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基层专业剧团“吃饭戏”的演出

2020-09-10 08:55王华锋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12期
关键词:传承与创新

王华锋

摘要:做为基层专业剧团,由于受资金、演出场地、编、导、演等多方面条件限制,“大制作”的新戏可遇而不可求,以平常心坚持“吃饭戏”的演出,以平常心坚持“吃饭戏”的传承和创新既可以满足群众看戏的多样化,也是我们剧团赖以生存的保障。重要的是老戏在保留传统的东西的同时,应该有新的元素注入,让观众有耳目一新之感。

关键词:基层剧团;吃饭戏;传承与创新;演出

我刚进剧团时,年纪尚轻,不谙世事,也不懂生活的艰辛。那时师傅们常说一句顺口溜:“吃饱了好演戏,演好了有饭吃,吃饱了演好戏”。旧时节,师傅们常年背着行李卷,穿行在农村和城市的大舞台、小舞台,唱戏是谋生手段。但在艰苦岁月里,师傅们的追求并没有止步于“吃饱”,他们热爱家乡戏,始终保持着高涨的精气神——“吃饱了演好戏”。对“吃饭”“演戏”我是敬畏的,因为这份敬畏,我对“吃饭戏”的态度也是诚恳的。

如今,剧团的条件好了,无论是生活条件还是演出条件,但心底里好像瞧不上“吃饭戏”了,“吃饭戏”落魄成了“讨饭戏”,实在混不下去了,帐面一穷二白了,演演老戏聚聚人气财气,续命。但凡经济条件允许,都想搞“大制作”,一是为晋京,二是为拿奖。新编戏请名编剧、名导演不惜重金,服装、舞美也明显要考究得多。剧团靠“一奖遮百丑”向政府要钱,至于观众喜不喜欢、愿不愿意买票进剧场看戏,这些不在“政绩”考虑范畴之内。

我供职的武进锡剧团有着辉煌的过去,在经历了种种不景气之后,她又梅开二度,焕发了青春。我团近年来每年下乡演出达300场,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推出新剧目,以满足广大观众的需求。武进,曾是小戏之乡,业余编剧村村都有。如今,专业编剧退休,业余编剧一盘散沙,新剧本一本难觅,就别说优秀剧本了,这是其一。其二,排一部新戏,对演员的要求也高。像我們这样的基层剧团,年轻演员的演唱水平表演水准都有待提高,一出大戏,如果上场演员的表演水平参差不齐,演出质量很难保证。其三,新戏投入资金大。小剧团“外无援兵,内缺粮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好的想法也只能“望洋兴叹”。所以,复排老戏是一条“捷径”。这些“吃饭戏”可以满足群众看戏的多样化,也是我们剧团赖以生存的保障。但内心深处,我希望老戏在保留传统的东西的同时,应该有新的元素注入,让观众有耳目一新之感。

下乡演出受条件限制,一、不可能大制作,包括布景、灯光,都必须应陋就简、“一物多能”,将物的利用价值发挥到极致,为省钱也为省人工。二、下乡演出队伍是“轻骑兵”,整台演出的人数、特别是舞美效果是受到限制的。做为导演,为了让老戏更深入人心,我决心在细节上下功夫。

王绍军老师在《现代戏的发展路径和创作走向》中讲到:地方剧种的现代戏创作要向生活要人物,向戏曲要技术,向“扮相”要“身段”,向话剧要方法。我们要做思想者、问题的发展者、权威的挑战者、自我的否定者、深厚传统的继承者、当下各种艺术元素的吸纳者。王老师讲的是现代戏,我觉得放在“吃饭戏”上也适用。其实,最重要的是学习让我自信,从而激发了我的创作热情。

锡剧《浪子情缘》中,贾金龙见到父亲的墓碑,痛悔万分:“爹爹,不孝孩儿回来了——”之后有一段十多分钟的唱腔,非常精彩。以往的演出,突出主人公的哭,动作也只有跪、扶碑。我在导这场戏时,加入了长水袖,让演员充分运用长水袖收袖、出袖、绕袖、抖袖、搭袖等一系列的动作来表现主人公内心的波澜,舞台上人物感情得以放大、延长,长水袖也拉近了演员与观众的距离,加大了台上台下的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演出效果。在第七场《试夫》中,贾金龙唱:“命运将我苦作弄,人生旅途多坎坷,终日独居菜为伴,有笔难书愁人苦。”我想到,主人公也曾苦读诗书,虽然误入歧途惹人恨,但如今悔过自新,读书人的“童子功”还在,所以,在这段唱中,我增添了新的动作,主人公将手中的笤帚不知不觉地当作了笔,扫地变成了抒写崎岖人生路上历经坎坷的感慨。舞台上常见的书生题壁的竖笔横了过来横在了地上,虽少了大气磅礴的才情与洒脱,却也不失浪子一气呵成的悔过自新的勇气与决心,“地书”的过程也是一点点收起自卑重拾自信的过程,演员也觉得整个表演过程更加完整更加符合人物的情感的发展轨迹了。这一新颖程式的添加,除却更加细腻地刻画了人物,无形中也增强了时代感,新奇而无违和感,观众很感兴趣。

记得罗锦鳞老师在谈到导演艺术的特性时强调:二度创作必须尊重一度创作。像《浪子情缘》《玲珑女》这样的剧本早已经过舞台的千锤百炼,非常紧凑精致了,不可能“改编”,只能“复排”了。但即使是复排,我也想通过对未来演出的设想和预想,既顾全总体的形象又有细腻新颖的细节形象,所以,我在小细节上下功夫,在刻画人物内心情感起伏上下功夫,以求取得演员演得痛快、观众看得尽兴的“双赢”的现场效果。《天要落雨娘要嫁》是我团演了近30年的保留剧目,它一次次创造着万人空巷的“奇迹”。

提倡“吃饭戏”,多演出,既密切了剧团与观众的关系,又让演职员得到锻炼和提高。前辈艺人说:好演员是演出来的,是在观众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是被观众认可的。可惜,现在有些人忘记了这至关重要的一点,竟然认为好演员是靠拜名师、靠钱老板捧起来的,与其说这些人狂妄,不如称其无知。

提倡“吃饭戏”,最重要的一点是,促进了戏剧艺术的发展。许多精品之作都产生于“吃饭戏”之中,或者说很多“吃饭戏”本身就是精品之作,比如家喻户晓的黄梅戏《女驸马》《天仙配》,豫剧《程婴救孤》《清风亭》,京剧《狸猫换太子》等等。

同样,为基层观众演出耳熟能详的“吃饭戏”与晋京、拿奖也不矛盾,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日复一日的打磨,必会结出硕果。元代大戏剧家关汉卿有词:“着意栽花花不发,等闲插柳柳成荫。”只有以平常心坚持“吃饭戏”的演出,只要以平常心坚持“吃饭戏”的传承和创新,就能收获“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参考文献:

[1]王绍军撰写的论文《现代戏的发展路径和创作走向》,2019年《戏曲研究》第三期发表。

[2]罗锦鳞撰写的论文《导演艺术的特性》,2018年《大舞台》第一期发表。

[3]柏龙驹撰写的《提倡“吃饭戏”》发表于2005年03月31日“作家网”http://www.chinawriter.com.cn

[4]“着意栽花花不发,等闲插柳柳成荫。”出自元代关汉卿著《鲁斋郎》第二折。

猜你喜欢
传承与创新
舞剧音乐的精神价值和民族基因
中药成像鉴别法的探索与研究
赣州市创建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的现状和对策
试论英语专业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探析电视综艺节目的“传承与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
女书文化在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探索
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共生并进
中华老字号品牌的传承与创新
传承与创新——理县羌族传统银饰元素在陶瓷首饰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