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时代工商管理专业学位教育课程体系改革

2020-09-10 07:22裘婷
新教育论坛 2020年8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

裘婷

摘要:新经济时代到来,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出现新形态、新问题,这对工商管理专业学位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挑战。笔者所在院校对MBA课程体系进行持续的探索创新,围绕“商学+”培养理念设计全新模式,构建“π型”课程体系,培养适应新经济时代的创新型管理人才。

关键词:工商管理硕士;“π型”课程体系;“商学+”培养理念

一、MBA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MBA教育起源于美国,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管理教育在工商界的推动下初步发展,尤其是美国企业界实施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进一步激发市场对于专业管理人才的需求。1908年,随着哈佛大学商学院成立,世界第一个两年制MBA教育项目应运而生。MBA教育最初是在管理科学理论的支撑下,由市场需求推动发展起来的,由经济发展、制度创新对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决定了MBA教育的发展方向。[1]1959年,由福特基金会和卡内基基金会资助的一项研究提出管理教育的务实性质,MBA课程设置应突出核心课程,根据企业各种职能组织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管理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系统的发展其他方面能力,由此基本形成影响颇广的结构化课程体系。[2]

二、中国MBA教育的发展

中国MBA教育起步得益于改革开放。面对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国家的管理教育水平欠缺。1979年,邓小平访美,中国与美国政府签订《中美科学技术合作协定》,基于此项协定,两国在工业科学技术管理领域内合作举办管理培训项目,教学内容包括组织行为、市场营销、战略决策等MBA教育课程。自此,中国开始系统引进西方现代管理教育。1990年,国务院学位办正式批准设立MBA学位并试办MBA教育,MBA成为我国第一个专业硕士学位项目。1994年10月,全国MBA教学指导委员会正式成立。1997年,在国家经贸委支持下,中国开始面向国有大中型企业管理人员,招收攻读在职MBA学位的学生。[3]

三、中国MBA教育课程体系面临的挑战

由西方和中国的MBA教育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我国MBA教育发展初期主要是引进西方教育体系,课程设置比较注重管理知识体系的系统化。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从过去的紧跟、追赶,到今天的赶超、引领,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进行前沿探索。在这一过程中,根植于本土、独特的、全新的管理情景不断出现,管理者除了具备基本管理知识体系,还需要具有应对高度不确定环境中的问题的能力。尤其在国家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的战略背景下,中国企业正面临全面转型升级压力,以培养职能性职业经理人为定位的传统MBA教育,与快速变化的数字经济时代商业环境对创新型管理人才和企业家型领袖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不匹配。另外,我国MBA教育隶属于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受传统学术型研究生教学模式影响较深,这与强调实际应用、与市场经济鏈接紧密的专业学位教育也存在诸多相悖的地方。

课程体系建设是MBA教育核心内容,MBA商学教育如果不进行课程体系变革,一味照搬西方模式或者沿用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都将难以应对我国现实需求。中国商学教育研究者需要探索适应中国企业现代管理需求并接轨国际标准的中国特色MBA课程体系。

四、探索基于中国经济发展需求的MBA课程体系改革

主流MBA教育的课程体系源于西方,主要为职能型管理教育,有非常强的职业导向,注重知识体系深度打造,称为“线性”课程体系。这是基于传统工业生产和工业制造背景,以工业化大生产时代的流水线制造型企业管理为原型设计建立的知识传授体系。而MIT和Stanford等世界一流高校MBA教育强调对创业精神的激发和对领导力的训练,在线性课程体系基础上增加了一横,即加入商业伦理、领导力、创业精神、创新能力等方面课程,发展成为“T型”课程体系。

数字经济时代新型业态和新型组织形态不断涌现,基于数字经济新应用场景,在高度不确定情境下,管理者需要对特定领域和特定行业具有深刻理解,并能在此基础上形成深刻洞见,做出正确的管理决策。根据这样的社会现实需求,即懂技术又懂产业,即懂行业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是商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商学赋能”理念应运而生。笔者所在学校对MBA项目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以“商学+”为培养理念,在“T型”课程体系基础上,强化人文社会科学、新兴科技前沿等内容,设计面向特定领域行业或产业的课程,提出“π型”课程体系。首先,强化“T”型课程体系的“横”,除商业伦理、领导力培养等课程外,增加对中国传统管理哲学和传统管理智慧等课程的开发,MBA项目作为职业管理教育,必须具有一定的情境嵌入性,作为管理者非常重要的一个素养就是对本土传统管理智慧的熟知和理解,通过这些人文哲学类课程设置,培养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同时增加数字经济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科技前沿知识教授;其次,深化和升级面向特定职能的管理课程,在基于管理职能设立的必修课程之外,加入面向特定行业领域或产业设计的选修课程,以基础核心课结合特色选修课成为“π型”课程体系的两个支柱。基于“商学+”理念,MBA项目的选修课程主要基于产业趋势、面向特定领域而设立,例如医疗健康、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商务大数据、中国制造等国家发展重点领域,通过学科交叉,对MBA课程特色进行重构,形成具有独特竞争力的培养定位,使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更加接地气,更加符合中国经济需求。

参考文献:

[1]陈晓红.MBA教育的起源、本质和发展趋势[J].现代大学教育,2002(3):29-30

[2]胡川,胡璞.MBA课程设置的演变及其实[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4):63-65

[3]陈祎鸿.我国MBA教育发展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1(1):130-131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应用型本科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重构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多元教学模式在环境工程课程体系的应用
1+x证书下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重构探析
老年大学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数字化融入飞行器制造技术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与行业标准相衔接的高职食品生物技术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构建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基于马斯洛动机理论的高职软件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