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传统礼俗的审美内涵与当代价值

2020-09-10 07:22周红才胡希军
今古文创 2020年44期
关键词:当代价值

周红才 胡希军

【摘要】 湖湘传统礼俗是在本土文化和中原儒家文化的双重影响下,在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具有较为稳定的传承性的社会习俗和行为规范,具有鲜明的审美内涵。在当代社会,湖湘传统礼俗中那些促进社会和谐与人性发展完善的礼俗,具有恒久的价值,可以传承表现形式以激发民众的审美情趣,强化族群意识以唤醒民众的民族认同,保留地域风情以彰显本土的文脉传承,弘扬礼俗精神以约束个体的言行规范,承继生态观念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关键词】 湖湘传统礼俗;审美内涵;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4-0051-03

基金项目:湖南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2012FJ6034) 。

湖南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化传承、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的省份,湖湘传统礼俗曾在维护社会秩序、凝聚民族人心、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具有鲜明的审美内涵。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湖湘传统礼俗与当代精神文明建设融合,那些促进社会和谐与人性发展完善的礼俗,具有恒久的价值,并展现出灿烂的文化光辉。

一、礼俗的概念以及湖湘传统礼俗的形成

(一)礼俗的概念。“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其本质是中国传统社会所特有的社会法则,表现为涵盖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领域的制度、仪式与言行规范 ①。“俗”在《说文》中解释为:“俗,习也。”认为“俗”是社会的习惯。

有学者总结,俗是一个地区和民族长期形成的社会风尚和民众习惯的合称 ②。从礼、俗的发展来说,“俗”先于“礼”,而“礼源于俗”,但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礼”又反作用于“俗”,表现为统治者对“俗”的借用、改造、引导和整合,使得礼与俗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礼俗是以礼的思想为引导、以民间习俗为基础、以社会有序和人际和谐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与仪式的总和。

(二)湖湘传统礼俗的形成。湖湘的“湖”是指洞庭湖,“湘”是指湘江,湖湘常用来代指湖南。湖湘传统礼俗的形成,与湖湘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学者的分析 ③,湖湘文化的建构有两个文化源头,一个是本土文化的源头,它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的苗蛮文化、荆楚文化,这些文化以鲜活的风俗、习惯、心理、性格等生活形态传递下来,构成湖湘文化的重要内容。

另外一个是中原文化的源头,中原儒家文化向湖南的渗透,尤其是两宋时期中国文化的南移,加大了儒家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儒家文化“化民成俗”的宗旨,使儒家思想必须通过社会化的途径, 转化为民间的礼俗、风气、习性。

湖湘传统礼俗就是在本土文化和中原儒家文化的双重影响下,在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具有较为稳定的传承性的社会习俗和行为规范。

二、湖湘传统礼俗的分类

湖南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全国56个民族都有居民在境内生活。其中世居的有汉、苗、土家、侗、瑶等9个民族。多民族的构成,使湖湘传统礼俗呈现“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的多样化特征。但总体而言,湖湘传统礼俗大致包括以下几类 ④:

(一)生命礼俗:这是在个体生命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时刻所举行的一定的仪式礼俗。主要包括:诞生礼、成人礼、成婚礼、寿庆礼、丧葬礼等。

(二)岁时礼俗:湖湘人民非常重视对天运四时的把握。湖湘传统岁时礼俗包含了节日礼俗,如除夕守岁、元宵节闹花灯、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等;同时也包含了在二十四节气的礼俗,如立春有迎春、打春、探春等,清明的扫墓、祭祖、踏青,冬至吃八宝饭或者糯米饭等。

(三)交往礼俗:湖湘人民热情好客,十分重视在与人交往中的礼仪规范。如称谓中的敬称、谦称以及避讳,见面时的揖礼、鞠躬、握手,拜访时的礼品选择、言辞等,待客礼中的卫生、座席,宴饮中的布菜、饮酒、饮茶以及交往中的书信礼等。

(四)家庭礼俗:这是用以协调家庭内部关系的礼规。湖湘人民十分重视“孝文化”为核心的家庭文化建设,舜帝“孝感动天”的传承,使“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观念深入人心,湖湘传统家庭礼俗提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家庭和睦,如张谷英村的家训族戒“孝当先、和为贵、勤耕读、崇廉洁”,孝排在第一位。

(五)祭祀礼俗:是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的礼俗。受苗蛮文化、荆楚文化“信鬼神,好淫祠”的影响,湖湘传统礼俗中祭祀礼俗十分兴盛,不仅祭祀的对象包罗万象,祭祀的仪式也是千姿百态。

如家祭中对“天地君亲师位”、祖先牌位及其他神位的祭告;野祭中在先祖、先贤安葬地的祭祀和对设置在野外的与农事等日常生活相关的诸神(如土地爷)的祭祀,公祭中由专门的祭司主持的如祭盘王、祭炎帝、舜帝等的祭祀活动。

(六)建筑礼俗:是指湖湘人民在建筑选址、布局、装饰选料等方面遵循的规范。如在建筑选址上,注重“风水”,要考察建筑选址周边的自然环境,也十分重视相邻建筑在位置和向度上的相互关系。

在建筑的整体坐向上,一般为坐北朝南的“负阴抱阳”格局。宅内的平面布局与空间走向上,要满足家庭伦理等级的需要,在高地、大小等方面也有诸多禁忌。在装饰选料方面体现出趋吉避凶的礼俗特征。如门前的镇宅石敢当、石狮,屋顶的瓦将军等,选料上“头不顶桑,脚不踏槐”等。

三、湖湘传统礼俗的审美内涵

尽管由于不同民族、不同地理环境、不同的文化影响程度,使湖湘传统礼俗呈现丰富性、多样性和差异性,但综合考察湖湘传统礼俗,仍可以发现其中的共性,即以“礼敬”“乐和”“崇善”“祈愿”等为内核的审美内涵。

(一)以宗法血缘为纽带维护社会秩序,体现和谐美

以父家长为中心的宗法制度是湖湘传统文化所依托的社会结构,这种宗法血缘特征长期保留在湖湘民众的社会生活当中,对湖湘传统礼俗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宗法观念的影响下,人们高度重视血缘亲情,许多礼俗规范、礼俗活动大多是围绕血缘关系这一轴心展开的。如:以“孝”为核心的一系列礼俗规范,对长辈的尊敬,对去世先祖的隆重祭奠,建设祠堂家庙,奉祀祖先牌位等。这种具有浓厚宗法观念特征的传统礼俗,其核心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家庭成员和社会成员和谐相处,彰显和谐美。

(二)以自然环境为依托遵循天人共生,体现生态美

湖湘人民历来对自然本着敬畏之心,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亲和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湖湘传统礼俗强调对自然存在的依循,强调顺人守时,遵循自然规律,保护各种生命成长,保护自然资源。

各种仪式中的大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各种风俗中的食物选择、服饰选择,岁时礼俗中的节气礼俗,建筑礼俗中的风水选址、建筑布局、环境意象等方面,都彰显对自然的尊重与崇敬以及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显现出浓郁的传统文化特色和“天人共生”、依循于自然存在的生态美。

(三)以个体幸福为旨归寄托理想情结,体现情感美

湖湘传统礼俗承继了儒家对人的生命个体的重视。如湖湘传统生命礼俗,就是通过对人生命的特定时期以特有的形式加以强化,在寄予美好祝愿的同时,强化其社会角色与责任意识。

同时与“礼”相关的各种仪式活动,是以具体的形式恰当地表现了人对生命个体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如祭祀敬神时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祝愿,生命诞生时的平安健康、长命百岁的祝愿,婚庆时百年好合、幸福美满的祝愿,丧葬时对逝者安息、生者康顺的祝愿等,都是为了祈求美好生活,是生命情感的合礼表达。

(四)以缘饰生活为手段规范个体行为,体现行为美

沈文倬先生说:“礼是现实生活的缘饰化。凡礼:事生,饰欢也;送死,饰哀也;祭祀,饰敬也;师旅,饰威也。是百王之所同,古今之所一也。” ⑤

人类存在的各种生命情态,或欢喜或哀伤或敬仰或悲戚,都必须以一定的方式合理地表达,便形成具体的“礼”的行为规范。

“无论是祭祀敬神的庄严肃穆,还是庆节贺喜的热闹欢快,无论是葬仪上的悼歌悲词,还是婚礼上的恋歌颂唱,无论是玩龙舞狮唱大戏,还是粽子月饼地菜蛋,都以种种可观可感的形式,表达着对个体生命情感的尊重、缘饰。” ⑥各种各样的湖湘传统礼俗以“过者抑之,不及者补之”的方式,使人们的情感得到合理的表达和有效的节制,达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而使个体的行为更加美好,使湖湘的民风更为淳朴。

四、湖湘传统礼俗的当代价值

湖湘传统礼俗无论在表现形式、传承方式还是作为人类情感、心理的表达方式上,有着鲜明的促进社会和谐、凝聚民族人心、调节人际关系等当代价值。

因此,分析湖湘传统礼俗的当代价值,对彰显湖湘传统礼俗的审美特质、激发湖湘传统礼俗的发展驱动、传承湖湘传统礼俗的文化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承表现形式以激发民众的审美情趣

湖湘传统礼俗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一方面是依赖于个体的行为动作、服饰体饰等,既包括个体的在日常行为规范中的合乎礼俗规范的在行为动作、衣着打扮等方面的要求,也包含了在生产性、社会性、宗教性等特定的仪式活动中象征性、模式化的行为动作和装扮要求。

另一方面,依赖于群体的礼俗活动所规范化的程序、环境布置、器物装饰、音乐礼炮等,群体礼俗活动的目的在于使参与者获得仪式感、参与感和归属感,以引发群体的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

无论是哪种表现形式,都是礼俗所涵盖的个体和群体的审美表达。对湖湘传统礼俗表现形式合理的传承,可以激发民众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共鸣。

(二)强化族群意识以唤醒民众的民族认同

传统礼俗具有鲜明的族群性特点。一方面,传统礼俗是基于共同生活在某一文化社区的群体在长期的生活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约定俗成的习惯,是族群共同创造的结果,集中体现了某一族群共同的观念、思想和心理,也为族群所共同遵守。

湖湘传统礼俗也同样具有这样的强烈的族群意识,这使得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在共同参与、欣赏和自觉维护这种礼俗的过程中,可以使自己充分地融入群体之中,增强个人的群体归属感和民族认同感,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传统礼俗的这种群体性参与特质,为唤醒民族认同、凝聚民族人心提供了一种很好的途径。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礼俗活动之中,让民众在参与中获得归宿感、认同感和自豪感。” ⑦

(三)保留地域风情以彰显本土的文脉传承

湖湘传统礼俗从整体上来看,具有湖湘区域文化特征上的共性,但同时受不同的地理环境、文化交流、历史变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又有明显的差异性,体现出形态各异的地域风情。

从地理位置上看,湖南以雪峰山为界,分为东部和西部。西部在地形上属云贵高原,东部的湘、资流域,大部分属丘陵地带。

山是交通的屏障,水是联系的枢纽,湖南的地理特征,使得东西两大部分的礼俗文化在各自内部的传承和交流较为便利,而对外的交流则会受影响,这就形成了湖湘传统礼俗的地域性差异。

保护和发展那些极富地域特色的、有益社會和谐的传统礼俗,能很好地彰显本土文脉传承,使之成为区域文化的重要名片。

(四)弘扬礼俗精神以约束个体的言行规范

从礼俗的发展来看,无论是“因俗制礼”还是“以礼化俗”都是礼与俗彼此渗透、彼此交融的结果,风俗是礼生成和推行的基础,而礼俗是礼实践和教化的产物。而在这一礼俗互动的过程中,也极大地增强了民众对礼的伦理价值的认同。

当礼作为维护封建上层建筑和等级秩序的典章制度功能消退之后,礼以“仁”为核心道德追求和伦理体系却得以留存,并在礼俗互动的过程,以礼俗的方式承继并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因此,弘扬礼俗精神,是对个体行为的约束和对社会秩序的维护。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人际,以合“礼”的方式表达生命情感,是当代礼俗传承中,对人的根本要求。

(五)承继生态观念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湖湘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生态保护的理念,并反映在礼俗活动之中。如湖湘传统礼俗中的祭祀礼俗、岁时礼俗、建筑礼俗等,都存在围绕天人关系,体现着崇尚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容。折射出湖湘人民生存方式中的生态伦理智慧,即人与自然万物是一个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的生命整体。

这种认识实质表现为一种朴素的共生意识和敬畏生命思想。⑧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基本方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传承湖湘传统礼俗中的自然观,并将新时代生态文明的文明理念进一步融入到湖湘礼俗之中,使在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坚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是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举措。

注释:

①周红才:《基于“礼文化”视角的古村落文化探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8年,第4页。

②陈宝良、王熹:《中國风俗(明代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前言。

③朱汉民:《湖湘文化探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第8页。

④周红才:《基于“礼文化”视角的古村落文化探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8年,第21-23页。

⑤陈戌国:《中国礼制史 · 先秦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⑥周红才、胡希军:《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传统礼俗的保护与传承——以湖南张谷英村为例》,《经济地理》2011年第11期,第1945页。

⑦周红才:《基于“礼文化”视角的古村落文化探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8年,第25页。

⑧刘艺兰:《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作者简介:

周红才,女,汉族,湖南桃江人,湖南女子学院副教授,湖南省公民礼仪素质研究基地研究员。研究方向:礼仪文化。

胡希军,男,汉族,浙江东阳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景观文化,风景园林学。

猜你喜欢
当代价值
河南民俗体育“狮子爬天桥”的当代价值初探
让长征精神照亮“新长征”征程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三重意蕴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井冈山精神的当代意义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