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盂鼎文字在装置作品中的运用研究

2020-09-10 08:02马翠文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12期
关键词:结合文字创新

马翠文

摘要:以一贯对文字的敏感度,运用中国文人书画传统的“临”、“仿”,以手工缝制填充的软雕塑的方式再现书法,结合现代社交流行符号,笔者从而创造了一个庞大的有关字与表情的装置藝术。本文从当代特殊的文化氛围、环境,乃至于历史出发,来分析具备脉络意义和对话关系的新作,给书法界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角度。对语言与符号、思考与交流、美学与空间、艺术和文化之间的交互作用进行重新梳理,分析可识别系统符号,阐述新文化和新思维概念。

关键词:文字;结合;创新;表情;文化

《大盂鼎》是造于西周康王时期的青铜器金文,青铜器造型雄伟凝重,但书法体势严谨,结字、章法都十分质朴平实,用笔方圆兼备、端严凝重,雄壮而不失秀美,布局整饬中又见灵动。笔者从中得到灵感,选择《大盂鼎》易懂的汉字象形为基本元素,比如高、于、是、天、人、田、曰、子等,与当今社交软件的表情符号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嫁接”起来,图形符号的整合形成空间与形体的审美呈现,用其物化的软雕塑方式,“缝制与刺绣”带有传统的工艺性,诉诸于某种象征性的饱含寓意的对话,展示装置自身的形式与古老语言结构的敏感性和探索性,探讨的不仅仅是古今语境下的文化交流、沟通、碰撞、融合,而是通过作品向人们提示一种新的思考角度,将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传统与现代、时间与空间等多种元素,引导到近似而协调的语汇和空间节奏,寻求传统工艺的精华在现代语境下的升华与共鸣,使得文化与精神得以综合表达。

文字作为一种抽象的造型艺术和视觉艺术,始终承担着文字内容的责任,而并不是本身的线条艺术的最高的发挥。《表情文字》试图引导观众重新进行西周时期的文字探索,体验者从中体验到严肃的戏谑和熟悉的陌生。笔者用工匠式的方式方法来完成现代艺术的想法,从这种无限重复的劳作中获得了特有的创造认知方式,从文字本体寻求设计美学,力图把远古制造文字的神秘与现代文化积累的诙谐幽默轻易地连接起来,这同时是汉字作为纯粹“存在”的一种连接。《表情文字》突出的最大意义是找到了最恰切的语言和最具创意的表达方式,人类语言的神奇与符号的神秘产生出的趣味性和游戏性。将古今文化的融合,折射出一位女性艺术家特有的对语言哲学的思考和后现代文化逻辑研究。

《表情文字》的主题是传达语言的功能。语言不仅是我们日常交流的工具。也是我们赖以组织思想的手段。庞大的一百多字容量以不同方式组织起来的字句是阅读的基础,约瑟夫·爱迪生指出“阅读对于思想就如同锻炼对于身体的作用。”[1] 观众绞尽脑汁的阅读许多我们看起来似曾相识的文字,努力辨认正确的汉字,此时的阅读行为演变成一门高雅的艺术——文字游戏。可辨认的文字是属于中国的语言载体,不可辨认的文字却激起观众带着好奇心去破解古老文字符号的含义。这种新的语言探索可以使观众从“语言转向”与“图像转向”之间解读出关联,并通过艺术家、作品、观众产生多层交叠效应。

《表情文字》是西周青铜器金文的另一种译文。译文理应是在新的文化语义符号系统中实现与原作相同的文化脉络、逻辑功能,同时唤起、暗示应有的情感、意向,为消解重建提供更多可能性。目前流行的“解读”艺术品的观念来自符号学。符号学理论使用以语言为基础的术语论述解释过程,认为语言是交流的典型范式。“文本”是符号的集合,而“表情”符号则根据某种媒介或交流形式的惯例衍生出的现代文本。在寻找阅读理解的新的打开方式的过程中,此作品以它特有的符号组合向人们传递各种信息,使文字与符号的交流成为一种文化传播的方式。这就为我们的头脑打开了无法言喻的直觉,直觉是欣赏人类创造的很多美好事物所必需的。

“正如空间革命拉开了西方现代艺术史的序幕一样,从塞尚的将物体看成圆柱体、球体和圆锥体的几何关系,毕加索将物体作四维空间的平面处理,到超现实主义的对物体进行肢解,在空间上重新组合,均可以视为艺术上的一次次革命,这种革命也说明了一点,书法不摆脱章法体系,它就不会在形式上得到解放。”[2]艺术批评家王南溟对书法空间改革的看法和笔者不谋而合。将金文的基本要素进行提取、组合,并把二维文字以三维软雕塑的形式放置到空间,使得汉字本身置与一种荒诞的境地,形成新的视觉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触及到语言书写的常规性。“巴特将图像纳入其“阅读”范围,也许是受了法国著名的图像学学者马勒的启发,马勒认为传世的视觉作品不应被“观看”,而应被阅读,”[3]《表情文字》被观众反复揣摩阅读,解读出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不仅具备文字符号传达意义,还在意识中进行文字的空间探索。从书法观念创新角度来说,既摆脱章法,又在空间上得到解放。

《表情文字》以文字与图像重构的并置,强调互补、互动或彼此颠覆的关系,创造出一种新的语意空间, 生成一种新的阅读快感。这种阅读是建立在表情的可识别性的基础上和汉字书体美学意义上的,文字美学根植于笔者的思维系统中,尤其是对书法文化与文字力量的敏感度。传统书法构字美学被颠覆,加入与特定的文化背景和语境相关的象征符号,带来前所未有的组合美,打破理性与意识的藩篱,突破合乎逻辑和有序经验记忆,在识与不识的迷茫中,思索在文字背后的书法概念与文化意义。灵感来自一个超现实主义的世界,及后现代主义思潮,而并非科学理论体系。希望借助这样一种创作方式,引导观众进行传统文化的思考。思考使我们保持清醒,不是所有人都擅长数学、物理的思考,幸亏我们有艺术可以拓宽我们的情感经历,帮助我们连接过去文字、现在的记忆的创新思维活动。

总结

从古老文化入手到社交语言流行的视觉符号,让笔者开始思考文字与表情之间的关系,从而以装置艺术的形式创造了新文字。将晦涩难懂的铭文里易破译的文字,与观众熟悉的表情符号,重新排列组合而创造出独特的“表情”文字,始终围绕著语言的文化意涵而运行。似懂非懂的界限模糊,古老象形文字和大众文化被混淆,荒诞赋以幽默,诡秘藏于平易,也就是这样以亦谐亦庄的面目让人去追寻其若现若隐的意义。

文字是书法的载体,汉字起源于物象,“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象形会意形声而成字。古老文字和表情图形同体而未分,均转化为“图形”,运用“书画同源”的艺术理念建构一个独特的“文字”场,让古今的图形交流成为可能。

注释:

[1]约瑟夫·爱迪生

[2]王南溟,新空间的美学——阐述“现代书法”

[3]曹意强 麦克尔·波德罗《艺术史的视野——图像研究的理论、方法与意义》第14页

参考文献:

[1]冯博一《徐冰,当代艺术系统的困境》,《美术研究》1997年第05期

[2]薛元明 器以载道——大盂鼎临摹分析[J].青少年书法,2013

[3]曹意强 麦克尔·波德罗《艺术史的视野——图像研究的理论、方法与意义》

猜你喜欢
结合文字创新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梦中的文字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技校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带来的双面性效果分析
种出来的“逍遥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