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公共环境设施系统设计研究

2020-09-10 08:55刘林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12期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系统设计

摘要:目的 以系统化的研究视角,探索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公共环境设施的设计策略。方法 从历史文化街区中公共环境设施的作用入手,依据商业化程度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类型分析,从公共环境设施的公共属性,功能属性,形式属性等角度展开,提出了一套基于前期调研,中期治理,后期改进的系统性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策略。结论 按照历史文化街区的商业化开发程度,将历史文化街区细分为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历史文化风情街区、历史文化原生街区。根据不同类型街区在公共服务、功能提供、形式感赋予、可持续考量四个方面的不同侧重,对公共环境设施进行前、中、后期的系统设计规划。该结论对于打造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助推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环境设施;系统设计

公共环境设施在实用功能之外所表现出的一种综合性、人性化的理念,完善了城市的服务功能,提高了城市质量[1],是历史文化街区中必不可少的关键要素。我国目前的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环境设施大多作为公共空间的一部分而进行总体规划,甚少将其作为一个单独的课题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和设计,使得公共环境设施主体作用缺失,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拓展和提升作用有限。

一、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公共环境设施

历史文化街区以整个的环境风貌体现着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展示着某个历史时期城市的典型风貌特色,反映了城市历史发展的脉络[2].根据2008年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历史文化街区”主要是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建筑街区[3]。目前在我国各大、中城市,特别是在某一历史阶段取得集中发展的一些代表性城市,如唐代的西安、洛阳,宋代的开封、杭州,明清的北京,以及民国时期的天津[4],上海,哈尔滨等,都拥有一大批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与改造水平直接决定了外地游客对于该城市的第一观感和印象,继而影响到当地整体旅游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

公共环境设施是一个舶来词,最早产生于英国,被称为Street Furniture,即城市街道家具[5]。但目前我国对“城市街道家具”还没有普遍的认识[6],在规划和设计层面目前对于城市街道家具描述最为准确也是最被广为所知的说法既公共环境设施。其范畴通常包括公共卫生设施、公共照明设施、公共休息设施、公共信息设施(标识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7]。公共环境设施的系统性设计对于优化街区整体公共服务、规范街区秩序、美化街区景观、营造街区整体形象有着重大意义。特别是对于历史文化街区来说,优秀的公共环境设施规划设计可以最大程度的在协调整体街区景观的同时,展现街区的特色和人文历史故事、保护历史文物、提供人性化服务、创造公共活动空间。

二、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环境设施现状

目前我国的历史文化街区开发程度各异,按照其商业化程度从高到底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商业化程度较高,开发较早的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如云南的丽江古城,上海的城隍庙,成都的宽窄巷子等。第二类则是商业化程度适中,基本保留原汁原味历史风貌的历史文化风情街区,如上海的外滩,天津的五大道街区,青岛的花石楼街区等。第三类为完全没有进行开发改造,保留历史原貌的历史文化原生街区。这其中包含大量仍然由当地居民世袭居住,因为内部或外部原因未被开发的不知名街区。

基于上述三种不同的街区开发情况,相应的街区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现状也存在较大差异。首先历史文化商业街区作为当地的主要商圈,人流量大,商业气息浓厚是其主要特点。该类街区中的公共环境设施基本能够满足游人的所有基本需求,和周边环境能较好的融为一体,在有些案例中甚至对当地街区景观起到了一定的点化作用,深化了当地的历史人文气息。如宽窄巷子商业街中的信息设施,公共艺术设施,照明设施等都汲取了巴蜀独有的地域文化特点,如建筑、纹饰、戏剧等,且表现手法多元,充分体现了巴蜀文化的包容性和锐意创新的精神,见图1。但此类街区的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也存在其共同的问题,既过分注重文化和创意的展现,而弱化了设施的公共服务功能,游人在街区中的非商业性公共空间内难以得到必要的休息和放松,影响了整体的观光体验。

其次是历史文化风情街区,主要包括异域风情建筑街区、以及拥有一定人文历史气息的大学校园等,由于区域的相对开放性,其公共环境设施通常同城市的基础公共环境设施保持一致,干净、朴素、整齐划一是其突出的设计特点。然而无视街区环境的城市统一规划造成部分公共环境设施的色彩及造型风格和这些街区格格不入,影响了街区景观的整体性。如天津五大道景区中色彩深沉典雅的欧式建筑和当地蓝白相间的市区标识设施形成了极大的视觉反差,严重破坏了街区原有的风貌,见图2。

最后在原生历史街区内,现代化市政建设的整体缺失造成此类历史街区内的公共环境设施规划相对原始,功能种类单一,形式简陋,制约了街区的现代化发展。同时年轻人在成年后不愿再居住在这样的老式街区内,造成了街区人口老龄化,进一步降低了街区的整体活力,抑制了此类街区再活化的可能。更加严重的是,资本和再生原动力的不足造成了大量的此类街区长时间处于年久失修的状态,很多优秀的传统建筑和非遗文化因此得不到相应的保护和传承,长此以往将会对城市的历史文脉造成不可估量的破坏。

三、公共环境设施的设计要素

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作为公共空间规划的重要一环,关系到城市形象、公众生活、公共安全等多个方面,因此在进行公共环境设施设计时,不应该将某单一公共设施的设计质量与水平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而必须要将其当作一個整体系统来进行综合考量。本文依据金顺植[8]在《公共设计行政论》中所提出的公共环境设施设计六要素,将其进一步整合,既公共环境设施的公共属性,功能属性,形式属性和可持续性,见表1。

(一)公共环境设施的公共属性

公共环境设施作为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同静态的建筑景观相比,其最大的意义在于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特定的公共空间职能需要相应的公共环境设施来进行匹配和实现。公共环境设施公共属性的另一个层面在于公共环境设施规划与设计应当考虑到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一味的进行主观规划,忽视了市民的主观需求。

(二)公共环境设施的功能属性

公共环境设施的功能属性在设计规划中有着多重涵义。首先其代表着公共设施所提供的公共服务的质量,功能性的实现程度直接决定了设施的使用率和使用评价。其次公共环境设施的功能性还体现在是否将设施的多种功能进行了有机整合,既通过有限的公共環境设施配置实现最大化的公共服务职能赋予。

(三)公共环境设施的形式属性

公共环境设施的形式属性包含造型与象征两个层面。首先就造型而言,积极,正面,符合公众审美的公共环境设施造型有助于美化街区形象,同时服从于功能实现的造型设计亦能够实现公共环境设施使用效率的最大化。其次公共环境设施的形式属性同时还表现在其象征层面,即对当地文化、历史的象征性表现,特别是传统符号元素在公共环境设施中的应用十分的普遍[9]。但象征性表现绝不是简单的对当地的建筑、戏剧、绘画等文化符号进行简单还原,而是依据形式美法则对其进行创造性的重构,并保持其特有的文化韵味。

(四)公共环境设施的可持续性

公共环境设施的可持续性表现在公共设施作为一种人造物,应当起到沟通自然和人的桥梁作用,这不仅在于公共环境设施同当地自然、人文景观的融合程度,同时也表现在以可持续发展为准绳,尽可能采用环保材料,凸显出自然生态中的城市文化传承[10]。与之相对应的,安全性的考量是公共环境设施实现可持续的另一个层面,既设施的构造结构,位置,造型,材料等是否符合较高的安全标准,以及在设计过程中是否考虑到了当地的气候、地貌、人文和未来发展情况。

四、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环境设施的系统化设计路径

我国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开发程度各异,享受政府资源和受公众关注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别,因此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公共环境设施进行系统化设计必须遵循一定的设计流程和设计规范,才能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的切实提升当地的公共环境设施建设水平。

(一)指标细化,明确定位街区类型

公共环境设施是协调环境与使用者的有机载体,在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公共环境设施进行初期规划和改良设计之前,应首先制定相对较明确的分类标准,对不同的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分类细化,即便同样是商业型的历史文化街区亦可以向下进一步对其具体商业定位进行细分。划分的标准应包括街区的历史文化类型、地理位置、交通状况、人流量、原住民比例、街区道路宽度、周边历史文化街区的影响等多样化的指标,以保证类型划分的合理性和客观性。此外在对街区进行分类划分后,还应组织当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开展满意度评估,并将相应的诉求及反馈考虑进当地的公共环境设施设计当中。

(二)因地制宜,提升环境设施设计

在明确街区的定位和类型后,应用系统化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可以有效的针对不同街区的开发情况和功能定位,对街区的公共环境设施进行有效的规划或改造。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在展示城市形象,传播城市历史文化,推动城市商业繁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该类街区对公共环境设施的形式属性格外重视,然而商业街区的核心竞争力仍然是能否为民众提供优质的休闲购物体验。因此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应当在强调形式特色的基础上,增加对公共便民服务和设施可持续性的考量。

历史文化风情街区的特点在于商业化程度较低,周边环境优美,通常为开放式的步行街区或机动车道路,周边原住民数量较小,人流主要以游人和过路行人为主。因此商业性及公共便捷服务的优劣不是此类街区的核心需求,相对应的一些能够展现地域风情特色的景观雕塑,景观小品的打造及以实现配置最优化为目的的公共环境设施功能整合应该作为该类地区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的重点。因此,历史文化风情街区的公共设施设计应该在最大化融合当地自然人文环境的基础上,在地域特色化以及设施功能整合方面更进一步,打造协调统一、干净整洁、富于特色和辨识度的历史文化风情街区。

历史文化原生街区在相较于前两者开发程度最低,公共环境设施规划与配置最不完善。且此类街区原生居民(特别是老人)占绝大多数,一般很少有游人前往,街区及周边的交通不便,相对而言属于封闭型的历史文化街区。因此原生街区的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相对于设施形式感而言,应当首要考虑基础民生设施、生活设施等功能性设施的建设,同时考虑到该类街区的强居住属性,居民活动设施以及设施的安全性也应当被放到首要的位置。

(三)评建并重,推进后续持续评价与改进

相应的公共环境设施在规划和改造完成后,应当对这些公共环境设施进行及时的监控,并收集相应的使用反馈。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公共环境设施评价办法,定时开展公共环境设施使用评价调查,对设施的公共属性,功能属性,形式属性和可持续性等几个方面的指标进行实时评估,依据调查结果对当地的环境设施进行持续改善。

五、结语

经过二十几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已经从过去的追求速度变为了追求建设质量。在这样的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公共环境设施建设更应当做到精益求精,追求系统化和细节化,一味的追求速度和效率即不利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也不利于城市形象的塑造,更不利于唤起当地居民的城市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本文结合历史文化街区的分类调研和公共环境设施的系统化设计原则,提出了一套在我国具有较强适应性的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环境设施系统性设计方法,作用于后续的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环境设施设计规划。同时文中所提到一系列街区分类指标和设施评价指标仍有待后续研究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和分解。

参考文献:

[1]张琦.  试论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中的文化关联[J]. 金田:  励志, 2012(4): 55.

ZHANG Qi. On the Cultural Connection in the Design of  Urban  Public  Environmental  Facilities[J].  Jintian: Inspirational, 2012(4): 55.

[2]吴焕加.中国建筑·传统与新统 [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WU Huanjia. Chinese Architectur·Tradition and New System [M]. Nanjing: Southeast University Press, 2003

[3]李晨.“历史文化街区”相关概念的生成解读与辨析[J].规划师, 2011,(4):100-103.

LI Chen. Interpret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Related Concepts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treets”[J]. Planner, 2011,(4):100-103.

[4]刘卓,天津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环境设施现状实证研究

LIU Zhuo,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Status Quo of Public Environmental Facilities in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treets of Tianjin Fifth Avenue

[5]杨叶红 . “城市家具”—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研究 [D].西南交通大学,2007.

YANG Yehong. “Urban Furniture”—Design of Urban Public Facilities [D].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2007.

[6]李正军,张强.包装工程: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系统创新研究 [M].2015,10:52~56.

LI Zhengjun, ZHANG Qiang. Packaging Engineering: System Innovation Research on Urban Public Facilities Design [M].2015,10:52~56.

[7]徐彤,张慨. 国内“城市家具”文献综述[J].建材与装饰,2018(50), 71

XU Wei, ZHANG Li. A review of domestic “urban furniture” literature[J].Building materials and decoration,2018(50), 71

[8]金顺植 等,公共设计行政论,韩国今日出版社,2011,3

JIN Shunzhi et al., Public Design Administration, Korea Today Press, 2011, 3

[9]潘莹.景观设施在重塑城市历史商业街区中的应用[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0

PAN Ying. The application of landscape facilities in reshaping the city's historical commercial district [D]. Nanjing: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2010

[10]張小燕.  孙凰耀.  绿色设计思潮对现代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的启示[J].  艺术教育, 2014(8): 266.

ZHANG  Xiao-yan.  SUN  Huang-yao.  Green  Design Thought on Modern City Public Environment Facilities Design Inspiration[J]. Art Education, 2014(8): 266.

作者简介:

刘林(1984—),男,天津人,博士,河南工业大学讲师,主要从事公共环境设施设计及文化创意产品设计。

2018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18A630017)

中原城市群公共环境设施的绿色化评价体系及应用研究

猜你喜欢
历史文化街区系统设计
推进广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活化的思路与成效
洛阳老街区“微空间”改造设计思考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城市文脉延续的新思考
基于游客满意度的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探讨
文化系统剥离与市场割裂对文化创意体验产品的影响研究
一种基于SATA硬盘阵列的数据存储与控制系统设计研究
目标特性测量雷达平台建设构想
旅游体验背景下重庆下半城历史文化街发展策略探析
信息管理服务平台项目应用系统设计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