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设问穿“针”引“线”

2020-09-10 07:22叶莹莹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12期
关键词:主观题答题题目

叶莹莹

摘要:新课程要求重视评价反馈,要针对学生具体情况调整、修改教学策略,提出有针对性的学习建议,及时、准确地通过合适渠道向学生反馈某些结果信息,主动告知或引导学生自己寻求改善学习的方式方法。本文基于学生在考试中出现的主观题问题理解不清的问题,聚焦于对主观题的设问的分析,以高考真题和模拟题为例,通过教会学生找到问题中的关键词、找出问题本质、提炼答题方法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问题转化能力,引导学生在简答题的作答中更好地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主观题的答题水平。

关键词:主观题;问题;转化;能力

在高中阶段的教學中,如何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陌生的、未知的问题,转化为已知的、熟悉的问题,成为一项重要的能力。在试题练习中,许多学生尤其是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困惑:看不懂主观题题目,即不知道问题问的是什么,也不知道应该写什么,导致无从下笔,而看到标准答案后又会恍然大悟:原来是要写这个。可见,除了教材知识的记忆,对主观题问题的理解也成为学生至关重要的能力。因此,如何在问题和答案之间穿“针”引“线”,提高学生问题转化的能力,把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遇到的问题结合起来,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成为教师教学中所需要面对的问题。

一、找到关键词,把握答题格式

主观题考查学生精准地回忆所学内容、灵活组织材料及表达问题的能力。相较于客观题,主观题没有唯一确定的答案。在回答的主观题的过程中,学生容易找不到方向,写了很多,却不一定能答到点上。因此,在主观题的作答中,需要学生先确定答题的范围。如何确定答题范围,找到问题的关键词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有些时候,学生能找到问题中的关键词,也知道问题的答案,但是得分点不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所写的答案与问题的设问不够吻合,也就是找对了关键词,却忽略了特定的关键词的答题格式。以2019年2月温州市历史二模第32题第(1)问为例:

材料一:近代欧洲一直在寻求向外进行商业扩张的机会。16世纪,世界所有地区的主要贸易路线已经开通,欧洲各国划分了不同的贸易路线。17世纪,世界贸易的变化更为迅速。在1600年,亚洲贸易的3/4几乎都在陆上进行,其贸易路线主要是通过中东到达地中海。但是到17世纪末,由于荷兰与英国的兴起,海上贸易取代了陆上贸易,欧洲和亚洲的贸易就转到了海上。商业优势很快从地中海转移到北欧,全球范围的商品市场已经初步形成。——上述材料均据李世安、孟广林等《世界文明史》整理。

问题为:根据材料一,指出16-17世纪国际贸易的变化。(4分)

答案的设置为:主要贸易路线由陆上转变到海上;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贸易范围由地区变为世界性贸易(或全球范围的商品市场已经初步形成);贸易发展更为迅速。(4分)

这道题目学生能确定答题的范围为新航路的开辟这一知识点和材料。但是在改卷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的答卷纸上写的是:16世纪……1600年……17世纪末……这样的表述。在这类学生的回答中也出现了答案中的关键词:陆上贸易、海上贸易、地中海、商品市场等,但是得分率不高。主要原因是没有把握好问题中的关键词“变化”,变化应该是从……到……、更加……、越来越……、从无到有或从有到无这样的量变或质变的过程,而这些学生的表述中或许也有涉及到变化,但是是从长时段来概括国际贸易,哪些内容变了?怎么变?阅卷老师在他们的答卷中很难一眼找到。他们的表述“时间+特点”的格式更像是概括国际贸易不同的“阶段”。

在主观题的问题设置中,问题中的关键词可以反映很多重要的信息。在回答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关键词的提示,来确定答题的方向和内容,缩小答题范围。教师在习题课的讲解中,可以有意识地教授学生:不同的关键词对应的答题格式是不同的,找准关键词的同时还要紧扣问题,才不会出现顾左右而言他的情况。

二、抽丝剥茧,透过文字看本质

在试题的练习中,有些问题中会出现明显的、熟悉的关键词,如原因、影响、地位等词语,学生一眼就可以明白需要写什么。但是有时候也会出现在问题中,没有明显的关键词,或者关键词不能一眼看出来。这类问题往往会导致学生无所适从,难以找到切入点。因此,需要通过抽丝剥茧的方式。

对于主观题中出现的陌生的、新颖的设问,不能被文字的表象所影响,可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抽丝剥茧,不断地转化问题,逐渐看清文字表象背后所反映的问题本质。

三、分析比较,相似问题迁移化

经过高中三年的学习,学生们做了大量的练习,遇到的题目和题型不可胜数。在茫茫题海中,如何才能不被大量的题目湮没呢?需要在练习中,对相似的题目进行分析比较,提炼答题方法,从而使下一次出现类似的题目时做到心中有数。

再以2019年嘉兴市试卷31题的第(1)问为例:

问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根据材料一及所学,请从“经济影响政治,思想引领行动,道路决定出路”的路径,简述近代中国是如何走上这一道路的(6分)

答案的设置为:

经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2分)

思想: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提供了思想基础(2分)

政治: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新纪元;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其实在前几周的测试中,学生也遇到了相似的题目。2018学年丽水、衢州、湖州三地高三教学质量检测31题的第(1)问:

问题为:阅读材料一并结合“辛亥革命的爆发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期间相关历史,概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主要条件(6分)

答案为: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为中国成立提供经济和阶级基础;新文化运动唤醒民众的觉醒;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为中共成立提供思想和阶级基础(6分,若写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为中共成立提供了组织基础亦可得2分)

两个题目虽然考到的材料不同,问法不同,但仔细分析比较之后会发现,在所考查的知识点和设问有很多共性,因此答案的设置上存在许多共性。首先,两个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有关联,分别为新民主主义道路和中共成立,中共成立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事件。

对于这类题目,学生初次接触可能难以做到尽善尽美,但是经过两个题目的比较之后,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接触过做过类似的题目,再比较和分析两个题目,会逐渐发现这类题型的答题的方法,并运用到以后的答题中去。在习题训练中,除了要多做题之外,还应注重分析和比较,多去思考和总结,对相似问题的迁移,提炼答题的方法。

总结:在主观题的回答中,如何把掌握的知识转化应用到问题的解决中,这个过程如穿“针”引“线”。如何顺利地完成穿“针”引“线”的过程,就需要培养学生问题转化的能力。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点的传授和落实,也应该注重学生答题方法的渗透和凝练。在主观题的练习中教会学生通过问题转化的过程,把已经掌握的知识转化成题目的答案,从而做到教材、材料和答题有机统一,更好地与高考接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

[2]2017年4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历史试题.

猜你喜欢
主观题答题题目
极坐标方程主观题考点分析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追根求源
你的情绪够稳定吗
例析诗歌鉴赏主观题解答五忌
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