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英译译者主体性探究

2020-09-10 07:22王君
今古文创 2020年44期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主体性

【摘要】 生态翻译学属于跨学科研究下结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生态翻译学在近十年内的发展中获得众多学术成果,在国内外学者中受到许多关注,其中对于“译者主体性”的探讨一直存在,译者作为翻译的重要因素有着较强的研究价值,本文将生态翻译从生态系统学角度出发,将翻译看作译者通过翻译中的生态系统进行一定的选择和适应的过程,与译者主体性产生关联。为探索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对于中国古代典籍在英译译者主体上体现,通过对列举的古代典籍的英译进行比对,来进一步验证和分析其主体性。

【关键词】 生态翻译学;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英译译者;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4-0076-02

基金项目:2019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自选课题《生态翻译学理论视阈下的中国典籍外译研究》,项目编号L19DYY002。

生态翻译学的产生和发展,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包含国内外的多项外部因素,同时又有内部因素,在人为与客观中占据众多偶然和必然。生态翻译学是以翻译比做的生态系统进行研究,维持其中的一个平衡健康发展。以译者为主体性更多地表现在翻译实践上的表达,集中表现在以中文为典型的高级语境向很多其他的低级语境进行文化输出,在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包含众多的诗词通常只用寥寥数笔就可以表达出特定的意境,这种以中国文化熏染下的文化特质通常不可言传只可意会,在进行英译中需要一定的词汇和语法去做变通才能尽可能留住其美感。在进行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中保留译者的主体体性,留住其文化作品本身的意美、音美、形美,体现出其最大的价值。

一、生态翻译学和译者主体性

(一)生态翻译学

在21世纪由胡庚申教授提出生态翻译学的概念,是一项探讨生态翻译、文本生态和“翻译群落”生态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关系的跨学科研究,是一种从生态视角综观和描述翻译的研究范式(陶李春、胡庚申)。在胡教授的理论中将翻译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做类比,在翻译生态系统中寻找由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组成的共性,原文本、作者、译者及读者的社会历史背景比做无机环境,有生产者类比的原文作者和翻译者以及读者类比的消费者和翻译研究者类比的分解者共同组成翻译的生物群落。有它们共同构成的维持生态平衡的生态翻译系统。

(二)译者主体性

翻译的“文化转向”可以带动学界的关注风向,其中除语言外的译者这一重要因素在近来开始引起了翻译研究者的重点关注,所以在进行翻译中加大了譯者的地位和作用。查明建老师对其做出过定义,称译者主体性是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必须以尊重翻译对象为前提,可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地去实现翻译所表达的目的。在其中会有一定程度的包含翻译主体文化意识的自觉,审美和创造性,人文品格和具有一定的文化成就等基本特征。译者能够维持原作者和读者之间,原文和译文之间,译出语的文化背景和译入语的文化背景间的平衡,在翻译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对于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主体性可以为传播中华文化提供新思路,为读者们打开新思维和视野,更有利于翻译上的研究。

(三)生态翻译和译者主体性的联系

在生态翻译学构建下的生态翻译系统中译者作为提供整个生态系统能源的生产者,在翻译中占据主导地位,可以在整个翻译群落中占据重要作用。译者需要找寻自身在翻译生态环境中的生存方式,并肩负起传播文化的重要责任。译者主体性强调译者翻译的主观能动对翻译产生的作用,译者本身的审美偏好,伦理品德,文学风格等对翻译都非常关键。所以生态翻译学和译者主体性存在很多共性,译者在自身外围条件制约下结合社会背景,运用合理的方式选择一定的策略和标准。发挥好译者主观能动的重要作用,在翻译生态中适应和选择的准确可以为实现生态环境间转换提供重要基础。

二、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中以译者为主体性的表现形式

(一)译者对翻译活动的选择与适应

在翻译生态学中,译者应该在翻译这个动态平衡的大环境里去适应性的选择所要表达的内容,并且在翻译全程应该维持这种稳定的选择和适应。在适应原文和译文上优化的选择所要表达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文字的表达通常包含很多深意,在进行英译结合语言使用喜欢去进行多项选择,因为英文的语言习惯多与中文相反,需要找寻一定的策略去进行文本翻译,为文化的传承预留更多的空间。译者可以对翻译的作品做出选择,结合以自身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当下的翻译大环境,尽可能选择与自己风格和能力相符的著作。翻译的作用有很多种,翻译家严复的政治报复也产生在一个中华民族濒临灭亡的时代,他运用自己的翻译作品,想要改变社会现状,在甲午战争后国家面临亡国之际,在时势的推动下翻译了典籍赫胥梨的《进化论与伦理论》,结合书的重点思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来警醒国人。对大家的爱国意识有着很好的唤醒作用,翻译家严复做了很好的适应和选择。除了内容的选择,在翻译策略上也应适应翻译环境,可以直译也可意译,译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能动进行适应,在进行中国古典文化典籍英译中,结合原文语境和时代制约下的语言支配能力,去顺从或者颠覆,在不断变化的生态环境下去选择和适应。

(二)译文修改过程的“汰弱留强”

在进行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上,因为特定时代的语言表达有一定的差异,而古代典籍中大多涉及的诗词与现代的语言表达都存在差异,中文与英文在语言习惯上相反,在翻译上需要对翻译的文本和策略的选择适应下,主体性的发挥会存在诸多制约。所以翻译上应该遵循“优胜劣汰”的原则。中文翻译的理念很多需要找到最贴合的翻译文本。在此基础上中国古典文学意境的不同表达而对同一内容有不同的理解,在进行中文英译中,中文翻译的理念很多需要找到最贴合的翻译文本,在翻译生态学理念下,以译者为主体做出的适应和选择多基于“汰弱留强”的原则进行,在古代典籍中先反复推敲其历史背景的意义,在进行翻译中反复修改,修改抛弃一些不合题意、保留意思贴合的译文,这样才能使优秀的作品达到更好的传承。在生态翻译学上能够做到译文的“整合适应专业度最高”的优秀文本,能够适应读者需要才能长久流传。

三、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以《蒹葭》为例的英译文译者主体性

生态翻译学中强调在翻译中运用“多维转换”的方法,即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选择下相对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转换可以一定程度上评价译文的质量,译者在进行翻译中的中心和主导地位可以实现其主体性。

(一)语言维的主体再现

在中国文化典籍中多包含大量的诗词,在语言维上存在众多词、音韵以及表现形式的转化,在语言的维度上应重点保留其音韵美和形式美,以古代文化典籍中《诗经》的一篇经典《蒹葭》为例,在原文创作中韵律和谐,节奏统一,通篇押韵。在进行英译中,reed,side,bleed,wind中词尾押韵/d/,stream和gleam都以/m/音结尾。way和away都以/er/音结尾。在原文和译文中都有着同样的追求押韵性,译文并把这种韵律做到通篇的极致性。

(二)文化維的主体再现

文化维要求译者注重翻译上存在的双语文化内涵的阐释与传递,探究原文和译文内容上的统一,避免出现对语言文化的曲解。中国古典文化典籍中以《诗经》最具代表性,其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对当今读者来说,有些不同的文化和时空跨越。合理的文化维度转换可以保留丰富的文化底蕴。在《蒹葭》《离骚》《关雎》中都用“伊人”表达了女子美好的形象,做到意境的保留与含蓄的情感。而“伊人”也可以代表正义、英勇的男子,更贴合西方的文化内涵。文化维可以侧重中国的含蓄委婉,也可以侧重西方的简单直白,不同的侧重构建共同的翻译生态环境。

(三)交际维的主体再现

交际维指译者在翻译进行中能够重点关注语言双方的交际意图,实现交际维的适应转换。通常在交际维中会因为译者的不同解读而表达不同的交际目的,许渊冲老师在英译上用介词“among,far away,far behind”来形容“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在意译中打造朦胧的爱情,表达女主人公对心上人苦寻未果的失望。相对于意译的虚拟与梦幻,庞德老师对文章进行写实翻译,直接将“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翻译成“in mid water,on tuftedisle,on the  isle”忠于原文描述画面,给人以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描述体现着不同的交际意图,体现交际维度的适应与选择。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译者的主体性表现在生态翻译中译者在不断适应整个翻译生态环境中对其不断地做出交替的选择和适应的过程。通过结合生态翻译学中以译者为中心的研究核心概念,创新性的探讨译者的主体性,为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翻译过程开拓一个全新视角。生态翻译下强调的“三维视角”,在翻译上的转换都能够体现译者的主体性,译者在翻译上独立个体的存在可以起到翻译上的主导功能。所以在对未来翻译的实践与思考上,在翻译过程中选择合适的维度,在中国古典文化典籍外译中传递出中华民族优秀内涵,结合译者自身的主观能动,让译文更符合语言环境,迎合读者期待,实现翻译生态学的动态平衡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励唯璐,张琬怡.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以《蒹葭》两英译本为例[J].英语广场,2020,(21):6-8.

[2]高会丽.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J].文学教育(下),2020,(02):19-21.

[3]李紫昂,赵泽超,邓建华.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主体性[J].海外英语,2019,(23):160-161.

[4]李先玉,李向红.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译者中心”与“译者主体”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2(01):85-88.

作者简介:

王君,女,辽宁葫芦岛人,硕士,辽宁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翻译、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生态翻译学主体性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景区公示语现状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景点翻译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汉语网络流行语英译的三维转换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生态翻译学角度下的中日影视作品片名翻译分析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译品长存现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