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串琥珀、拼合琥珀手链的鉴定及命名探讨

2020-09-10 08:55陈凌王玉岩徐晗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12期

陈凌 王玉岩 徐晗

摘要:琥珀市场上,将天然琥珀与其他材料拼接在一起的现象并不罕见,如用天然琥珀与塑料拼接仿波罗的海琥珀尤其蜜蜡等。本文以一例天然琥珀与丙烯酸酯类树脂拼合仿缅甸琥珀的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放大检查、紫外荧光灯观察、红外光谱仪测试等检测手段对其进行测试分析,并讨论应如何定名。检测结果表明,该样品放大观察及紫外荧光灯观察,可见分区现象;红外光谱测试,样品中有6粒珠子由天然缅甸琥珀及丙烯酸酯类树脂拼合而成,故定名为琥珀、拼合琥珀。

关键词:缅甸琥珀;拼合琥珀;命名探讨

琥珀作为一种重要的有机宝石,深受消费者喜爱,近年来随着珠宝市场的发展,各种琥珀优化处理品及仿制品也越来越多。近日,国检中心(NGTC)云南实验室收到一串圆球状手链样品,经检测,其中6粒珠子是由天然缅甸琥珀与丙烯酸酯类树脂拼接而成的,其余4粒珠子为天然缅甸琥珀。将天然琥珀与其他材料拼接在一起的现象在琥珀市场上并不罕见,但多用于效仿波罗的海琥珀尤其蜜蜡,波罗的海琥珀一般具有不同深浅的黄色,有的透明度甚好,因此易见云雾状、团块状等分区结构,若有拼接迹象,检测人员在检测过程中是较容易观察到的,而缅甸琥珀一般呈较均匀的浅-深褐色,有的颜色更是偏暗,因此对拼接迹象的分辨难度较大,容易漏检,故将此样品提出以起警示作用。

一、样品与测试

(一)样品

该样品来自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云南实验室的委托客户,为一串圆球状手链,珠子颗粒较大,平均直径为25.5mm,颜色呈褐黄色,半透明,略浑浊。

(二)测试

对样品依次进行了放大检查、紫外荧光灯观察及红外光谱测试。

在宝石显微镜下,选用适宜的放大倍数,配合反射光、透射光观察样品内外部特征,并拍照记录。

在紫外荧光灯长波下对样品进行观察。

对样品进行红外光谱测试,采用NICOLET 6700 型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室温下分别采用直接反射法及衰减全反射法采集样品不同部位的图谱,测试条件:分辨率4cm-1,样品扫描次数32次,扫描范围为4000-400cm-1。

二、测试结果分析

(一)放大检查

在宝石显微镜下观察样品,反射光观察,表面特征未见异常,仅其中一粒珠子可见似充填物质区域,透射光下可见气泡。一些珠子表面发现线状微凸起区域,凸起不明显,在一定角度才能观察到。透射光观察,样品内部可见暗色包裹体和杂质等,同时见样品沿线状凸起两侧有分区现象。

(二)紫外荧光灯测试

紫外荧光灯观察,样品长波下呈中等浅黄色荧光,短波下无荧光,长波下样品某些方向见荧光分区。由于客户未同意,未能将样品拆成散珠进行钻石观察仪检测。

(三)红外光谱测试

对样品进行红外光谱反射测试,发现其中几粒珠子,在同一颗珠子上一些区域测试结果为天然琥珀峰,再调整方向测试,则有人工有机物峰值出现。

根据红外光谱反射测试结果,对相应部分分别进行衰减全反射测试,确定了这些有问题的珠子是由天然缅甸琥珀与丙烯酸酯类树脂两部分组成。

天然琥珀区域测试结果见图6,其特征峰主要出现在2926 cm-1、2867 cm-1、1723 cm-1、1456 cm-1、1383 cm-1、976 cm-1附近。其中2926 cm-1的吸收峰由C-H不对称伸缩振动所致,2867 cm-1吸收峰由C-H对称伸缩振动所致,1723 cm-1吸收峰由羰基C=O官能团伸缩振动所致,1456 cm-1、1383 cm-1 分别为(CH2-CH3)的变形振动和对称变形振动吸收峰所致, 974 cm-1为C-O的伸缩振动所致[1]。这与缅甸琥珀峰值一致,

另一侧区域测试结果见图7,可见1730cm-1附近C=O的伸缩振动吸收峰及 3000-2800cm-1 CH2、CH3的振动吸收峰,说明该区域含有聚丙烯酸酯等酯类高分子聚合物,同时见弱的1506cm-1附近笨环骨架振动吸收峰,说明是经过改性的酯类聚合物[2],因此推断该区域物质为丙烯酸酯类树脂。

三、命名探讨

该样品共由10颗珠子组成,其中6颗珠子为天然琥珀与丙烯酸酯类树脂拼接而成。

一般在琥珀中出现人工有机物,我们首先会考虑是否为充填处理,但该样品中人工有机物占比已达整体样品的1/3及以上,故不适合定性为充填处理。其次是否能定名为再造琥珀,根据国家标准GB/T 16552-2017[3]中对再造琥珀的定义,“通过人工方法将天然珠宝玉石的碎块或碎屑熔接或压结成具整体外观的珠宝玉石,可辅加胶结物质”,该样品虽为天然琥珀与人工有机物共同组成,但是二者是以各占一部分的形式组成的,并不完全符合再造宝石的定义。根据国家标准GB/T 16552-2017[3]中对拼合宝石的定义,“由两块或两块以上材料经人工拼接而成,且给人以整体印象的珠宝玉石称为拼合宝石”,我们认为将这6颗珠子定名为拼合琥珀较为合适。对于类似样品,建议根据人工材料占样品整体体积比例的大小来定夺,比例小的可视情况定名充填处理或备注局部见充填物,比例大、块度大的则建议定名为拼合宝石。故将该手链样品最终定名为琥珀、拼合琥珀。

值得注意的是,同一颗珠子由天然琥珀与仿琥珀组成,相比同种方法仿波罗的海蜜蜡,仿缅甸琥珀由于颜色均匀且透明度较低,拼接迹象不易引起警觉。其中4颗珠子天然琥珀与醇酸树脂两者构成比例为3:1,若在红外光谱直反测试时只测到天然琥珀这一部分,则很可能将其当做天然琥珀出具证书造成漏检。因此,在遇到类似颗粒较大的琥珀样品时,红外光谱测试应全方位多测试,镜下观察也应多角度仔细观察,切不可依据经验存侥幸心理。

参考文献:

[1] 蒋欣然,王雅玫,孔繁利. 缅甸琥珀的显微形貌特征[J]. 宝石和宝石学杂质,2018,20(6):18-30

[2] 左锐,戴慧,蒋小平等. 丙烯酸酯类聚合物充填绿松石的红外光谱特征[J]. 安徽地质,2017,27(3):222-224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16552-2017 珠宝玉石 名称[S]. 北京:中国标准化出版社,2017

作者簡介:

陈凌(1980-),女,汉,本科,主要从事珠宝玉石检测相关工作,就职于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