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审稿意见

2020-09-10 07:22吴恒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12期
关键词:中国戏曲传统文化

吴恒

摘要:中国戏曲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中国当代文化的重要构成因素。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戏曲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纳入国家战略高度。中央及地方对戏曲的传承与发展也高度重视,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中国戏曲》的选题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关键词:中国戏曲;审稿;传统文化

通过对文件精神的学习与分析,我们把《中国戏曲》定位为一部面向大众读者(含外国读者)介绍中国戏曲的专著。因之前出版《戏曲进校园》时与郑传寅先生合作愉快,并鉴于郑先生的业界学术地位,我们认为郑先生是這本书作者的不二人选。

郑传寅先生从事戏曲研究50余年,现任武汉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驻院研究员、武汉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导。曾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任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副会长;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教育部重大项目;获得过教育部、湖北省人民政府、武汉市人民政府人文社科成果奖共5项;著有《传统文化与古典戏曲》《中国戏曲文化概论》《古代戏曲与东方文化》《海内外中国戏剧史家自选集——郑传寅卷》《欧洲戏剧史》(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与人合著)《中国戏曲史》(“马工程”教材,主编)等。郑先生是戏曲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而且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戏剧也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故能将中国戏曲置于世界戏剧的版图之中去加以考察,视野开阔,判断准确,有自己的新见,故能使本书特色独具,不与人同,会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组稿期间,策划人和责编多次与作者商议书稿相关事宜,经认真商讨,确定了书稿的编写大纲及所有章节名称、内容。全书含发展历程、艺术形态、名家名作三编内容。第一编探寻戏曲的起源,并提出新见;探讨戏曲到底诞生于何时;对宋元戏曲南北分流、明清传奇杂剧的文人化、清代的花雅争胜、“革命样板戏”进行分析。 第二编在比较戏剧学的视野下展开论述,对戏曲的艺术形态、戏曲文体的变化及特征、戏曲舞台传统表现手法及其美学特征等进行论述。第三编对代表性的剧作家、戏曲理论家、表演艺术家等进行评说,对经典剧目进行解读。戏曲艺术是综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的因素而形成的,凝聚了无数代艺术家和群众的智慧,确实堪称博大精深。要讲清它的道理,深入不易,浅出更难。比如戏曲音乐的曲牌、板式等问题,人们不深入了解还会产生误解,但本书对这类问题都解释得很透彻。

由于中国古代戏曲作品和文献多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存在,现在一般青年读者阅读起来有些困难;另外由于现在的社会环境流行文化盛行,青年人也不大到剧场里观看戏曲,所以如何让他们了解戏曲、熟悉戏曲并进而热爱戏曲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考虑到这一点,我们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图书内容,我们的图书需要文图并茂,且根据郑先生对戏曲的专业性要求,更准确向读者传达信息,我们的图片采用全彩的形式。根据以上要求,我们经过多方市场调研以及成本核价,把图书的开本定为16开,成书尺寸为170*240。这个开本的优势在于不仅好安排图文版面,且成书效果大气,方便书店上架,较少纸张浪费。

在确定了图书编写大纲及表现形式,作者提交样章后,我们又遇到了一些新问题、新挑战:

(一)配图问题。郑先生长于文字写作,但不善于配图,对于配图工作起先预备请专业人士绘制全书配图,但经过调研,既专于绘画又懂戏曲的专业人士凤毛麟角,我们能联系上的画家画作价格非常昂贵,远超出项目预算。

(二)关于版式问题。首先图片未定、数量未定,版式设计工作开展困难重重。其次排版复杂,几张图片的替换、挪动可能导致整本书的版式大动,排版耗时间且费用高。因为图书定位为一部面向大众读者(含外国读者)介绍中国戏曲的专著,郑先生希望通过大量的配图来辅助读者对图书内容的理解。这对责编而言相当棘手,在图片未定的情况下,相当于书稿内容未齐、清、定就做版式,如后期修改,以前所做的工作相当于全部白做,需重新进行版式设计。

(三)审稿难度大。郑先生的文稿专业性较强,且书稿里面大量引经据典,并且都标有注释,编辑审稿难度较大。一是审稿专业难度较大,几位责编并非戏曲专业,虽然之前有责编过戏曲图书,具有一定相关的知识储备,但审稿时还需查阅大量专业书籍。二是书稿注释繁多,全书注释多达325处。编辑须根据作者注释的版本查阅、核对引用原文及其版本信息,工作量巨大。

(四)时间紧张。因作者时间档期有限,加之本书希望冲击几个奖项,所以对出版时间有所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专业性强、深度参与稿件内容、审稿量大的图书,编辑压力较大。

面对挑战,经反复思考以及与策划人商议,责编做了以下工作,努力克服困难:

(一)为解决配图问题,我们采用名家戏画放于章节扉页,用剧照及历代戏曲刊本绣像作为正文配图。通过郑先生的引荐,我们联系到中国艺术研究院特邀研究员徐培成先生为我们绘制插画,但因他公务繁忙,无法专门为我们绘制作品,但答应将已有画作提供给我们使用,我们再根据每章节的内容挑选徐先生的画作放于每章的扉页。另外,我们根据文稿内容使用戏曲剧照以及历代戏曲刊本中的绣像作为正文配图。因为剧照需要注意版权问题,所以我们同相关戏曲院团签署了剧照的版权协议,再补充部分已进入公有领域的经典剧照。为了体现戏曲的历史性与经典性,我们通过各种途径找寻历代戏曲刊本中的绣像作为补充,使配图既有艺术性又有历史厚重感。

(二)为提升稿件质量,责编多次通审全稿,除对词句进行修改、润色外,还对所有知识性问题进行反复核查。因文稿有大量注释,我们更是通过查阅电子图书馆、图书馆等途径找寻郑老师标注版本的图书,对其引用的文字及图书版本信息等进行一一核对,确保准备无误。

(三)为了既节约排版成本又节约时间,责编先把自己所找的配图给作者以及相关专家审阅,确保责编所选配图与正文相匹配,没有知识性错误且具艺术性。图片初步确定后,我们再把未精修的图片请排版人员排放在相关位置,暂不关注设计细节。尽管如此,责编与美编及排版人员充分沟通,克服多方困难,且按郑老师的要求对版式几经调整,最终设计了新的版式效果。此稿编辑、作者审读完毕后,我们对版式又进行了精加工,美编全程指导排版人员对每码的版式进行调整,对所有图片精修,對色彩进行调整。

(四)为了让图书能在众多图书中“亮眼”,封面设计初稿多达四种,但都不能从直观上突出《中国戏曲》的精髓所在。通过郑先生的引荐,我们联系到了毕业于新西兰奥克兰理工大学传媒系的陈晓茹设计师,她热爱中国传统戏曲,热爱中国古典文化,致力于将民族传统文化与流行时尚文化相融合的优秀中国设计。短短数日,陈设计师便设计出了三种不同风格但又能体现《中国戏曲》内涵的封面设计,有了优秀的封面设计就是给本书添砖加瓦。

稿件经过多次修改、审稿,一审认为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一)篇幅不大,但注意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事例,力图比较全面地介绍戏曲。既关注戏曲的历史,也关注戏曲的当下;既关注戏曲文学创作,也关注戏曲舞台呈现;既关注汉族戏曲,也关注少数民族戏剧。

(二)把戏曲放在世界戏剧“版图”之中重新概括其特点,避免将东方戏剧共有的特点当成戏曲的民族特色;寻找戏曲在世界戏剧版图中的“准确定位”和“历史坐标”。

(三)深入浅出,引人入胜。有特点,有新意,不与类似图书重复。不但回答“怎么样”的问题,还追问“为什么”, 用平实通俗的语言解读有深度的问题,“圈外”人都能读懂。如对作品剧情的介绍简明扼要又形象生动,对演员表演的介绍既有专业术语又使一般读者能够理解;在考据上作者严肃认真地下了功夫,而论述出来又不显繁琐艰深。

(四) 使读者对中国戏曲有更全面的了解。本书指出中国戏曲经千百年来的流传而没有间断,与时俱进,充满活力,为世界各古老戏剧所独有;指出中国各地域、各民族戏曲并存,文人戏剧与民间戏剧相辅相成,汇成了雅俗共赏、百花齐放的绚丽画卷;指出中国戏曲植根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民族心理,悲喜相乘,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指出中国戏曲与世界各国交流互鉴,并对世界戏剧的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等等。

(五)图文并茂,可读性强。书中既有名家画作,也有经典剧照,还有历史戏曲刊本绣像,既能更好的诠释图书内容,又具艺术性,拉近了读者与戏曲的距离。

编辑组稿、修稿工作历时大半年,经过作者、美编、排版人员、责编的通力合作,责编认为稿件已基本达到既定的出版要求,书稿既瞩目戏曲辉煌的过往,也审视戏曲保护振兴的当下;既关注戏曲文学创作,也瞩目戏曲舞台呈现。概括戏曲植根乡土、传神写意、一体万殊的特征,分析其成因,发掘中国戏曲丰厚的文化底蕴,衡定其价值和意义。对名家名作的点评分析,精准而独到。时有新见,但深入浅出,力避繁琐艰深,平易亲切,娓娓道来,故引人入胜。

猜你喜欢
中国戏曲传统文化
浅谈中国戏曲在法国传播过程中的文化障碍
中国戏曲与流行思想的融合
阐述西方音乐剧与中国戏曲审美特征的异同性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中国戏曲艺术的特征之一“虚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