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的建筑企业融资管理创新实践

2020-09-12 14:22
国企管理 2020年8期
关键词:融资管理建筑企业

报送单位: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主创人:金义 李泽民

创造人:黄瑛 李晟思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建筑行业竞争加剧,新业态、新需求不断出现,大型建筑企业在成长发展的道路上面临着资产沉积、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成本高昂、金融支撑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矛盾。中交一航局作为我国规模最大的航务工程施工企业,在宏观市场环境激烈变化的背景下,转型升级压力增大,加速金融创新、推动产融结合越来越刻不容缓。中交一航局以提升金融资源、统筹资金资源为基础,提高战略合作授信额度达近3000亿元,同时创新性地提出了“五大池”(资金池、票据池、保证金池、资产池、负债池)的管理理念,同时推行统借统还,加强资源统筹;积极探索融资市场,在证券交易所市场上,实施应收账款证券化(ABS),发行可续期公司债券;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发行超短期融资券,发行应收账款资产支持票据;不断创新金融产品,运用中交云单、“区块链—供应链”融资、E信通、数据金服平台、云信、保理、国内信用证等产品,做大供应链金融业务;以融促产,探索融资新模式,推进PPP项目融资。

[关键词]建筑企业;融资管理;PPP项目融资

一、公司简介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简称“中交一航局”)创建于1945年11月12日,是新中国第一支筑港队伍,也是我国规模最大的航务工程施工企业,素有“筑港摇篮”之美誉。

它是世界500强企业——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下设17个子公司,33个分公司、事业部,1个教育培训中心,5个财务共享中心。目前拥有1项工程总承包特级资质、15项工程总承包一级资质和18项专业承包一级资质,市场遍布国内30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以及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拉丁美洲、南极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8年实现新签合同额670.66亿,营业收入362.50亿元。

多年来,公司先后承揽了京沪高铁、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一系列国家重点工程,和毛里塔尼亚友谊港、肯尼亚蒙内铁路、马来西亚东部沿海铁路等诸多海外重点工程,创造了诸多国内乃至亚洲和世界水工、桥梁建设史上的“第一”“之最”。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优秀施工企业、中国建筑业竞争力百强等荣誉称号,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同。

二、实施背景分析

随着宏观市场环境的发展变化,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建筑行业竞争加剧,同时新业态、新需求不断出现,大型建筑企业在成长发展的道路上面临着一系列的矛盾。

(一)建筑企业资产沉积和盘活资产、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之间的矛盾

货币资金方面,建筑工程一般合同金额大,施工前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施工过程中工程结算金额大,企业的施工期、验收期较长,工程尾款、质保金回收时间长。在长周期内大量资金流入流出,同时,在传统管理模式下,大型建筑企業的不同工程项目是单独核算和管理,资金在企业内部没能实现高质量的集约化管理,极容易形成资金的闲置浪费和无效沉淀,甚至出现存贷双高的局面。因而,如何充分发挥资金的规模效益、降低资金无效沉淀、加速资金流动,成为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

非货币资金资产方面,为维护企业施工能力,企业通常有大量的施工设备、机械设施等;施工过程中,因结算验收时间长、合同履约争议、付款比例条款、工程尾款和质保金等各种因素,企业的施工投入得不到充分补偿,就会形成应收账款、存货等资产;近年来,PPP项目蓬勃发展,BT、BOT等PPP项目形成的资产也会带来资产的累积沉淀。这些资产流动性弱,变现能力差,长期沉积就会加大无效资产占用、使企业资产周转速度减慢、影响企业发展质量。盘活存量资产、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成为建筑企业提升发展质量的必然趋势。

(二)企业升级发展和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成本高昂之间的矛盾

在传统管理模式下,企业主要依赖于银行借贷的方式融资,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成本高昂。在企业转型发展的新时期,如何拓展融资渠道,提供多元化融资方案,同时,在企业内部实行金融业务集约化管理,统筹金融资源,降低融资成本、交易成本和沟通成本,成为摆在大型建筑企业面前的一大议题。

(三)建筑企业产业发展和金融支撑力不足之间的矛盾

建筑行业竞争激烈,成本管控压力大,降本增效的需求加大,同时,国内传统建筑市场日趋萎靡,新需求、新业态层出不穷,PPP模式的出现为建筑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企业在新形势下紧抓机遇、转型发展,就需要更强大的金融服务支持。通过金融业务的深入开展,助力实业发展,两者相互补充配合,以融促产,带来资源、经营等方面的协同效应,这也是摆在企业面前的一大现实需求。

正是因为存在上述的矛盾,大型建筑企业加速金融创新、推动产融结合,拓展多渠道融资能力、压降融资成本,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支撑企业战略转型升级发展,就更加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三、实施思路

实施的基本思路是:以提升金融资源、统筹资金资源为基础,持续探索两个融资市场(证券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并进一步推动PPP项目融资落地,助力产业发展。

四、提升金融资源

为了支持公司战略转型、促进投资业务发展,公司积极深化银企合作。2016年,先后与平安银行、招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民生银行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确立了总额为1600亿元的战略授信合作额度。2017年,与农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邮储银行、上海银行等金融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累计战略合作授信额度达2400亿元。截至目前,累计战略合作授信额度已达到近3000亿元。

这些授信协议的签订,极大丰富了公司金融资源,为金融创新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统筹资金资源

为提升资金统筹、实现集约化管理,一航局创新性地提出了“五大池”(资金池、票据池、保证金池、资产池、负债池)的管理理念,加强资源统筹,并在内部推行统借统还模式,统筹融资举措。

(一)构建“资金池”

搭建公司层面的资金管理中心,以银行账户集中管理、大力开展资金集中、推行集中支付、构建司库管理模式为手段,统筹资金管控,减少资金闲散、沉淀,最大限度地实现资金高效配置。

公司依托财务共享中心平台,通过实施银行账户移交共享中心管理、预留印鉴由共享中心和成员单位共同保管,在降低资金安全风险的同时,加强银行账户集中管理。

公司搭建、启用现金管理平台,将各单位存量资金纳入其中进行资金归集管理。公司持续升级技术手段,于2018年全面实施建行实时池(集中账户随时归集)、定时池(监管账户归集)、保证金池,同时将资金归集覆盖范围从原来的工、农、中、建四大银行扩展到公司存款前十大银行。对于内部存款,启动中交结算中心内部实体资金池(打通内部不经调拨直接使用)。实时归集资金,按需下拨,有效提高了资金集中度和资金使用效率。资金集中度从实施之初的28.90%节节攀升至目前的73.64%(2018年末达到83.94%)。

构建中交天津结算中心银企直连模式,加大集中支付比例,着重提高资金集中结算金额占比。2019年6月,集中支付数量达总结算量的64.18%。

建设资金实时监控系统,构建司库管理模式。历经大半年的开发、测试,于今年3月正式启用。现已能够显示资金管理动态监控图及统计数据,提供银行账户情况、资金计划执行情况、资金存量监控、融资规模分析等功能,为决策者统筹资金安排和谋划经营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二)构建“票据池”

公司联合银行开展票据池业务,灵活运用票据支付手续,盘活应收应付票据。公司与所属各单位额度共享,同时可将已有票据拆分。为降低融资成本,公司加大承兑支付比例,要求承兑支付比例不低于付款总额的30%。2018年末,公司未到期票据34.54亿元。

(三)构建“保证金池”

公司自主开发供应商诚信保证金系统,搭建全公司保证金池。通过系统开发应用,实现“互联网+”招標与合同履约过程中收取的各类保证金的管理,包括保证金的在线收取与返还、保证金的资金集中管理、保证金汇总查询等。该系统上线规范了保证金管理,丰富公司资金来源,是保证金管理的重大创新。

同时,发布了《关于加强工程分包四类保证金收取管理的通知》,并在公司开设了保证金专户进行管理,各单位收取的各类保证金实时归集到保证金账户上,形成保证金池。2017年、2018年,保证金收取存量分别达到8.61亿和9.13亿元。

(四)构建“资产池”和“负债池”

一方面,完善自身对应收账款资产(含长期应收款)管理,对各层级、各类别的应收账款进行综合分类管理;另一方面,与内外部金融机构沟通,开展多种应收账款保理业务。

在合同签订阶段,加强条款设计,使其满足银行应付账款保理业务的办理要求;同时,合理安排融资计划,对供应商进行分类,充分了解供应商的融资需求,向其推荐满足融资需求的银行产品。

通过对公司应收与应付账款分析,根据其性质以及分类标准,针对不同属性的应收与应付,对接不同的金融产品,实现流动资产与负债向金融资产的华丽转身。灵活运用信用资源,充分运用金融置换模式,将流动性不强的资产负债做成供应链金融产品,置换出现金资源,从而加强公司的资金流动性,减轻资金压力。

(五)实行统借统还模式

在金融市场资金面收窄、融资成本不断提高的情况下,通过统借统还模式,利用公司的品牌效应、规模效益和议价能力,将融资成本控制到银行同期贷款利率上浮5%以内,有效地降低了融资成本。

六、探索融资市场

公司积极探索融资市场,灵活运用金融资源,尝试金融工具创新,以实现降低融资成本、优化负债结构的目的。在证券交易所市场上,实施应收账款证券化,发行可续期公司债券;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发行超短期融资券,发行应收账款资产支持票据。

(一)实施应收账款证券化(ABS)

2016年,公司组织券商、评级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机构全力协作,反复协商,经过基础资产筛选、发行方案设计、中介机构尽职调查和现金流预测等多个核心环节,确立了16.21亿元的基础资产筛选、发行方案及15.53亿元的发行规模,并向上海证券交易所提交材料。

2016年12月21日,成功取得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无异议函。本单是国内首单建筑类无担保、无差额支付的项目专项计划,综合费用率预计低于同期贷款基准利率,实现了应收账款出表和低成本融资的双重目的,在盘活资产、改善财务指标、释放经营潜力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二)发行可续期公司债券

1.首次发行

在国家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中央提出了“三去一降一补”的工作任务,国务院国资委对中央企业提质增效工作也提出了具体要求。为响应国务院国资委的号召,公司积极开拓创新,决定将发行永续债作为公司“去杠杆”的抓手之一。

经过精密筹备、反复论证,于2016年12月启动永续债发行工作。公司积极配合资信评级机构,从股东背景、技术优势、施工经验、在手合同和优质投资项目等方面进行沟通,成功取得资信评级机构充分认可,被评为AAA级。

积极配合证券承销商完成申请材料制作,于2017年8月上报上海证券交易所预审核。由于前期公司统筹安排效率高,各单位配合默契、各项准备工作充分,申报材料制作精良,此次债券发行工作得到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的高度认可,实现了申报材料无反馈一次性通过,于9月收到中国证监会批复文件,核准公司在交易所市场公开发行不超过34.5亿元的永续债。本次申报时间间隔仅一个月左右,是交易所市场同期申报的债券中审批时间最短、审批效率最高的债券。

获得批复后,公司充分研究债券市场利率走势,与各潜在投资人进行路演推介、积极开展营销,最后于11月1日在天津举行首次债券发行推介会。11月16日,进行首期永续债发行的簿记建档工作。公司适时引入了“基础承销+竞争性销售”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了承销商的销售积极性,债券发行获得市场认可,投资者认购踊跃,簿记日当天簿记管理人长江证券共计收到38家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超40亿元的债券申购,全场认购倍数高达2.69,边际倍数1.51倍,最终发行利率处于同期较低水平,圆满地完成了首期15亿元的债券发行工作,成为中国交建内部首家在交易所市场成功发行永续债的子公司。

2.第二次发行

2018年,公司启动2018年永续债发行工作。在债券市场资金总体偏紧、投资人对永续类产品持保守态度的背景下,公司一方面谨慎选择发行窗口,确定在10月15日降准后的次日簿记,另一方面加大债券销售力度,从8月开始派专人对接各大银行,对公司永续债进行推介,并于9月20日举办路演,将一航精神、一航文化、一航业绩向投资者传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0月16日,完成簿记建档工作,发行规模19.5亿,票面利率仅4.94%,认购倍数达3.21倍,充分体现出市场对公司的高度认可。本次可续期公司债远低于同期、同品种、同评级债券平均利率,且在中交系企业近两年来发行的7支永续类债券(含可续期公司债、永续中票)中票面利率最低,价差达26至106基点。

这两期永续债的发行,充实了权益资本,改善了资产负债结构,达到了降杠杆的目的,同时,丰富了公司融资渠道,提升公司在资本市场的影响力。

(三)发行超短期融资券

超短期融债券是具有法人资格、信用评级较高的非金融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期限在270天以内的短期融资券。作为企业短期直接债务融资产品,相对于其他债务融资产品,超短期融资券具有信息披露简洁、注册效率高、发行方式高效、资金使用灵活的特点。

2017年,公司与中介服务机构通力协作,取得注册通知书,并于4月19日发行了首期10亿元超短期融资券,票面利率为4.75%,债券期限240天。在当前市场资金形势不好的状况下,本次发行获得了在同级别、同期限里相对较低的价格,是公司金融创新的新成果,进一步保障了资金链的安全。

2019年初,结合央行降准、市场流动性充裕的良好契机,公司果断决定发行超短融进行融资。于1月9日、1月15日,成功发行2019年第一期及第二期超短期融资券(超短融),规模分别为10亿和15亿元,票面利率分别为3.38%和3.40%,在补充流动资金的同时,大幅度降低了财务费用。

(四)发行应收账款资产支持票据

2018年,作为中交首批资产证券化及资产支持票据产品发行试点单位,公司高度重视,于9月成立了应收账款ABN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抢抓年底较好的发行时机,加快推进应收账款ABN工作。

在面临时间紧、任务重、主承销商交通银行缺少相关产品发行经验、发行规模较大等不利因素下,公司和主承及各中介机构紧密合作,在10月14日召开ABN启动会后,仅33天便将发行材料上报至交易商协会。在中交3个ABN项目及2个ABS(资产支持证券)项目中,实现了最快速上报,同时刷新了主承销商交通银行ABN最快上报记录。

在筹备发行材料的同时,公司紧抓销售工作。优先级销售方面,积极联系投资人,面对年底各资金方额度紧张、资金价格上扬的不利情况,优先级申购量依然达到35亿,申购量及超额申购倍数均为中交同期三支ABN产品之最;劣后级销售方面,在锁定投资人之后,由于投资人不具备劣后产品投资资格,积极为其联系基金子公司作为认购通道,大幅节省了劣后级购买人手续费支出,降低了其对劣后级份额收益的要求,进而降低了公司应收账款折现比例,减少了财务费用。

12月26日,公司2018年第一期资产支持票据(ABN)成功发行,发行规模18.44亿,票面利率仅4.45%,创造了2018年央企及子公司发行的同类型同期限资产支持票据中最低票面利率!此外还创造了交行首单应收账款ABN、天津地区银行独立主承的首单ABN两项记录。今年5月7日,该单荣获中国资产证券化论坛“资产支持票据2018年度新锐交易奖”荣誉。

本次发行是公司在直接融资市场的又一重大尝试。同时,通过条款的设计,实现了应收账款“干净、真实”的卖断,有效压降了应收账款规模。进而实现了丰富融资渠道和压降应收账款、降低资产负债率的双重目的。

七、创新金融产品

为降低带息负债,改善融资结构,节约融资成本,公司不断创新金融產品,打通新金融模式路径,运用中交云单、“区块链供应链”融资、E信通、数据金服平台、云信、保理、国内信用证等产品,大力开展各类供应链金融业务。此外,还不断拓宽境外融资渠道,力求建立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结合,境内融资与境外融资相互补的多元化融资体系。

(一)中交云单

中交云单是可拆分、可多级流转、可贴现的到期付款承诺。核心企业向保理公司转让应收账款、获得云单,再将云单拆分、持有到期、贴现或向一级供应商进行支付,供应商收到云单同样可拆分、持有到期、贴现或向下一级供应商进行支付,该创新模式在国内属首次。其交易结构图如图1。

2018年12月,经过15天不怕苦、不怕累的连续作战,公司通过中交云单管家平台,以无追索权保理的方式向国新商业保理有限公司转让54笔、共计14.9亿元的应收账款,国新保理公司向我公司签发14.9亿云单凭证,我公司再将云单拆分,通过子公司和项目部向191个项目的1123家外部供应商进行支付,并由贴现人(供应商)承担融资成本。

通过中交云单业务,公司实现了应收应付无成本双降,为公司压降“两金”、降低资产负债率、减少财务成本、清欠民营企业账款提供了创新模式。

(二)“区块链—供应链”融资

2018年6月15日,全国首例“区块链

供应链”分包商融资在雄安新区容城容东片区截洪渠一期工程成功落地。

公司联合华夏银行开展了此融资业务,该业务以容城容东片区截洪渠一期工程为应用场景,为公司分包商河北某路桥公司提供订单融资,授信金额400万元,首笔订单放款金额85万元,融资费率为市场价格的50%,银行利用区块链增信功能极大地降低了分包商的融资成本。

该业务以项目业主雄安集团信用为基础,利用区块链平台数据溯源、行为规范、资金管理等功能,为在雄安新区建设的分包商解决资金问题。

一是提升了企业资金金融资源的集约化管理水平。通过构建“资金池”、建设司库管理模式,企业对资金资源的归集、调配、运营能力大幅提升,资金闲散、沉淀的现象得到了有效抑制;通过构建“票据池”、“保证金池”、“资产池”、“负债池”,实行统借统还,企业的金融资源得到了高度重视和充分运用,企业在商业票据管理、供应商管理、保证金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应付账款管理方面的集约化管控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二是提升了企业的融资运作能力。经过一系列的金融创新举措后,企业在大型融资行为方面的组织操作能力得到提升,在常规融资行为方面的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增强;这些融资实践,也锻造出一支经验丰富、能拼敢为的金融创新团队,提升了辅助职能人员的相关操作经验。同时,在融资实践中,企业与各监管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市场投资者充分互动、高效沟通,也为以后的进一步创新打下来良好的合作基础。

(二)构建了灵活机变的多元化金融运营体系

经过一系列的金融创新探索,企业充分运用超短融在融资成本方面、永续债在改善资本结构方面、应收账款证券化在盘活资产方面、融资租赁在大型机械设备购置方面、中交云单在无成本减少应收应付方面、商业票据和其他供应链金融产品在减少营运资金占用方面的优势,根据企业的需求层次,灵活运用、按需配置,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面临的问题和需求,搭建起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结合,境内融资与境外融资相互补,贯穿企业供应链始终的多元化金融体系。

(三)盘活资产、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通过应收账款证券化、中交云单、应收账款保理等,企业将应收账款盘活,置换出现金资源,加速了资产周转。商业票据、供应链金融产品的使用,减少了营运资金占用,让企业能充分规划、管控自己的营运资金,将资金流向更高价值的生产经营活动,优化资源配置。此外,企业通过金融创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压降融资成本,也促进了资源配置效率提升。

(四)支撑、推动企业的主业经济发展

一方面,通过融资管理创新实践,拓宽了融资渠道,降低了融资成本,为企业主业发展提供了大量价优便利的资金,有力地支撑了企业战略布局和主业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企业围绕产业链,通过对上下游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拓宽市场需求,有力带动了主业在产业上下游的发展;同时,通过融资服务,抢抓PPP业务的发展机遇,推动市场开发,有效实现了“以融促产”,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五)提升了企业在资本市场的社会影响力

通过在两个融资市场的积极探索,企业以高效迅捷的工作作风、扎实可靠的工作质量、真挚恳切的沟通态度,得到了证券交易所、交易商协会和众多市场投资者的高度认可,在市场发行时认购倍数屡居高位,提升了企业在资本市场的社会影响,树立了公司在资本市场的品牌形象。

在今年5月举行的第五届中国资产证券化论坛上,公司获评2018年应收账款ABN年度新锐交易奖,更加显示公司的品牌形象已遐迩闻名。

十、特色与经验分享

(一)高效有力的统筹协调

在众多金融创新行为中,很多需要企业内部各层级、各部门互相配合完成。例如,应收账款证券化需要企业财务部门、债权管理部门、法律事务部门等共同协同,需要总部和各项目管理人员通力配合;供应链金融产品,需要总部和各项目结算人员、财务人员共同完成推广和应用,各环节齐头并进、不掉队,才能达到理想效果。在金融创新实践中,一航局高度重视组织策划工作,多次成立专项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密切关注,总会计师亲自主抓,协调各单位、各部门共同推进,并通过工作简报的形式,通报工作进展、规划下一步工作,有條不紊而又高效地推进,才能每每取得良好成效。

(二)密切关注资本市场动向

“静以观形,动以观势”。企业要想在融资运营方面运转自如,必须要时刻关注国家货币政策变化和资本市场动向,根据市场走向做出自己的融资决策。一航局在2018年永续债发行时,不贸然发行,而是紧盯资本市场变动,瞄准央行降准的时机,在降准次日进行簿记,取得了低达4.94%的发行利率。在2019年初,瞄准央行降准、市场流动性充裕的良好契机,果断决定以发行超短融替代银行借贷来满足融资需求,最终成功将票面融资利率控制在3.4%左右,创历史新低。

(三)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理念

企业在融资管理的探索方面,初始时因为对资本市场环境和流程的不熟悉,对金融产品管理成本方面的疑虑,而对金融创新给企业带来的发展红利把握不了,很容易中途止步、回归原来的老路子。只有抱着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价值理念,不断摸索、不断分析、不断实践,才能带来融资运营水平的不断提升。正是因为有着这种理念,一航局才能从原有的单一、粗犷的融资模式迈入到现在多层次、多元化的融资管理体系,才能达到产融集合、以融促产的效果。

(四)业务财务流程的优化

在金融创新实践的同时,企业的业务内容也有了许多新变化,管理内容和管控要点也有了改变。面对新的管理环境,企业必须对业务财务流程进行优化,加入一些融资策划的管理理念,为下一步的金融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信息化的助推作用

在资产证券化、供应链金融等方面,业务与融资方面高度融合。企业有了高水平的信息化支持,才能加强业务管控,并进一步提升融资行为的操作效率和风险管理水平。一航局始终重视提升信息化水平,加速推进业务财务一体化,以信息化变革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这给公司的金融创新带来了较大的助推作用。

十一、未来发展方向

(一)持续推动产融结合

持续推进金融模式创新,探索更好更优的金融产品,拓展融资渠道和路径。今年下半年,公司计划稳步推进债转股业务(规模约20亿),通过增资扩股、引入外部股东,优化公司治理结构,降低资产负债率。

做大供应链金融,加强供应商(分包商)业财一体化管理,释放供应链金融巨大潜力。

立足金融创新,加大融资运作,推动PPP项目融资落地,满足业务资金需求,助推主业发展。

(二)进一步盘活资产

进一步加强资金集中管理,强化内部资金融通,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

运用金融技术手段,充分盘活应收账款、存货等存量资产,加速企业资产周转,减少无效占用。

探索PPP项目运营期融资方案设计,加快PPP项目资产周转,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三)加强金融风险管理

加强金融风险防控,完善风险控制举措,健全金融业务风控管理体系。严守政策底线,落实风险管理权责对等机制,坚决落实“两不两要”(不做超出政策限定的事情,不做不符合企业发展要求和目标的事情,要充分考虑监管要求、确保不发生重大风险,要实行权责对等的管理机制)。提高风险管理能力,防范金融与产业风险传递。

(四)提升金融业务信息化水平

深化信息化建设,优化司库大数据系统,完善诚信保证金系统,打造供应链金融管理平台,构建合同管理库,实现供应商管理、供应链金融与保证金系统一体对接,借助信息化工具提升金融管控水平。

猜你喜欢
融资管理建筑企业
浅析中小企业融资管理的策略
关于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分析
浅谈“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建筑集团心理整合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当前建筑企业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分析
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探讨
试析建筑类企业资金管控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