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社会治理中需强化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2020-09-10 08:55卜立群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12期
关键词:基层社会治理家教家风

卜立群

摘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这就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科学指引和基本遵循,也指明了新的方向。家庭作为构成社会的基础单元,由其形成的家教家风是家庭和谐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的关键一环。在新时代下,坚持问题导向,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家庭;家教;家风;基层社会治理

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家”。家庭的好坏是和国家秩序及社会和谐稳定密切相关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1]如果这个“细胞”出现了不良状况、不能良性运行,家庭正常运行会受到影响,同时还会波及到社风与民风,甚至是民族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因此,在基层的社会治理中,强化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意义重大。

一、家庭家教家风是个人修身立德之本

(一)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它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等关系作为基础,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单位。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每天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既增值。他们二人还强调家庭“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2]它强调家庭的社会化功能、情感和陪伴核心功能是不容忽视的。家庭美好和谐这是社会祥和、民族进步、国家发展的基础,进一步讲,如果构成社会的每个基础细胞都是文明的,那么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也会提高。

(二)家教是人生的第一教育。家教指的是家庭教育,而不是校外补课的代名词。家庭教育是一面“照妖镜”,往往父母带给孩子什么,就决定孩子的认知方式、行为习惯、性格特征的模样。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說过,“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所以,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重要。可见,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及其深远的。所以。我们应在家庭教育中倡导三观教育,帮助孩子树立正能量的价值认知。在尊重孩子的天性的基础上,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三)家风是共有的价值追求。家风又叫门风,是一个家庭、家族的文化、价值取向、共同生活理念的表达,是“日用而不觉”的。家风的表达不一定成文,也不一定一成不变,但一定符合某种特质,家风的形成既与家族的历史传承有关,也和成员的性格特征有关,表现形式可能会随家族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而发生变化。良好社会风气不仅可以引导个人品行、浸润优良的家风,也可以促进基层社会治理形成向上向善的良好发展态势。

二、家庭家教家风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动力

(一)家庭是人们身心归属的原点。人是一个社会性的动物,有归属感。包括情感的归属、身份的归属等。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家族把大家凝聚在一起,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中国“乡土结构”慢慢瓦解,出现了身份“碎片化”的现象所以,一部分人存在着生存焦虑、安全焦虑、身份焦虑等问题,其实这都是归属性的问题。家正是个人同社会之间、国家之间最重要的连接点。每个人都是从“家”步入社会开始有所作为、得到社会认同来实现个人理想和价值。“家”就是一个基本的原点、生存的原点、身心归属的原点。

(二)家教是社会和谐的动力。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之一。从根本上说,社会和谐是人自身的和谐,而人自身的和谐,则是心性的和谐。家教对一个人的生活习惯、道德修养、操守德行、审美情趣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家教最终会形成一个人的教养,这种教养反应的是一种家庭美德。千万个家庭都和谐了,人人身心都平和了, 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也会也会形成良性互动,带来很多利好的力量,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家风是社会风气的基石。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正、民风才会淳;家风正,政风才会清;家风正,社风才能和谐。中国古代社会一直非常重视家文化,形成了很多影响后世的家风。如吴越钱氏的《钱氏家训》在“社会”章强调“信交朋友,惠普乡邻”。这些家训都生动诠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家风建设思想、社会风气形成的思想以及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家风通过对个人价值观的塑造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面貌风气。领导干部的家庭家教家风,不仅仅是个人家庭私事,它关乎着党风政风,还影响着社会风气。新时代以好的家风正党风带民风促社风,亿万家庭的良好家风必然汇聚起强大的正能量、支撑起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

三、家庭家教家风是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精神内核

(一)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人民组成了社会,社会治理的最小社会单元是家庭,为人服务、解决矛盾和问题是社会治理的目的。人民群众是社会治理中的根本性力量,基层社会治理需要每个人、每个人家庭共同参与。把每个人、每个家庭对于社会治理的诉求、对美好生活的诉求,作为出发点,尊重人民主体的意愿,谋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使人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社会发展带来了福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我们在社会治理工作中,要紧紧依靠人民,汇聚民智民力、赢得民心民意,把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做为价值导向、治理导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良好期望,把家庭这个社会组织最小单元治理好。

(二)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选择。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就明确提出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了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表明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提出的更高层次的需求。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从客观来说,仍然是供给相对不足的问题;从主观来说,则是调节相对不够的问题。其实质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复杂矛盾。[4]要解决好这个矛盾,我们既要从多方面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着手,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真正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新时代人们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非物质因素对个人的影响更加关注,个人参与社会治理的意愿更加强烈。这就要求我们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关注人民群众需求的增长点,找准每个家庭各方利益的结合点、以家庭家教家风为问题导向,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差异化、多层次的诉求。

(三)实现人人参与的国家“大治理”格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摹画了人人有责的、人人尽责的、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美好蓝图。这表明:中央对基层的社会治理工作比以往更加重视,更重视基层群众自治的主体地位。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核心是人,紧紧围绕“人”这个核心,以家庭家教家风为切入点,只有人与人和谐相处,家庭和谐美满,社会才会安定有序。增强人们的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做到知行合一。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将进一步

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着社会治理效能的优劣。新形势下,我们要把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作为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抓手,充分发挥其道德涵养、文化润泽的德治作用,使家庭家教家风成为社会治理的基础性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16(2)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第32页

[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外文出版社 ,2019,第356页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 [M].学习出版社,

猜你喜欢
基层社会治理家教家风
家教有法
家教“漫”镜头
家教“漫”镜头
家教“漫”镜头
家风伴我成长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思考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基层协商民主的实践价值
社会组织有效参与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