,它虽是历史的传递,却不是对过往的迷恋,而是民族文化基因的当代活化。这种旅游更能了解的可理解,参与其中制作的体验,更深一步的感受这些文化财富,让旅游者更充分地沉浸于传统文化的魅力,沦为非遗文化的传承者。旅游业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消费市场及供给市场,从而也能提高城市的经济发展,增加城市人口就业机会,缓解社会矛盾的重要发展产业之一。带动其他产业的相继增长,提高了各个行业的经济收入与利润,为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能促使旅游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非遗+旅游给城市未来发展提供了一个大的方向。

辅助旅游业的发展,城市区域内地区的基础设施会不断地改进,非遗旅游资源及城市环境会得到修复和完善,为旅游者服务的生活设施也会响应增加,能够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有利于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非遗+旅游的发展不仅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通过非遗+旅游使人们在体力上的精神文化方面得到休息,调整生活模式,改善健康状况,开阔眼界,增长非物质文化知识,使身心得以放松,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带动城市的经济增长。

四、文化政策供给助推全域旅游

中国旅游发展经过改革开放以来40年的发展,从小到大,成绩斐然,举世瞩目。而新的文化创新政策也为全域旅游发展注入新活力,一方面是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另一方面既能弘扬发展非遗文化,又能带动全域经济发展。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就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做出部署,政策推动好,旅游业前景好,相关产业投资趋向好,有助于推进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和全域旅游创建工作有序推进。全域旅游是顺应新时代我国人民美好旅游生活需要而产生的旅游发展理念和模式,必将随着人民美好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持续深入发展,成为我国旅游发展普遍适用的理念和模式。从国家下达的文件中可以看出,文化和旅游相结合以后,国家和有关部门政策明显体现出文旅统筹发展、融合发展的趋势,也不难发现有很多根深蒂固的思想在。未来仍依旧需要加强和完善文旅政策,融合政策设计助推全域旅游。也是对全域旅游发展道路的充分肯定和思想动员,必将对我国全域旅游发展发挥重大推动作用。相信全行业和社会各方面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共同推动全域旅游深入全面发展,让旅游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新途径、新空间、新范式,让旅游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贡献。

五、结语

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是当今社会对精神物质方面的需求所整合吸收的成果,非遗旅游不仅能推动一个城市的文化旅游产业,又能促进人们的文化尊重和文化解读,也能增进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人们认识真实的非遗文化生态环境,更加深刻,直观,全面充分的了解非遗杨氏微雕丰富多彩令人叹为观止的实物和专业的活动场地。从而提高城市知名度、打造城市良好的形象。扩大城市影响力,宣传非遗文化遗产成果,可以发展城市文化特色,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推进城市发展促进经济,惠及民生生活,树立强大的民族灵魂。又能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吸引大量游客慕名而至。從此方可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旅游互动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1]孟秋莉.我国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研究现状与前景展望[J].文教资料,2013,(28):64-65+91.

[2]宋子千.从国家政策看文化和旅游的关系[J].旅游学刊,2019,34(04):5-7.

作者简介:

郑菊,女,汉族,安徽淮南人,安徽财经大学艺术学院,2017级本科生,绘画专业。指导老师:孙丹。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议程设置视域下癌症治疗方案中“音乐疗法”的介入传播
论湘西侗族传统建筑风格及其保护
福建多元宗教文化在石雕艺术中的视觉表达
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研究
新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综述
试论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小学教育的对接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的传承及发展探讨
非遗保护理念与民间文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