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向东盟FDI对双边产业内贸易影响研究

2020-09-10 07:22王荔
环球市场 2020年1期
关键词:东盟

摘要:东盟自贸区的启动使中国与东盟间的经济贸易活动更为频繁,双边产业贸易成为核心贸易方式。基于此,本文结合前人理论,阐述基础理论,分析中国向东盟FDI对双边产业内贸易的现状,明确中国向东盟FDI对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结合相关数据开展实证分析,并给出相关优化建议,深化中国与东盟的合作。

关键词:东盟;FDI;产业内贸易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使国际贸易中的直接投资增多,推动产业间贸易转变为产业内贸易。我国于2002年和东盟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深化双方的贸易合作。在2010年和2015年,中国分别与不同东盟成员成立自由贸易区,推动了双边贸易的发展,提高双边经济发展速度。目前东盟己发展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中国向东盟的国际直接投资(FDI),直接关系到双边产业内贸易,影响双边经济发展[1]。本课题的研究可丰富相关研究理论,为中国与东盟间的贸易合作提供完善建议,具有理论及实践意义。

(二)文献综述

在学术界,研究学者对国际直接投资、产业内贸易等内容的研究相对丰富,可为本课题提供理论支持。在国际直接投资方面,余亮认为我国需选择经济规模较大、国际贸易稳定且合作关系良好的国家开展国际直接投资;杨国范指出,我国在向东盟FDI时,需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遵循投资发展规律,选择最佳的投资产业。在产业内贸易方面,吴燕将利用面板数据随机效应模型开展实证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国家要素丰裕度及市场规模等要素,会影响中国和东盟间的产业内贸易;樊辉认为空间距离、产品差异、要素需求及市场规模等要素,会影响我国与东亚国家间的产业内贸易[2]。

(三)研究框架与方法

本文主要包括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分析课题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分析国际直接投资及产业内贸易的相关文献综述,介绍本文研究的框架和研究的方法,明确本文的研究思路;第二部分为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分析FDI相关理论、产业内贸易界定、产业内贸易的测量方法、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和FDI与国际贸易之间关系理论;第三部分为中国对东盟FDI与双边产业内贸易的现状分析;第四部分为实证分析,以面板数据及产业内贸易指数为样本数据,应用相关数学模型分析中国向东盟FDI对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第五部分为政策建议,结合影响分析结果,给出完善建议。

研究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及实证分析法,收集前人研究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构建面板数据模型检验解释变量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程度,验证本文获得的理论。

二、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一,FDI的相关理论。国际直接投资是指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实体企业或个人与其他国家的企业存在长期合作关系,二者间的合作由前者对后者的投资控制来实现,进而实现双方合作共赢的目标。FDI的贸易效应理论包括替代效应与创造效应。

第二,产业内贸易相关理论。产业内贸易是指某个国家对同类产品的进口及出口行为,也指国际贸易双方进行同一产业产品交换的贸易行为。就中国向东盟FDI而言,FDI与双边产业内贸易存在一致性关系,体现在整体水平、国别和产业结构三方面。

三、中国向东盟FDI与双边产业内贸易的现状分析

中国一东盟贸易往来可以追溯到“海上丝绸之路”,我国与沿线国家存在简单贸易交换合作关系。在战争爆发后,中国与東盟各国的贸易联系减少。在万隆会议后,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有所缓和。在1967年东盟成立之初,我国与东盟的双边关系仍旧相对紧张。在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我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交往增多,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一体化的发展,中国于1996年成为东盟的全面对话伙伴国,并于2010年共建贸易区。目前东盟已发展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我国向东盟的国际直接投资增多,主要的FDI类型为资源导向型、生产导向型及市场导向型,投资机制包括垂直一体化及水平一体化两种,双边产业内贸易指数逐年上升,贸易结构中垂直型占比较高,但增幅低于水平型。

从直接影响机制看来,在垂直型投资中,我国通过国际直接投资,将产品生产的部分环节交由东盟,利用其生产力资源,完成产品的生产,再将产品出口至东盟,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产业内贸易的规范可持续发展;在水平型投资中,国际直接投资通常存在于经济发展与市场规模相差无几的国家间,在合作双方中建设生产及销售产业链,取代传统的国际贸易,满足不同国家对产品的个性化需求,获取规模经济效益,降低生产成本。

从间接影响机制看来,我国向东盟的FDI可为东盟各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带动其经济发展,提升东盟对产品的需求,实现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同时,我国向东盟FDI可降低我国与东盟各国的人均收入差距,实现两国消费者需求的趋同化,有助于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四、实证分析

本文将我国在2008-2017年与东盟各国的月刀及产业内贸易相关数据为研究对象,应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数据的检验筛选,通过ADF单位根检验数据的平稳性,结合数据的时间序列或截面序列特征,选择最佳的面板数据模型,将中国和东盟的产业内贸易指数(IIT)、直接投资存量(FDI)及人均GDP(AGDP)差值等作为变量,分析变量间的关系。按照上述分析流程,将Ln(FDI)和Ln(AGDP)作为自变量,选择的面板数据模型有三个:

其中,HIIT是指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指数;VIIT是指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指数。

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向东盟FDI存在显著差异性,在东盟不同成员国的FDI不同,新加坡的投资量最大,文莱及菲律宾等国次之,老挝最低;对于越南、马来西亚及缅甸等国,由于其与中国产品的同质化发展现状,导致双边产业内贸易逐渐减少;水平型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存在相互挤出现象,需优化国际直接投资政策,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二者的协同发展。针对上述问题,我国需优化国际直接投资的宏观环境、方向、结构与策

作者简介:王荔,汉族,湖南人,最高学历:本科,研究方向:贸易实证。略,结合双边产业内贸易发展现状,提升国际直接投资的有效性,提高我国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我国与东盟各国的合作共赢。

五、政策建议

(一)优化投资环境

在国际直接投资中,宏观政策与环境发挥重要作用。我国需结合中国向东盟FDI发展现状,优化投资环境,修订相关投资政策,调动企业向东盟各国投资的积极性,扩大对外投资产业规模,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一方面,政府部门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交通设施、水利设施或港口设施的建设,为企业的对外投资提供便利;另一方面,政府部门需出台相关政策法规,鼓励企业向东盟各国投资,为东盟各国的生产、产业发展及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或技術支持,提高东盟各国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合作共赢。

(二)优化投资方向

就国际直接投资方向而言,母国要想提升经济效益,推动经济发展,需将技术密集型产业作为国际直接投资的重点。在中国向东盟FDI中,我国企业不仅要利用东盟各国的劳动力资源,还需提高对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重视,扩大在这类产业的投资规模。为保障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比例的升高,政府部门可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或鼓励政策,引导企业向东盟各国的石油化工或电子机械等技术密集型产业进行投资,利用中国的高新技术优势,提升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生产水平,优化中国与东盟各国的产业结构,并推动东盟各国的产业结构升级,进而提升双边产业内贸易的质量。

(三)优化投资结构

在中国向东盟的国际直接投资中,垂直型及水平型投资结构各有优势,我国需在实施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同时,扩大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规模,提升中国的产业生产效率,为东盟各国带来更优质的管理理念与生产模式,实现合作共赢的目标,提升双边产业内贸易的水平。细化来说,政府部门需结合双边产业内贸易发展现状,明确垂直型与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现状,及时调整二者所占比例,实现二者均衡发展,提高双边产业内贸易质量,推动中国及东盟各国的经济发展。

(四)优化投资策略

企业在进行国际直接投资时,需注重投资策略的差异化,结合东盟各国的特点,进行个性化投资,进而提升产业内贸易的效率。细化来说,在新加坡,企业的投资产业应以金融产业或贸易服务产业为主;在菲律宾或印尼,企业的投资产业以农业或能源为主;在文莱,企业的投资产业应以船舶或食品为主;在越南或柬埔寨等国,企业的投资重点在于劳动或资源密集型产业;在马来西亚,企业的投资产业应以制造业为主,配以航天等产业。通过差异化产业投资,优化我国及东盟各国的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3]。

六、结论

综上所迷,我国在产业投资方面存在不足,影响产业升级与国际贸易竞争力的提升。通过本文的分析,相关单位需优化投资环境、投资方向、投资结构与投资策略,提升投资质量,优化产亚结构,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影响力,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申韬,黄媚.金融生态环境、经济增长与FDI效应研究--基于东盟国别数据的实证分析[J].武汉金融,2019(11):71-77+22.

[2]王伟,王玉主.东盟引资政策的演变:由国别到区域合作的转向[J].南洋问题研究,2019(01):88-100.

[3]宋泽楠.“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向东盟的投资战略:基于中美日的比较视角[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8,31(01):51-62.

猜你喜欢
东盟
中国和东盟经贸关系前景展望
中国—东盟物流便利化研究综述
中国与东盟纺织品出口竞争力比较分析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一带一路”战略对东盟旅游业带来的机遇探讨
印尼与中国能源进出口贸易市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