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2020-09-10 13:23张晓燕吴帆
康颐 2020年3期
关键词:急诊护理个性化护理急性心肌梗死

张晓燕 吴帆

【摘要】目的:研究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的救治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主要为我院所抽取的6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018年3月-2019年5月为研究时间,随机将研究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结果:在应用个性化护理的护理模式护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护理效果。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进行个性化护理的模式后,有效的提高患者护理效果以及护理满意度,值得大力推广。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护理;个性化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525(2020)03-0-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对比护理的方式展开研究,所选入病例共计为66例,为本院在2018年3月-2019年5月所接诊,取组中33例以常规模式进行治疗,即对照组,余下33例则展开个性化护理,即观察组。对照组男20例,女13例,年龄在54~77岁,平均(65.12±1.99)。而观察组中男18例,女15例,年齡在51~76岁,平均(62.42±1.34)。对比以上数据,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在院前急救过程中各方面护理操作都按照常规模式进行展开,在接到急救电话后立即出诊,在达到患者所在地后展开对应护理操作。

而观察组则需要将个性化护理进行运用,如下:(1)优化出诊。因救治场地存在有不确定性,且多数患者伴随有其他病症。在护理过程中容易受到较多外界因素的影响,为保障护理工作开展的有效性。需针对患者专业能力进行提升,确保护理人员可以准确的处理各类突发情况。在接到急救电话后,护理人员需在第一时间明确患者所在地以及病症情况,并制定后续急救护理方案。(2)出诊准备。接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求救信号后,立即启动出诊准备工作。同时,根据患者或患者家属提供的相关信息,为在场人员提供个性化的急救指导。对于伴呼吸困难或休克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指导在场人员解开患者衣领顶端纽扣,以改善其呼吸状况;对于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表现的患者,指导在场人员立即将其头部偏向一侧。(3)出诊途中护理。在达到患者所在地前,护理人员可通过电话的方式及时掌握患者病症情况。并告知患者家属在医护人员达到现场前不得随意搬动患者,且不得盲目开展有关急救护理操作。确保患者所处环境空气流畅,将患者各方面情况如实向医护人员反应。(4)现场急救。到达现场后,立即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情。参照患者的心率、脉搏等体征监测结果、临床表现等,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5)转运途中护理。引导急诊护理人员充分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急救效率的要求,通过持续性的培训练习,提高其完成各项急救护理技能的效率,缩短患者的院前急诊护理耗时。与此同时,对于处于清醒状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依据患者的情绪状态评估结果,制定心理护理方案。如若患者伴焦虑状态,针对这一负性情绪,采取讲解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效果、帮助患者理解良好情绪具有改善预后作用等方法,缓解其不良情绪;如若伴抑郁状态的患者,联合患者家属共同加强患者的心理干预,增强其康复自信,并提高其配合度。并发症预防护理:转运途中,密切关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各项体征,观察患者的表情及行为,及时发现心源性休克、心肌梗死后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征象,于征象出现时,早期采用开放静脉通道、心肺复苏等方法进行干预。(6)急诊护理。护理人员在配合临床医生做好对应救治配合工作的同时,需立即开创静脉通道进行补液等治疗。护理人员需进一步对患者病症变化情况进行评估,并做好对患者血压、心率等指标的监测与记录工作。在完成基本急救治疗与护理操作后立即进行转运,在搬运患者的过程中需做到动作轻柔。(7)回院护理。在回院过程中,护理人员需将患者各方面情况及时向院内医护人员进行沟通,以便院内可提前做好各方面急救准备工作。在达到医院后,待患者送至对应抢救室后,护理人员需协助家属完成有关手续的办理工作,并进一步展开心理疏导工作,确保患者相信在有效抢救治疗下,患者自然能脱离危险。

1.3观察指标

研究中需对两组出诊、患者入院时间以及急诊成功率进行统计。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出诊时,观察组为(52.33±1.38)s,对照组为(82.12±1.32)s,对比P=0.002,t=8.082。患者入院时间,观察组为(2.01±0.23)s,对照组为(3.47±0.31)s,对比P=0.012,t=7.729。急诊成功率,观察组为100.00%(33/33),对照组为84.85%(28/33),对比P=0.003,χ2=6.082。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塞的危险是在发生心肌梗塞后,患者的梗塞心肌面积继续扩大。如果不及时治疗患者,则其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将面临巨大威胁。临床护理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其形成的原因是:在院前急诊,门诊就诊的效率,院前急诊的实施等都可以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身体状况产生决定性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诊护理中引入个性化护理的优势在于:(1)契合急性心急梗死患者需求。与常规护理相比,个性化护理更加重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身的需求,因此,在个性化护理模式下,护理人员可参照其需求类型,实施开放领口、头部偏向一侧、使用镇痛药物等护理干预措施。(2)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个性化护理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原因为:这种护理方法要求护理人员通过参与继续培训教育,不断提高其护理技能水平及急救效率,并要求护理人员遵循以患者为中心原则,按照保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安全的要求,实施院前护理。在上述因素的影响腺癌,患者的急救效果可得到良好的保障。(3)纠正患者的不良情绪。个性化护理要求护理人员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负性情绪类型、负性情绪形成原因,采取适宜的心理护理手段进行干预。而随着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负性情绪的缓解,其预后也可得到间接保障。

综上,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进行院前急诊护理过程中使用个性化护理可有效提升护理效果,提升整体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林欢,郑丽琴,陈美云.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8,16(15):75-77.

[2]马赛红,胡春华.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及对患者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07):155-156.

猜你喜欢
急诊护理个性化护理急性心肌梗死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失功的预防效果分析
剖宫产护理中个性化护理的应用效果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分析
舒适护理模式在小儿急性哮喘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主动脉夹层患者应用急诊护理临床效果分析
老年急腹症患者就诊特点和急诊护理干预
综合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救治过程中的护理效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