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方法及其运用探析

2020-09-10 07:22侯清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隐性教育思想政治高校

侯清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久以来高校往往以显性教育为主,但显性教育已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现实社会,因此对隐性教育的方法及其运用探析就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简略闡述了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同时从疏导教育、感染教育以及心理疏导三个方面入手对隐性教育方法进行了分析,并就开发教育载体以及建设教育保障机制两方面提出了具体实施途径,旨在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隐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7-0011-02

基金项目:安徽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学会2018年度科研重点课题“职业院校与社区教育的合作互动研究”(AGZ18027)

新时期我国现代化、信息化水平逐渐提高,在该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做出全新的突破。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相比显性教育来说具有更加良好的开放性与持久性,能够尽量减少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触心理,在潜移默化之中为其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奠定了基础。

一、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一)意识不足

现如今我国大部分高校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意识程度不足,尽管相比过去高校已经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部分教育者仍然在沿用以往显性的教育观念以及教育模式。即便是部分教育者有意识地开始转变观念,但往往由于在知识储备方面较为欠缺,所以无法充分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作用。

(二)手段与资源欠缺

当前高校在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存在手段与资源较为欠缺的问题,难以真正在实践中得到高效应用。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会在文化宣传栏中张贴各种名言警句以及时政新闻等,该类形式会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但这种方法过于陈旧单一,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现实社会,这就有必要深入发掘更多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三)互联网时代信息冲击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高校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冲击作用,通常情况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指的是通过使用学生周边的无形因素对学生进行教育,该过程本身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包含诸多内容。但是学生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每天都会接收到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直接影响了学生“三观”的形成,这样势必会冲击高校所开展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与效果[1]。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方法

(一)疏导教育

第一,分导。教育工作者可参考“治洪泄洪”的具体方法,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结合实际情况,将学生划分成多个小组,再针对不同组别、不同层次的学生展开因材施教。

第二,利导。主要指的是“因势利导”,教育者要对思想方式进行合理分析,再充分考虑当代大学生本身的发展特点以及发展趋势,通过使用针对性的措施,使得隐性教育能够灵活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以及文化素质。

第三,引导。教育者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其应秉持着民主、平等的原则,用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在尊重学生自尊以及正当权利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实际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应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所具有的开放性特点,创设出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与环境,鼓励学生学会充分表达。

(二)感染教育

第一,形象感染。该方式主要是通过采用具有代表性并生动直观的事例,感染学生的思想感情,促进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形象感染与依理说教不同,其本身更加注重内在形象的感染力,能够充分发挥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开放性的优势,使得高校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生动灵活,有助于其实际效率的提高。

第二,艺术感染。该方法主要是指开展创作、鉴赏、评价有关音乐、文学以及美术作品的活动,使其能够在活动氛围中受到启发与感化。艺术感染实质上属于“寓教于乐”的教育模式,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艺术欣赏,使其想象力与创造力能够得到提升,该教育模式的应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以及审美能力,还能够陶冶情操,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

第三,群体感染。该方法是指在某个特定的群体当中,受到相应感染体的感染,与多个个体之间相互影响、产生作用。但是实际影响的程度取决于个体的方向是否与群体方向一致。基于此,高效思想政治教师需要强化学生群体中顺向情感的培育,再使顺向情感直接影响学生个体,使其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与氛围中实现思想政治素养的升华,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心理疏导

第一,渗透性疏导。该方式主要指的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缓解心理矛盾以及摩擦,通过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进行强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高校教师应综合考虑当下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秉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对其心理问题以及实际成因展开深入的了解与分析,从事物的本质入手,应用多样化的手段,疏导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应当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开放性优势,从多方面、多角度入手,寻求最为合适、恰当的结点,使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尽可能发挥出最大作用。

第二,激励式疏导。该方式主要指的是教育者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鼓励,促使学生能够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断努力。激励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物质,另一种是精神。物质层面的激励是指通过满足人在物质方面的需求实现其内在潜能以及积极性的激发,进而将其转化成为个人的精神力量。而精神层面的激励则指的是通过采用公开表扬、颁发荣誉证书以及奖状等形式,促使学生不断实现思想境界的提升以及眼界的拓宽。二者本身并不矛盾,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高校在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仅仅应该加强精神激励,还要加强对物质激励的重视,使用适当的物质奖励调动起大学生的生活热情以及学习热情,帮助其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2]。

第三,体验性疏导。该方式主要指的是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心理疏导的过程中要采用多样化、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促使其更加正确地认识世界、感知世界、改变世界。教育者可采用组织社团活动的形式,不断完善大学生的心理以及思想,进而充分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采用体验式的疏导方式能够帮助学生以一种更加积极的心态投入实践活动中,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更加深切的体验感,而不是以往过于死板单一的说教,这充分体现了隐性教育中“开放性”以及“人本思想”的特点。

三、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开发教育载体

1.物质载体

若想优化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则需要对相应的教育载体进行开发,物质载体是教育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指的是校园教学设施、校园环境的美化等物质环境。古往今来诸多教育家都强调了物质载体对教育的作用,而教师与学生每天都处于校园环境当中,开发物质载体能够帮助教师与学生缓解压力,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起自觉保护校园环境的意识,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精神载体

除了物质载体以外,精神载体也是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通常情况下包括校歌、校训以及校风等。教育者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该类精神载体有效融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鼓舞、感染、影响大学生,促进其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务必要深入研究和挖掘高校本身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以及人文精神,并将其融入校歌、校训以及校风当中,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此类精神载体的影响[3]。

3.活动载体

高校在教育内容以及形式方面有着较强的丰富性,包括访谈讲座、公益项目以及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该类活动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但从当前各高校所开展活动的现状来看,部分社团活动侧重于娱乐性,使其逐渐失去了其原本的育人價值。因此,高校务必要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其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当中去,从各个方面入手起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二)建设教育保障机制

1.强化评估机制建设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具有较为明显的多样性特点,而其内容具有隐藏性,很难精确地评估其实际的价值。在以往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成绩明确学生的接受程度以及学习效果,但是隐性教育却并未形成一个固定的标准,所以教育者有必要强化评估机制建设,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衡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法的价值。

2.强化激励机制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在工作上存在极大的压力,既要钻研自身领域的课题,还要完成思政课的教学计划,该形式常常会导致教师分身乏术,无法同时兼顾。所以高校应强化激励机制建设,调动起教师的教学热情,使其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去。

3.强化全方位育人

高校务必要强化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方针。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应树立起良好的榜样意识,起到带头作用,在完成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做好立德树人的工作。其次,高校的管理者以及领导者应明确校园中每个部分的职责,以此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最后,高校应意识到思想政治教师并非是隐性思政教育的唯一主体,校园中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产生影响,包括后勤管理人员以及食堂工作人员等[4]。

四、结语

开展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通过多样化的教育形式缓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矛盾,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以及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务必要加强隐性教育的应用,通过开发教育载体以及建设教育保障机制等举措实现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以及科学文化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杨朝晖,周静.新媒体视阈下民办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机遇[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2(6):89-90+92.

[2]吴琳华.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探析及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交际,2019(13):104-105.

[3]杨柳欣,等.新媒体时代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19,41(1):131-134.

[4]杨桂宏,熊云.关于高校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思考[J].科学与财富,2018(27):82.

(责任编辑:李凌峰)

猜你喜欢
隐性教育思想政治高校
隐性教育视角下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研究
探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
隐性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如何创新文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