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席勒的美育思想对卢梭和康德的继承与发展

2020-09-10 07:22赵晓宁
今古文创 2020年44期
关键词:席勒卢梭康德

【摘要】 近年来,国家对于学校美育工作高度重视,美育作为国家的现代化教育发展战略,其理论依据和思想支撑极为重要,本文对席勒继承和发展康德的批判美学思想和卢梭的人性异化论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席勒;卢梭;康德;美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4-0030-02

作为启蒙运动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卢梭不同以往地向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理性主义”提出质疑和挑战,他推崇感性,讨论人性的异化,反思人类文明。而经历过对法国大革命的失望后的席勒对于当时社会的批判以及对自由和完满人性的渴求与卢梭是一致的,他曾在卢梭死后写道:“卢梭之墓,我对你表示敬意!” ①可以肯定,席勒对卢梭是尊敬的并且他也曾追随卢梭,卢梭的人性观对席勒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卢梭人性论的基本观点其实可以从他的自然学说窥见:他所有思想和观点的出发点都在于“自然”,卢梭强调在原始状态下是没有是非和善恶之分的,这样的原始社会是与人类虚伪腐败的社会制度相对立的自然状态。可以看出,卢梭是反对性恶论的,他不相信理性、更不相信教会可以消除罪恶,他曾言:“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已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②正是在此基础上,卢梭提出了人性的异化,他《论人类社会不平等的根源》这本书便是从不同的维度去论述社会状态下的人的异化——即私有制的存在导致了人类社会的不平等,掐断了人类自由的翅膀。在卢梭看来,处于自然社会中的自然人是自由、平等而又美好的,他们拥有强壮的身体和天然的情感,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天然情感逐渐被自私、贪婪、邪恶所取代,社会文明的进步、私有制的产生导致了人和社会的异化,使整个社会失去了自由、平等,变得虚伪、暴力。因此,卢梭想要去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提出通过契约型社会来重新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以此实现对社会的改造,并在此基础上改造个人。

1787年,席勒曾写过一首题为《卢梭》的诗,诗中写:“苏格拉底死在诡辩家手里,卢梭受尽基督徒折磨而死,卢梭——他要把基督徒改造成人。” ③经历过法国大革命失败的席勒便受到卢梭思想的影响,他也批判人性的异化,认为人性与社会之间存在着冲突和对立,但是席勒和卢梭对于人性的异化问题也有着不同的关注点:在卢梭看来,一切不平等的根源在于人性与社會之间的对立,他强调的是通过改造社会来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转变;而席勒虽然也承认人性的异化,但是他并不是强调人与社会之间的分隔与对立,而是更加关注人内在的全面和谐天性的分裂,即在他看来,要想解决这一切,需要做的不是像卢梭所言回到原始社会中寻求解答而是回到古希腊时期去寻求完整的人性。因为古希腊的人性观是自由和理性的,感性和理性是未曾分隔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席勒的目光是转向了主观领域的,他是在寻求着真正的美的艺术,实现“完整的人”。

卢梭想要回到原始时期而席勒则追求古希腊时期,卢梭想要通过改造社会来实现人性的转变而席勒则强调人性内部的全面和谐发展来实现社会的改造,他们虽有不同,却都是在对人性的异化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方式,都是对自由、平等的向往和追求。席勒对感性的关注、对和谐统一的追求正是在卢梭思想的影响下所形成的。

席勒的美学著作都是在他接触到康德思想之后的几年所发表的,他曾声称自己是在康德思想的启发下进行的研究,“顺便提一下,我在这里更多的是作为康德主义者在讲话,因为我的理论归根到底可能难免于这种责难。” ④从席勒的言论可以看出,席勒的思想与康德思想必然是有着继承关系的,但是对于席勒而言,康德也只是他美学理论的引导者和启发者,他并未完全按照康德的方向进行研究,如他所言:“你使我花费了二十年:领会你十年;摆脱你,又是一个十年。” ⑤席勒追求的是对康德的超越和发展,其思想是在康德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的一套属于席勒的完整的美学体系。

康德哲学以人为主体,把人作为其三大批判的核心,他的哲学是从客体性向主体性的转变。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区分了现象世界与人的主体,他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强调人的认识与自然界的必然;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则是从道德观的角度出发,认为实践理性的主体的人要实现至善,强调人的理性与精神界的自由。在此基础上,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则是作为前两大批判的桥梁,为自然界的必然和精神界的自由进行沟通与过渡,在这里,他提出了他的美学思想。康德把人的心灵分为认识机能(知性)、欲求技能(理性)、愉快与不愉快的情感机能(感性),他曾说过:“要使判断力在知解力和理性之中起桥梁作用,情感(愉快或不愉快)在认识和实践(道德活动)中起桥梁作用,审美的活动在自然界的必然和精神界的自由之间起桥梁作用。美学就成了自然向人过渡的一条必经之路,是自然的必然王国通向人的自由王国的中间环节。” ⑥他指出反思的判断力分为审美的判断力和目的论的判断力,其中目的论的判断力属于客观合目的性,而审美的判断力为主观合目的性,这是想象和理解的结合,他对于美的论述便是从审美判断力开始,来探寻自然的必然和理性的自由的统一,实现至善。在康德批判美学思想中,他对审美判断力、崇高以及艺术都进行了分析。他从不同的方面对审美判断进行了论述,他认为审美判断是无概念的,但是又具有普遍性,这是一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他指出:“美是不依赖概念而被当作一种必然的愉快的对象。” ⑦从这里可以看出,审美判断不论是个人的诉求抑或者是伦理道德上都是不需要考虑任何对象的存在的,仅仅只是在无功利状态下所做出的。此外,康德对崇高进行了分析,崇高的根源在于人的理性和道德层面,纵然崇高是在判断力范畴内所进行的分析但依然可以看出,康德所论述的崇高便是在从必然走向自由。同时,康德还将艺术和美结合在一起,他指出只有“天才”的自由创作才能够产生艺术。康德认为,“天才就是:一个主体在他的认识诸机能的自由运用里表现着他的天赋才能的典范式的独创性。” ⑧正是由于此,美才能起到中介作用,实现知性和理性的统一,达到至善。

康德在对审美判断进行描述之后,也认识到自己的美学思想之间存在着许多的矛盾,因此他提出了二律背反以及解决矛盾的方法,正是康德的美学思想及二律背反。在此基础上,席勒对美的研究也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在继承上有所超越。席勒受到康德先验哲学的影响,他的美学观也皆是以人为主体进行论述,企图从客观上对美进行呈现,又在理性上去证实。但是在美的概念上,席勒对康德的观点有所发展,他把美学分为四种,其中他认为康德美学的思维方式是“主观—理性的”,而他则坚持“客观—感性的”来研究美学,可以看出他和康德在美的客观性上是存在分歧的。席勒通过推理认为美并不在理论理性的范围之中,而是出于实践理性之上,不是康德所言的感性中的反思判断力,他认为是实践理性中的,在此基础上才形成了美的概念。此外对康德关于崇高、艺术上的论述,如上文康德的观点,康德所论述的崇高是在从必然走向自由,也就是他“美是道德理念的象征”命题的体现,而席勒依然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向前,他不仅关注了康德对于主观世界的研究,同时也在寻求着客观世界中的美,他是在为了实现必然和自由的统一进行努力的,在这里就可以看出席勒对康德思想的发展。在艺术和天才的概念上,席勒也进一步展开了康德所言的天才的概念,康德对天才的定义局限于艺术领域之中,是具有封闭性的,而席勒则在他《论朴素的诗和感伤的诗》中认为天才是存在在不同领域之中的,既有着朴素的天才,也存在感伤的天才以及其他的天才,天才不仅仅局限在艺术领域之中,而是与现实社会以及人类的发展存在着关联的。从这多个不同的概念和观点上都可以看出,席勒深受康德美学思想的影响,但他并未局限其中,纵使都面对的是美和自由的命题,席勒依然有着自己不同的见解。

注释:

①(苏)洛津斯卡娅著、史瑞祥、董政民译:《席勒》,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35页。

②(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5页。

③(德)席勒著、张玉书译:《席勒戏剧诗歌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5页。

④(德)席勒著、张玉能译:《论美书简》,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41页。

⑤毛崇杰:《席勒的人本主义美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6页。

⑥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47页。

⑦⑧(德)康德著、宗白華译:《判断力批判》上卷,商务出版社1964年版,第79页,第164页。

参考文献:

[1]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2]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M].宗白华译.北京:商务出版社,1964.

[3]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4]毛崇杰.席勒的人本主义美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5]席勒.席勒美学文集[M].张玉能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6]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冯至,范大灿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7]席勒.席勒戏剧诗歌选[M].张玉书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8]卢世林.美与人性的教育——席勒美学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卢世林.游戏、审美与教育[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10] 张玉能.席勒对美学的原始性贡献——纪念席勒逝世200周年[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18-20.

[11] 董问櫵.席勒[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

[12]张玉能.席勒的人性美学体系[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18-20.

[13] 闫翠静.谈卢梭对席勒人性论的影响[J].东岳论丛,2009.

作者简介:

赵晓宁,女,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政治课程与教学论。

猜你喜欢
席勒卢梭康德
文学巨匠歌德论挚友席勒
人生的最高哲学
大师的弯腰
席勒的烂苹果
吃猫粮得来的诺贝尔奖
吃猫粮得来的诺贝尔奖
康德调钟
漫画
卢梭:鞭打我吧,我的女王
卢梭的绝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