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爱》与“哥特小说”意象分析

2020-09-10 07:22尚武卉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3期
关键词:简·爱女性主义

摘要:《简·爱》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长篇小说,讲述了孤女简·爱一步步自力更生,嫁给罗切斯特先生找到自己终身幸福的故事,带有浓厚的自传性色彩,代表着女性意识的觉醒,挑战男权权威的反抗精神。然而简·爱的思想仍深受传统的男权主义思想的影响。小说本身受到哥特式小说风格的影响,带有悬疑恐怖色彩,本文便从小说中带有哥特式风格的意象中的红房子、简·爱的梦和阁楼上的疯女人伯莎小姐进行分析,挖掘意象的象征意义与作品主题之间的深层联系。

关键词:哥特小说;女性主义

哥特式小说流行于18世纪前后的欧洲,“哥特”一此最初来自于条顿民族里哥特部落的名称,后来逐渐用于形容中世纪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这种建筑风格多用来形容教堂和古堡,塔尖高耸,石壁厚重,窗户镶嵌着彩色玻璃,因此建筑内部往往难以照进阳光而显得阴森凄凉,若内设幽暗的通道,神秘独立而与世隔绝,则更为这类建筑增添恐怖未知的氛围,为创作者们展开浪漫奔放而充满悬念的想象和创作提供了场所。哥特式写作手法在18世纪和19世纪早期欧美文学作品中反映出的特点是:1)故事背景建筑往往是古老的城堡、庄园,修道院等,除《简·爱》还例如《奥特兰托城堡》、《呼啸山庄》等; 2)故事情节可能会充满悬念,有时涉及衰败和死亡; 3)故事内容可能会有家族秘密,非常态的人或事,有时甚至会有暴力或性,总而言之这类题材文学或是影视作品常会给人阴暗和恐惧的感受。[1]因此,哥特式写作手法不仅仅为作品提供了绝佳的场所背景,更在作品中被赋予意象和深层次含义。本篇便以《简·爱》为例,分析小说中以哥特式写作手法描写的意象其背后的象征意义极其揭露人物的作用。

一、红房子

简·爱寄居在舅母家时,受到舅母和她子女的辱骂和虐待,不平等的压迫,这在简·爱的童年里留下深刻烙印,也一定程度塑造了简·爱自尊自立,不甘任人摆布而麻痹自我的性格特征,她敢于反抗,坚持平等观念。简·爱犯错误时,会被关进舅母家的红房子里,那是里得先生咽气的地方,他的遗体在这里被人瞻仰,他的棺材也曾由这里抬走,因为死亡的发生使这件红房子弥漫着阴森和恐怖的气息。简·爱被关在这里以示惩戒。她在这个地方反思着自己所遭受的虐待:“为什么我总是受苦,总是遭人白眼,总是让人告状,永远受到责备呢?”她幼小的心灵渴望着关爱,然而这些与她有血缘关系的亲戚却怒骂虐待她,将她视为异类,带给她身心的伤痛。约翰少爷更是以主子对仆人的姿态,对简·爱下令,更拳打脚踢,因为他自己深知自己才是这个家的财产继承人,将来会掌握着家中实权,是这个家中男性家长主导的化身。简·爱对这种父权家长制表示反抗,但是力量薄弱。她甚至想象自己舅舅里德先生的幽灵依旧在此,并帮助外甥女洗刷寄人篱下的委屈和污蔑,运用超自然能力,助其从噩梦般的生活中解放出来,并且凭借幽灵的力量为自己伸张正义。从这里可以看出,简·爱对的社会传统习俗的抗争。

简·爱一开始时,还想舅母恳求不要让自己单独关在这里。但是面对一家人的冷漠自私,简·爱面对的是父权专制以及等级森严的阶级划分,抛开亲属关系,简·爱仅仅是“不干事,吃白食”连佣人都不如的“造反的奴隶”。她清醒地意識到,自己与盖茨黑德府格格不入,她独立的人格不为里德太太一家所容,她还要遭受着心灵上的诋毁侮辱,身体的囚禁。面对约翰少爷的殴打,本应该“不还手”的她和约翰少爷扭打在一起,同样以暴力手段,反抗压迫。“红色”隐喻着暴力与鲜血,也一定程度象征着简·爱强烈的愤恨反抗,似火一般的激情。[2]红房子内,一切都灰暗阴森,凄清昏沉,与红色形成鲜明对比,哥特式写作手法以半虚幻半写实的方式描述着简·爱目睹的一切,内心冒出对死亡、幽灵等未知世界的想象,对黑暗的恐惧无助,缺乏安全感,彷佛某一个幽灵正在逼近她,她逃跑求救,换来得确实舅妈的冷漠嘲讽。简·爱最终因惊吓过度,抽搐昏迷。而在阴森恐怖的红房子里被囚禁的经历成为她的噩梦,挥之不去的精神创伤,让她在醒来后依旧感到虚弱,精神遭受折磨变得脆弱而暗自落泪,斩断了她融入这个家庭,获得关爱与温暖的渴望,刺激她坚强、独立人格的养成。

二、简·爱的梦

二十世纪,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梦是可以解释的,将对梦的解读提升到科学层面进行研究,认为梦是人的思想的一种晦涩表达。简·爱从舅母的葬礼返回桑菲尔德时,收到费尔法克斯太太的来信,信上写道,罗切斯特先生前往伦敦有可能是为了张罗与英格拉姆小姐的婚礼,但是她又对婚礼的到来表示怀疑。然而简·爱却并不怀疑,他认为罗切斯特先生在她自己和英格拉姆小姐中一定会选择后者,在她眼中,英格拉姆小姐的出身家世与罗切斯特先生更加般配,而且她才貌双全,自己则孤苦无依,相貌平平,平凡而普通。于是那天她彻夜做梦,梦里英格拉姆小姐在她面前关上了桑菲尔德的大门,指着另一条路,而罗切斯特在一旁袖手旁观,不时冷笑。梦境无疑反映出简·爱内心的恐惧和安全感的丧失,她一次次被抛弃,先是被里德太太赶出家门送到学校,再因为罗切斯特先生的婚事她极有可能又一次被“抛弃”,离开熟悉的地方,这种孤苦无依的痛苦挣扎深深扎根在简·爱的内心深处。更深层次来讲,简·爱内心还要根深蒂固的自卑情结,她将自己外在的孤苦无依、外貌等因素看作是自身的不足,而忽视自己的价值与精神力量,也反映出简·爱受到所处时代的男权主义思想文化的影响。简·爱的独立人格并不彻底,通过梦境,我们也看到了她内心的彷徨动摇,她尽管追求人格的独立平等,却仍因自己的外在条件而感到自卑。“弗吉尼亚·伍尔夫在撰文赞叹《简·爱》令人爱不释手的同时,也深刻地指出了她的局限一一自我中心。”[3]过度关注自我中心也反映出简·爱内心的迷茫与探索。

在简·爱与罗切斯特先生结婚前,简·爱向罗切斯特先生诉说着自己做的梦,梦中她与罗切斯特因为某种障碍而隔开,她抱着一个哀哀哭泣的孩子不堪重负,难以跟上前方罗切斯特先生的脚步;在另外一个梦里,她还是梦见自己抱着孩子,央求着远方的罗切斯特停下来,但是自己行动被束缚,桑菲尔德府已成断壁残垣般的废墟,怀中的孩子紧紧抱着简·爱的脖子近乎窒息,最后残存的这面墙壁也倒塌下来。简·爱的梦里依然充盈着哥特式习作手法的悬疑、恐怖色彩,似乎暗示读者,简·爱的近在眼前的婚姻与幸福或许不会就此简单到来,平静之下另有梦魇般的隐情。简·爱的梦也披露出她内心的不安恐惧,她尽管和罗切斯特一同住在桑菲尔德庄园,但是她敏感的心并未完全适应这里,她内心依旧存在着有可能从这里离开,不属于此的倾向,她在这里依旧深深感到自己的自卑,阶级的压抑,与罗切斯特先生分开的担忧。桑菲尔德庄园作为罗切斯特先生的财产,向简·爱展示了其上流社会生活,这里居住了未婚妻简·爱,隐秘的角落中还隐藏着歇斯底里的梅莎小姐的存在,意味着简·爱与罗切斯特先生的婚姻中有着难以调和的谎言,是社会男权思想价值体系的象征。庄园的崩塌也意味着罗切斯特先生陈旧的男权思想的婚姻观的倒塌。简·爱抱着的孩子,隐隐阻挠着简·爱和罗切斯特先生的见面,似乎象征着简内心的婚姻观乃至独立平等人格的追求,暗示着简与罗切斯特婚姻的崩裂,尽管她爱着罗切斯特一心想要追上他,但是她内心的声音迫使她最后离开罗切斯特,庄园也坍塌不复存在。

三、阁楼上的疯女人

1976年英国女权主义批评家艾伦·摩厄斯针对女作家普遍采用的哥特风格提出了“女性哥特”这一名词,并认为其“表达女性幻想、恐惧和对父权抗议的流派。”[4]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格巴提在《阁楼上的疯女人》一书中提出了女性作家的身份焦虑,“女性艺术家的孤独感、她与男性前辈们格格不入的感情,始终伴随着她对亲如姐妹的前辈和后继者的需要,伴随着她对女性听众的急切渴望,以及对男性读者敌意的恐惧,她还有文化造成的、对于自我戏剧化(self-dramatization)的胆怯之心”。于是女性作家选择通过哥特式意象表达对自己所处的困境和焦虑的愤怒。《简·爱》中,简·爱冷静沉着,追求自我,身躯较小,与此同时将罗切斯特先生的妻子塑造成为身材高大,皮肤黝黑,尖声咒骂出肮脏字眼,她被关押失去自由,又企图逃跑。简·爱在梦中时,她放火烧罗切斯特的床,简爱闻声赶来帮忙熄灭,她又损毁简·爱的婚纱,简·爱在婚礼上才知道实情,拒绝与罗切斯特先生成婚并离开桑菲尔德。伯莎小姐似乎是简·爱的另一面,她因为不幸的婚姻而大声咒骂,对男权主义带着无意识流露的反抗精神。羅切斯特先生形容伯莎小姐时,说她无比庸俗粗陋,下贱肮脏,憎恶到有让自己自杀的程度,可是伯莎小姐被关在阁楼中,丧失话语权,也失掉为人的尊严和自由,有关她的一切只能通过罗切斯特一人之口主观叙述,客观性真实性难以保证。从婚前一位雍容华贵的小姐变成如今暴力愤怒的疯女人,如野兽一般被关押在阁楼,罗切斯特先生与此同时拿着结婚得到的钱财四处游荡,最后下定决心为了安稳清净的生活,想找一位可靠的妻子,事实是他不仅在有妻子的情况下另取简·爱,还向她隐瞒事实真相,将她几乎看作自己的所属物一样看待。在罗伯特先生的婚姻中,罗切斯特先生既是加害者,也是受害者,伯莎小姐的种种行为看似暴力野蛮,但实则是对罗切斯特的复仇,向男权主义文化贬低剥夺女性权利,剥夺自我意识愤怒的反抗。

在小说结尾,伯莎小姐一把火烧了桑菲尔德庄园,不仅使罗切斯特先生丧失财产家业,还烧掉了庄园象征着的男权主义文化,她永获自由,不用再被囚禁着过野兽一般的生活。伯莎小姐可以说是简内心愤怒不安情绪的化身,尽管简之前居住在桑菲尔德庄园,但是她发现自己没有身份标记,没有归属感,她爱着罗切斯特又隐隐内心对这桩婚事有着复杂的情感,对未知的恐惧,自己和罗切斯特之间依旧不平等。伯莎小姐的所作所为,让简·爱的梦成为了现实。罗切斯特最终也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由此可见,不仅仅是女性,男性也是男权主义思想下的受害者,性别的不平等所造成的伤害不是单向的。

结语:本文从红房子、简·爱的梦,阁楼上的疯女人这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哥特式风格意象展开分析,挖掘其背后含义以及对小说主题的揭示的作用。这些意象看似富有戏剧性的夸张,激情饱满,颇具浪漫主义色彩,还反映了17,18世纪欧洲的文化,社会主流价值观,更突出表达了女性在男性主义思想下举步维艰,丧失自我沦落成为家中天使的困境。而简·爱所表现的对独立平等人格的向往,则具有进步意义,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虽然这进步不够彻底,仍带有向社会现实妥协的一面。但是,书中意象所隐藏的深刻含义值得令人深思,女性作家的身份焦虑、愤怒也委婉地加密传达而出,以减小社会对作品的阻力。

参考文献:

[1]关慧.哥特式小说风格特征在《简·爱》中的诠释[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03):91-92.

[2]朱晴,冯茜.《简·爱》中恐怖意象的隐喻[J].鸡西大学学报,2016,16(06):98-100.

[3]陈丽杰. 论《简·爱》中的梦[D].上海师范大学,2013.

[4]刘燕,刘晓.分裂中的女性形象:简·爱与疯女人[J].妇女研究论丛,2004(04):54-60.

作者简介:

尚武卉(1997.12—),女,汉族,河南焦作人,河南大学外语学院,2017级本科生在读,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简·爱女性主义
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女性主义的三次浪潮
中国从女性主义到女性主义翻译的实践
Feminism in The Princess Focused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ncess and Her Father
浅议《简·爱》中罗切斯特的蜕变之路
从《简·爱》中的男主人公形象看女性意识隐现
《简·爱》中生态主义伦理观视角解读
从《简·爱》中的女权主义论对现代女性的影响
从自我认同角度对比《简·爱》和《呼啸山庄》中的女权意识
从女权主义的视角看《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