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精神在赣南高校大学生中的传承与弘扬研究

2020-09-10 08:55章乃月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12期
关键词:弘扬传承

摘要:苏区精神作为一种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贛南高校思政课的重要资源和优良载体。目前,赣南高校在传承与弘扬苏区精神中,还存在着内涵未得到充分阐释、教学形式单一、氛围淡薄等问题。赣南高校要充分挖掘红色资源、赓续红色历史、凝聚红色力量,用苏区人物、苏区故事、苏区精神教育人、感染人、激励人[1],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关键词:苏区精神;赣南高校;传承;弘扬

苏区精神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革命先辈领导创建、发展和保卫苏区革命实践中培育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把苏区精神高度概括为28个字,即“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2]它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也是我们党的文化根脉,更是高校立德树人的营养剂。这些文化瑰宝,对大学生具有升华思想、激扬精神、纯化道德、陶冶灵魂的功能,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激励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对赣南高校德育教育具有凝聚、引导和整合功能。

一、苏区精神在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的传承现状

(一)“三色文化”树人

在文化建设方面,凝练了红(革命)绿(生态)蓝(工匠)“三色文化”品牌。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坚持“品味高、特色亮、品牌精”建设思路,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生态文明、铸造工匠精神为主线,倾力打造了独具学院特色的“红色铸魂、绿色培根、蓝色强技”文化育人品牌。学院依托赣南中央苏区丰富的苏区精神资源,主动将苏区精神纳入到思想政治工作中。将苏区精神深度融入教学,坚持开展讲红色故事、读红色家书、唱红色歌曲、看红色电影、背红色诗词的“五红”教学活动,打造了“实践教学成果汇报演出”和“模拟长征路、智勇大冲关”两大品牌。学院“三色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学院建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研中心,并设置了党史文化长廊、课程主题文化墙、配置现代化教学设备等,成为学校最好的教学设施。学院还建设了生态科教馆,收藏了动植物标本近万件。建设生态文化展馆,以“弘扬生态文明”为主题,运用图片、文字、活字、模型等形式多视角展示生态文化。

(二)教学改革立人

学院依托超星“学习通”、“蓝墨云”、思政微信课堂、生态文明网站等网络教学平台,形成“线上线下双课堂”。《形势与政策》打造了“明眼看天下”翻转课堂,由教师独立主持或师生共同主持,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进行座谈和对话,内容涉及焦点热点话题,大学生活、心理取向、就业指导等方面,通过建立情景、引发讨论、团队合作、互相启发等方式来探索“访谈式教学”模式,2019年被评为全国林业职业院校思政课程“十佳教学案例”。

(三)实践活动育人

学院形成了教学实践育人、校园文化育人、社会实践育人“三位一体”的实践教育体系。在教学实践育人方面,进一步完善了三门思政课的教学标准,在基础课和概论课中各设置了8个实践学时,并单独设置了《苏区精神十讲》。在校园文化育人方面,一方面将课程教育延伸到日常教育,打通思政教育最后一公里,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的思想疑惑。以学生宿舍为阵地,实施党建引领进宿舍、苏区精神进宿舍、心健教育进宿舍、体质教育进宿舍的“四进宿舍”。另一方面,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构建学院“大思政”格局在学院党委的指导下,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同党办、宣传部、学工处、团委,依托“青马社”等学生社团,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道德大讲堂”“立雪杯”系列活动“博雅文化广场”等形式开展学习苏区精神系列活动。通过环境保护协会等学生社团,开展生态文明教室和寝室创建、为鸟安个家、熄灯一小时、绿植认领、毕业纪念树、环保创意大赛等丰富多彩的生态科普宣传或主题文化活动。

在社会实践育人方面,一方面依托社会实践基地,开展实地体验教育。充分利用周边的革命旧址、遗迹,带领学生奔赴于都长征第一渡、瑞金苏维埃旧址、兴国将军纪念馆等革命旧址遗迹,结合革命精神、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教育等模块,通过实地瞻仰革命烈士、还原苏区故事、追寻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开展参与式、情景式、体验式教学。另一方面,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依托青马社、青年志愿协会、环境保护协会等学生社团,开展 “红色+绿色”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投身新农村改造、清理垃圾、慰问老人、无偿献血等公益活动,培养和锻炼社会服务能力,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二、赣南高校传承和弘扬苏区精神存在的问题

(一)精神内涵阐释不够

苏区精神作为在赣南本地产生的精神,是丰富赣南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独特素材,将其融入思政课,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知识。但是,由于有的教师未能找准嵌入的素材,随意选取苏区精神资源进行讲授,其完整的精神内涵不能展现出来,弱化了大学生对苏区精神内涵的理解。赣南高校思政课教师是大学生接受苏区精神熏陶的引导者,苏区精神要有效融入赣南高校思政课,只有找准合适的嵌入素材,才能使大学生产生兴趣,感受到信念的力量。此外,为了增加教学趣味性,教师脱离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插入的图片、播放的视频、以及小组讨论等教学设计环节,与教学目标结合不够,看似形式多样,学生难以留下深刻印象。同时,少部分教师使用的教学PPT,甚至多年不变,忽视了学生差异性,也忽视了教师创造性,难以推动苏区精神育人效果最大化。

(二)教育教学形式单一

一方面,侧重灌输。在苏区精神融入赣南高校思政课过程中,为了加快教学进度,传统的单方面的理论灌输依然存在,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创造性,造成参与度不够高,缺少师生互动。另一方面,未结合实践。在教学实践环节,组织学生实地参观,但参观往往流于形式,拍照成为“规定动作”,参观后也较少要求提交参观心得体会。学校未根据学生需求改进实践方式,依然局限于听报告、瞻仰革命圣地、参观革命遗址等“传统”方式,难引起大学生对苏区精神的重视,更难引起情感共鸣,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赣南高校思政课苏区精神育人的质量水平。此外,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新兴媒体较少,依然较多采用传统方法。

(三)传承氛围不够浓厚

部分赣南高校对校園苏区精神氛围的创设不够重视,苏区精神融入校园硬件设施较少。有的选择在重大节庆日,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展览会、宣讲会、参观纪念馆等方式,大力宣扬苏区精神,希冀短期实现苏区精神育人目标。活动“一阵风”式做法,缺乏赣南高校特色,部分学生“被参与”,难以感悟到苏区精神在今天的重要意义。同时,尽管不少地区适应新时代发展,利用“两微一端”宣传苏区精神,但未进一步探索立体化展示方式,内容老、方式旧、更新慢,很难引导学生去深入的了解和感受苏区精神。此外,部分地方相关部门和赣南高校协同建设的苏区精神教育基地较少,充分挖掘当地特色苏区精神资源不够,赣南高校校园周边环境不理想,不能够满足本地大学生课外实践需求,造成育人效果不理想。

三、赣南高校传承和弘扬苏区精神的对策

(一)构建苏区精神课程体系

在高校层面,在教学体系架构中将苏区精神融入其中,在课程编排上将苏区精神与思政教学有机结合。高校教师应始终坚持创新理念,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思政教学工作中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此发挥苏区精神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涵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民族情感。在教师层面,在苏区精神的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苏区精神思政教学和其他课程设计的具体联系,教师应引起重视,并充分考虑思政内容的实际教学内容。具体工作中,要完善以《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主的苏区精神教学方案,进一步促进思政教学形成系统性的有机整体[3]。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发现使命,审视与提升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使学生精神上受洗礼,更好地指导学习工作与生活实践。通过系统的学习与探索,使苏区精神理念深深扎根于学生思想,使学生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增加集体荣誉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活跃苏区精神宣传氛围

在赣南高校发扬与推广苏区精神,活跃苏区精神的宣传氛围,对思政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是一种有机融合的重要方式。在实际工作中,赣南高校教师应积极促进苏区精神走进校园的活动,示范创建红色班级,以赣南苏区地名命名。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根据思政教学进度和学生学习特点,安排适当的红色主题教学课程,使苏区精神的魅力与价值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例如,教师可设计以苏区精神内容为主题的教学方案,在课堂教学中,也可多播放相关的影像资料作品,如《十送红军》《八子参军》《梅岭星火》等发生在赣南地区的红色事迹改编拍摄的红色电影,使学生感受到苏区精神的意义。同时,教师更要注重丰富教学活动,开展读红色书目、唱红色歌曲、讲红色故事、访红色后代活动,浓厚赣南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苏区精神氛围,让学生在浓郁的“红色”中得到洗礼发挥文化育人的教学理念。

(三)充分应用网络技术

部分赣南高校的党建平台还存在落后的问题,内容更新不及时,发挥党建平台对学生的指导意义不充分。为保证思政教学的时效性,赣南高校教师应充分发挥网络应用平台的优势特点、促进资源共享与信息流通。一方面,要致力于打通文化建设与思政教学的网络授课渠道,发挥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在宣传与教育上的优势。另一方面,要重视平台内容的更新与完善,并组织各部门人员定期参与赣南高校红色网站的资源建设与系统维护、促使各部门人员各司其职、有效提升苏区精神与赣南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水平。相关部门应利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对苏区精神宣传网站的建设进行统筹与规划,使其与本校的文化特点相融合。此外,教师还应注重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如微课、多媒体、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创新思政教学形式,提升思政教学工作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苏区精神与赣南高校教学体系的有机结合。

(四)创新开展实践活动

在现实工作中,苏区精神为赣南高校思政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物质题材与精神素材。教师可引导学生参观红色革命根据地以及相关的纪念馆和博物馆,以此提高学生的视觉体验和精神感受。比如组织师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到于都、瑞金、寻乌、石城等地,开展文化艺术服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同时,以赣南原中央苏区核心区域为依托,建立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成立大学生苏区精神宣讲团,组织“重走长征路”,创作红色剧目、红色美术作品,编撰红色故事,将爱心接力棒代代相传。相关部门应创新基于苏区精神弘扬和传承的社会参与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及相关组织的协作共建,保证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质量。

参考文献:

[1]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解读赣南师范大学立德树人的“红色密码”[J/OL].2020.

[2]程东旺,连志忠.苏区精神视域下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论析[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19:20-34.

[3]李冬凤,张文标.苏区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探究[J].老区建设.2018:67-69.

作者简介:

章乃月(1991.11—),女,汉族,江西赣州,硕士研究生,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341000,助教,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开题名称:苏区精神在赣南高校大学生中的传承与弘扬研究

课题编号:20200058

猜你喜欢
弘扬传承
延安精神和三线精神的共性特性与继承弘扬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
On the Application of CLT in Teaching of Listening & Speaking in Rural Middle Schools of China
弘扬国学文化 畅游艺术天地
弘扬雷锋精神 塑造美好形象
保护历史遗产 弘扬传统文化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