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者工作策略研究

2020-09-10 07:22董亚楠贲志雯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教育者大数据

董亚楠 贲志雯

摘 要:大数据时代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助力与挑战,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无限扩充;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学生主流价值观受到冲击;大数据中没有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伦理问题的产生等。为了把握和利用好大数据的功能,并认清大数据在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中的局限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认识上应当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初心、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维;在实践中应当提升数据的运用和分析能力、处理好大数据导致的伦理问题,把大数据更好地融合到思想政治教育中。

关键词:大数据;教育者;受教育者;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8-000-02

大数据是指尚未经过处理和分析的海量数据集合。经过处理、分析的大数据是强大的生产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载体和无限资源。高校对大数据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慕课、翻转课堂等在线视频学习方式的增多,在线学习视频与大规模的线下实体教学相比,前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主选择的可能,视频浏览、学习所产生的数据也便于高校全面、实时地掌握学生学习进度和学习状况,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然而在高校的日常管理中,由于研究分析数据技术的限制、思政教育者处理数据时间的缺失,学生和教师对大数据利用的现实依据较少或利用不明显,大数据应用不足。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导者,应当从认识和实践上转变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将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合好,发挥二者的最大功能[1]。

一、大数据在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中功能的发挥

(一)学生主体意识增强

我国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灌输为主的教育方式。所谓灌输就是指向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传导和输送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使受教育者达到学习的目的[2]。在传统的“灌输”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占据主导地位,由他们来选择传授何种知识以及如何传授知识,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随着网络的兴起,社会逐渐进入大数据时代,虽然高校教育模式仍然是传统的大规模线下集中教学,但各类网络资源的爆发、网络平台的涌现,受教育者可以自主选择知识的内容和来源,他们开始有了自我选择接受教育的内容和方式的意识,與此同时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也在无形中受到各类文化的影响,他们更加积极地追求自由平等共享的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话语权被削弱,教育双方的地位发生改变,趋于平等,学生的主体意识逐步增强。

(二)资源信息无限扩充

传统的教育数据获取由于时空的限制,只能采取随机抽样、纸质传单调研等方法。数据收集不全面、不具代表性,导致分析结果也不够准确,数据信息的实用率不高。随着网络的发展,信息的保存、传递也不再是问题,学生在网络上的学习、生活、就医、购物等信息被保存下来,经由教育者筛选、分析、提炼出有用的信息,找到理论和实际的切合点,将从大数据中获得的有用信息引入日常的教学之中,并与学生感兴趣的热点时事结合起来,及时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学生在校的就餐记录、图书借阅记录、运动记录等信息也是可以利用的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者利用好这些无限资源,将理论研究与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逐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3]。

二、大数据在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中的局限性

(一)庞杂数据中没有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大数据是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只是数据的堆砌,没有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由于网络时代的包容性和宽泛性,每个人都可以自主地在各个平台和媒介上发布信息,大量的数据即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但同时也意味着不少与思想政治教育无关的数据掺杂其中,降低了有效数据的利用率。如果评估信息依靠的数据来源不够客观、精确,可能会导致错误或者有误导性的分析结果。因而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在庞大的数据中进行筛选,客观地评估有效数据,形成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二)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受到冲击

如今,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源,教师的话语权减弱。在开放、自由、共享的网络平台上,大学生可以轻而易举地接触到海量信息,但海量的信息中包括各种未经筛查的资源和消极负面文化,影响着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由传统的课堂灌输转变为与学生平等对话、关注学生内在想法和心理健康成长问题。我国改革开放成为多元文化碰撞交流的开端,经济和网络的全球化加速了西方奢靡主义、享乐主义文化的传入,微博、推特等公共平台上自由言论和随手发布的视频,瞬息万变的意识形态,导致了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不稳定性。如何在这样的情况下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四有新人”仍是今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4]。

(三)大数据易导致伦理问题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运用大数据研究可能会导致伦理学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大数据可以轻易获得学生的家庭状况、生活习性、人际关系等其他隐私信息。虽然这些信息有利于追踪、了解教育对象的动态,实时掌握其状况,但是在教育者的处理、分析、使用过程中,有时会产生数据的二次利用,进而衍生出超出预期的各种处理结果,不能确保对学生信息隐私的完全保护,教育对象暴露在大数据之下的所有信息都随时面临被不法分子利用的风险。因此,教育者在收集相关数据之前,应当获得学生的同意,告知学生所采用的信息的内容和用途;在使用信息的过程中,时刻保持谨慎,提高防护意识,防止遗失或被不法分子盗用。因此,科学合理地界定数据采集、数据利用的界限,创建和完善法律法规机制,平衡好为学生提供服务和挖掘学生信息数据,是将大数据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首要解决的问题[5]。

三、思想政治教育者如何把握好大数据在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中的功能和局限

(一)在认识上,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初心

从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大数据的研究来看,过分强调对大数据的利用和分析,将導致分析结果与现实状况的融合不被重视,无法达到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面对大数据带来的变化和新的情况,为更好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坚守好几点“不变”。首先,不变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同时,也要坚持好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学生为本,把大数据当做实现这一根本任务的载体和方式,而不是把大数据当成主体。其次,不变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者利用好大数据的各种平台和方式向学生全方位地推送马克思主义,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最后,不变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原则。网络的发展和传播,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继续践行方向原则、主体原则、示范原则等,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不忘思想政治教育初心。

(二)在认识上,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维

从大数据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局限性来看,大数据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变化主要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者主客体地位发生改变,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受教育者认识世界的方式发生改变,不再通过单一的上课方式获取认知,可以通过网络媒介自主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媒介增多,传统媒介只有课本和老师的讲授,现在大数据也是思想政治使用率极高的媒介。在发生改变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具备整体思维和关联思维,将传统的高校学生事务工作由管理功能、服务功能、纠偏功能向预测型功能转变。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是出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分散模式,如今可纵向掌握学生全面的行为数据,对学生的行为实时追踪,结合各项数据、理清其中的关联、分析学生产生变化的深层次原因,给予适时的帮助和引导。大数据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带来了深刻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应当具备整体思维和关联思维,利用好大数据,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

实效性[6]。

(三)在实践上,提升数据的运用分析能力

如今的时代,数据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要善于发现和捕捉数据,更要有提高自身数据运用能力的意识,数据素养主要包括数据挖掘、数据分析、实用信息呈现的能力。教育对象的日常行为中便隐藏着很多数据,他们每天的食堂消费记录、超市消费记录、图书馆书目浏览筛选记录、借书还书记录、宿舍图书馆等地门禁记录、校园网下载资料信息、在校期间的快递信息、校园网流量及通讯信息等都可以作为教育者利用和挖掘的有用数据。在繁多的数据中分析出有用信息,就需要教育者提高数据运用分析能力,重视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关联性、数据与其他事项的关联性,才能得出更准确的判断。比如可以通过结合图书馆门禁信息、学生选课信息,宿舍门禁信息和校医院就诊信息判断某学生最近成绩下降是由于身体原因或者是课程较多原因,这样才可给予适时有效的引导。再比如学生毕业之际的升学和就业数据,思想政治教育者可将该学院往届所有数据搜集归纳起来,与历届学生沟通是否可以公布在校内网站上,让低年级的学生浏览,如有与自己意向学校或单位相同的学长学姐,可从网站或辅导员处获取联系方式以达到直接指导的作用。

(四)在实践上,处理好大数据导致的伦理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转变自身工作方式、提高运用数据能力的同时,应当明确提高受教育者信息保护的意识。比如上述升学考研数据涉及的学生隐私信息较多,在利用和发布信息的过程中,需要密切注意保护好学生隐私。一是明确告知教育对象所获取的信息内容和所作用途;二是完善法律法规,划分大数据的运用界限,明确坚决不能利用的信息;三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道德修养,教育者在利用好数据的同时不断提高保护数据的意识;四是加强校园网等广泛包含学生信息的网站的监护和管理,严防不法分子盗取信息。

参考文献:

[1]周良发.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路径[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172-177.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钱云光,等.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2):66-67+80.

[4]蒲清平,等.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思想教育研究,2016(3)119-123.

[5]张崔英,谢守成.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变”与“不变”[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5(2):190-198.

[6]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李凌峰)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教育者大数据
品读
季托,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者需培养反思性实践能力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活动及其有效性分析
教师应努力成为一个“教育者”
浅析充分发挥受教育者主体性的重要性与途径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