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歌曲在当代社会的演唱实践及价值研究

2020-09-10 07:25刘喜梅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12期
关键词:古典诗词流行歌曲艺术歌曲

摘要:古典诗词歌曲是具有悠久文化底蕴的全新艺术形式,是我國音乐艺术发展的全新篇章,无论是在音乐曲调还是在歌词上,无不体现着我国先贤文人的哲学思想与人文关怀。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代,古诗词歌曲的出现为当代社会精神文明发展开辟了全新篇章,本文结合古典诗词歌曲的时代意义与审美价值,探讨古诗词在中国当代音乐发展中的演唱实践及价值研究。

关键词: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流行歌曲;演唱实践;价值传承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是我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而古诗词歌曲也最能体现古代文化的音乐美学思想,它的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都是无可取代的,更是旋律与诗歌结合发展的成果。中国古诗词歌曲在审美价值上不仅具备着审美体验与文化教育价值,更具有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与核心价值观,深入挖掘并发展古诗词歌曲审美价值是当代中国音乐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历史使命,更是继承并弘扬传统文化工作的主要内容,因此,在新时期发展视域下,大力推动古诗词歌曲的社会功能是复苏我国传统文化的关键手段。

一、中国古诗词歌曲概述与发展

古典诗词歌曲有着悠久的历史,诗经、楚辞、汉乐府以及历代特别是唐、宋、元三代诗人的作品尤为丰富,品类繁多,千百年来为人们所喜爱、传诵、吟咏,有许多诗句家喻户晓,是历代中华民族能人志士的智慧源泉与精神支柱。中国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从体裁与形式上来看,与西方的艺术歌曲并没有太大的差异性,同样都是通过诗词来体现情感与意境。不同的是,中国的古诗词是可以吟诵出来的,并且本身就自带韵律节奏等因素的,加上了音乐的渲染,所以古典诗词歌曲对于中国声乐的领域影响之大,范围之广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诗经》《楚辞》,还是唐诗、元曲,它们都是优秀诗歌与音乐完美的结合,是中华民族的财富。优秀的古诗词都有其独特的意境美,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对生活的无奈苦涩难以诉说。韵律美是古诗词歌曲的另一特点,黄自先生创作的艺术歌曲《花非花》也是遵守原诗的韵律,在创编过程中没有做特别大的改动,没有加入装饰音,使歌曲变得宁静,更能深入人心。古典诗词歌曲艺术歌曲的发展在继承我国优秀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创作出具有古典美学价值的音乐作品,形成了具有独特韵味的歌曲艺术形式,这种歌曲艺术形式及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 同时也很好地继承和保存了我国传统古典诗词文化。

古典诗词歌曲艺术歌曲的发展从创作特点和手法方面来讲一直在探索与研究,从上世纪20世纪初,这时期的艺术歌曲是在中国发展最早的时期,大部分的创作技法多采用欧洲浪漫派晚期特点,代表人物青主黄自,以青主创作的《大江东去》和《我住长江头》为主,这是两首最具代表性的艺术作品,而黄自主要作品有《花非花》《点绛唇·赋登楼》《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有怀》等曲,除了青主黄自的作品外,同一时期的刘雪庵的《红豆词》(曹雪芹词),谭小麟的《清平调》(李白诗)《彭浪矶》(朱希真词)《正气歌》(文天祥词),硬尚能的《沁园春·恨》(郑板桥词)等,这些作曲家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无不表现了古诗词艺术本身的典雅和独特的魅力。古诗词艺术歌曲和西方传统艺术歌曲的相似性,同时也一直在探索的过程当中。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人类对于文化审美的变化,艺术歌曲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中,在这个时期,古诗词艺术歌曲也只能出现在国外留学或深居海外的作曲家创作下,他们将中国传统的古诗词加入了很多现代的元素和相对之前阶段不一样的风格,比如留学于加拿大,后就任于香港大学的作曲家林乐培创作了独唱与管弦乐形式的声乐套曲《李白夜诗三首》。这部作品就是林乐培在美国完成的,含有较高的艺术性,也体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谭小麟同样在美国留学,后执教于上海国立音专,是现代作曲观念技法的第一人,其作品具有非深的文学底蕴和音乐修养,更是吸取了西方作曲的某些可行的因素,

二、中国诗词歌曲在当代社会的演唱实践

古典诗词歌曲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东方特色的审美品味,有助于提升流行音乐的文化内涵。因此,古典诗词歌曲创作既是对古代诗词的当代解读,又反映了当代人当的审美心理和视角。 进入当代,随着大众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促使古典诗词歌曲的审美价值由“褪变”转为“蜕变”。保持古典诗词的独有风格不被破坏,突出音乐部分的民族性和艺术性,这是古典诗词歌曲传承、改革和创新的底线。

流行音乐作为一种大众文化,拥有最广泛的受众群体,原因在于流行音乐具有鲜明的通俗性,符合大众的审美区位。流行音乐受众的群体十分广泛,年龄大小、受教育程度虽然皆不相同,但无论男女老少皆能接受。古典诗词歌曲与流行音乐自古是一脉相承的,无论是《诗经》、乐府诗歌或者唐诗宋词,其实都是当时那个时代的“流行音乐”。提到古诗词与流行音乐相结合,会想起许多耳熟能详的歌曲,比如:邓丽君演唱的《但愿人长久》,歌词源于宋代苏轼《水调歌头》;毛宁演唱的《涛声依旧》,歌词源于唐代张继《枫桥夜泊》;梅艳芳演唱的《床前明月光》,歌词源于唐代李白《静夜思》;徐小凤演唱的《别亦难》,歌词源于唐代李商隐《无题》;罗文演唱的《满江红》,歌词源于宋代岳飞《满江红》等等。说到古诗词与流行音乐相结合,不得不说是周杰伦的作品流行音乐“中国风”的代表人物之一,歌词文雅古典,与周杰伦现代的演唱方法及作曲手法相结合,意境深远且耐人寻味,比如《东风破》、《千里之外》、《菊花台》、《发如雪》等,将古典诗词流行化推向高峰,赢得了绝大多数普通老百姓的认可和欢迎。

古典诗词歌曲借助流行音乐的形式,踏上了“古典也流行”的道路上。在古代,诗歌本就是歌词,先有曲调,依曲填词。流行音乐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当代的流行音乐更是一个综合艺术体,歌词的选择更加多元化。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更加强烈, 欣赏品味也不断提高,但是当前,许多人觉得流行歌曲的歌词内容深度不够,主题种类单一,重复性高,内涵经不起时间的推敲。在当代生活中,人们面临重重的压力,找不到属于自己精神家园,而古诗词融入流行歌曲,满足了人们对歌曲文化品味的更高要求。流行音乐与古诗词歌曲的有机结合,带有现代人的是通俗易唱的旋律与丰富内涵的古诗词的互相交织。古诗词歌曲的典雅和内敛是其它类型歌词所无法相提并论的,古诗词歌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独特的文化意境,使得人们在喧嚣躁动的生活忙碌之余,也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宁静。从价值功能的角度看,古典诗词与流行音乐的结合,推动了传统文化的普及发展,传达了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在当代文化传播语境下,流行音乐的传播方式多种多样,传播速度十分迅猛,与古诗词的结合可谓是相辅相成,既有民族性又不失时代感。

三、古典诗词歌曲在当代社会的演唱特点

(一)咬字吐字:以字帶声

咬字也是演唱中国歌曲最基本的,我们演唱强调咬字清晰,字头字尾要干净利落,如果字也咬不清,那我看来,听这首歌曲的意义何在呢,是不是这样就破坏了音乐本身想要表达的内容呢。所以,古诗词的吟诵就显得多么重要,要做到字清,准确,短短一句词,十几个字,却字字涵盖着它的意蕴。因为每一首诗词的表达和语境不同,所以演唱者对于咬字的准确性要有一个判断,作出相应的调整,因为语言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同时,还要注意“依字行腔”,根据汉字声调的变化规律对旋律进行润腔处理和风格调适,避免“唱声不唱词”的演唱弊端。根据个人体会,可以进行诗词的诵读练习,掌握词句的韵律声调变化特点,明确口齿、舌位、口腔等发音器官的着力点,同时可以深入领会诗词的艺术风格,最终达到“以字带声”的效果。

(二)气息控制:气为音帅

气息是演唱歌曲的前提,尤其是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更需要的扎实的基本功,会自由的控制气息,要让气息流动起来,这样歌曲才不会唱的生硬,把握好它的度,不能吸得太满又不能吸的太浅,让整首音乐流动起来,讲究字字均匀又要把古诗词的韵味生动的表现出来,这就需要演唱者台下努力的训练,精确到每一个字都要达到状态。气息控制直接影响到艺术歌曲的声音是否饱满,是决定音质的决定性因素,所谓“善歌者必先调其气”,声音源自丹田之气,,便是古人对此的精妙总结。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借鉴美声唱法中的呼吸方法,根据情感表现需要灵活运用。古典诗词歌曲的重要特征之一便是意境的悠长深远,因此对气息的控制要求较高,用气息的沉稳有力来配合发声器官,做到以气带声、灵活用气。

(三)声音控制:声韵相生

古典诗词体现的是古代文人气质,大多具有文雅内敛的文化特色,因此,古典诗词歌曲的演唱不能出现过于明亮、张扬的声音,而是需要古朴而凝重、舒展而清净,才能充分表现古诗词的深邃意境,做到“声韵相生”。在演唱方法上,我国初期艺术歌曲大多采用美声唱法,其后,随着民族唱法的兴起,歌者大多采用民族唱法来处理歌曲的“声、腔、韵”融合问题。此外,采用自然清新的流行唱法来演绎古典诗词,是当代人尝试用不同的声音来诠释经典诗词,以新历史主义的视角来观照古典诗词的艺术内涵,以实现古典诗词在当代的身份转换。笔者认为,在古典诗词的演唱实践中,不要拘泥于一种演唱方法,要打破演唱方法之间的界限,以有利于情感表现为原则,各种演唱方法为我所用,“声”为“韵”而发,“韵”因“声”而生。

四、中国诗词歌曲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分析

古典诗词歌曲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在我国近现代的专业声乐演唱实践中具有很强的存在价值,借助高等艺术院校的专业音乐教育,得以向全社会推广普及。艺术歌曲的创作主体主要是音乐院校的作曲专业教师,或者是从音乐院校毕业的专业作曲家,因此,古典诗词歌曲必然带有鲜明的精英文化属性,主要体现在它的艺术水准之“精”,思想内涵之“精”,审美趣味之“精”,演唱技巧之“精”,呈现出上移式的高雅化发展。古典诗词歌曲的受众群体是具有一定文化修养和音乐鉴赏能力的人群,因此,其演唱技巧和风格处理要突出“雅化”,具体来说,在咬字吐字方面要做到“以字带声”,在气息控制方面要做到“气为音帅”,在声音控制方面要做到“声韵相生”,在情感表达方面要做到“心动情达”。

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结合,优势在于用流行音乐的旋律烘托古诗词的意境,迎合了大众阶层的审美取向,不仅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为流行音乐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古典诗词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东方特色的审美品味,有助于提升流行音乐的文化内涵。古典诗词的歌曲创作既是对古代诗词的当代解读,也是一种时尚化表达,反映了当代人当的审美心理和视角。古典诗词流行歌曲的兴盛发展,赋予了古典诗词新的时代内涵,促进了流行音乐与时代风尚更紧密的结合。

当代,大众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是由于文化传播以网络化传播为主导,因此,要努力促使古典诗词歌曲的审美价值由“褪变”转为“蜕变”,实现审美风格的多元化转变和审美体验的阙值扩张。保持古典诗词的独有风格不被破坏,突出音乐部分的民族性和艺术性,这是开展古典诗词歌曲传承、改革和创新的底线。演唱者要将自己融入到当代文化发展环境中,顺应时代发展,在保持古典诗词固有基因和风格特质的前提下,大胆尝试各种不同的传承方式,使古典诗词歌曲的“高雅化”与“大众化”发展并行不悖,在新的文化语境下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当代,大众传播已经冲破了古典诗词歌曲与观众之间直接的交流途径,原有的文化符号系统开始逐渐隐没,既有的美学旨趣受到质疑,并开始淡出主流文化系统。古典诗词歌曲的转型发展,既要勇于进行艺术语言和文化内涵的解构,也要大胆进行审美旨趣的结构,充分利用当代传媒技术和移动网络平台,实现作曲家、歌唱者与新的观众和听众群体的审美对接,适应新的文化语境下的新民俗,使自己成为新的文化环境的重要一员,才能够获得新的文化话语权。

五、结语

近年来我国对精神文明建设越来越重视,而古诗词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一环,近几年又刮起了“古诗词热”,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和喜爱古诗词歌曲,作曲家们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创作出了一首有一首动用的古诗词艺术歌曲,这对古诗词的长远发展尤为重要。古诗词歌曲是中国声乐学派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中国声乐学派审美追求与文化定位的一个重要方面,古典诗词歌曲无论是旋律或者是演唱上都显得简单质朴,以还原作品的真善美为比标准,这也是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古诗词歌曲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对中国声乐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对中国高等院校声乐教学的帮助,有着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苏玲芬,黄进. 中外艺术歌曲理论研究与演绎探讨.

[2]刘佳媛.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审美意境的表现—古诗词歌曲《关雎》演唱解析[J].艺术教育,2019(01).

[3]解本康.古诗词歌曲对建立中国声乐学派的价值和意义[J].艺术研究,2018(03).

[4]王亚琼.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审美及演唱分析[J].西南大学,2016.(02).

[5]邬裕婷.古韵新声—古典诗词歌曲艺术歌曲的审美特征与美学价值[J].西部皮革,2018(11).

[6]翟赫.古诗词艺术歌曲《钗头凤》诗与韵的研究[J].北方音乐,2019(03).

[7] 李 涛. 中国诗词歌曲演唱研究 [M]. 上海: 东方出版中心, 2011.

[8] 孙济南 . 周柱铨 . 中国音乐通史简编 [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9] 刘再生 . 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 [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刘喜梅:星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声乐教育与歌剧表演。

此论文为星海音乐学院2019年校级创新强校项目结题论文。

猜你喜欢
古典诗词流行歌曲艺术歌曲
左手右手一起抓
艺术歌曲演唱的技巧探究
引导中学生正确对待流行歌曲
高中“艺术歌曲”教学之漫谈
中国古典诗词的阅读与欣赏
古典诗词在广告文案写作中的运用探讨
趣从诗中来
对我国艺术歌曲演唱技巧的研究
架起流行歌曲与严肃音乐的桥梁
浅谈流行歌曲进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