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专业高职学生专业认同感培育路径研究

2020-09-16 12:27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认同感高职农业

朱 鹏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1 提升涉农专业高职学生认同感的重要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特别是新冠疫情背景下,我国农业需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数字农业的发展步伐,提升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夯实民生基础。2018 年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提出“加强涉农院校和学科专业建设,大力培育农业科技、科普人才”[1]。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职业院校,肩负着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使命,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承担着重要历史责任。专业认同感是指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和态度,具体来说包括对所学专业的认知情况、心理适应、学习动机、专业成长规划、满意度等。农业类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农业方面对口人才的重要教育机构,在加强涉农专业建设的同时,需要站在高职学生的角度研究如何培育涉农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让学生认知、喜爱和坚持涉农专业,自发参与到农业相关产业中,实现个体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为乡村振兴壮大人才队伍注入强心针。

对专业认同度的探究是因其的确有着重要的影响力。专业认同,关乎学生对于学习责任担当和认识的开始,关乎学生的学业成绩和专业学习投入度,专业认同度低的学生其学习投入度和学业成绩普遍不如专业认同感高的学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专业认同度低的学生悲观失望等情绪体验更多,因为与专业相关度高的职业学生喜爱程度并不高,在选择的心理倾向上不强;而与专业不相关、学生又喜欢的职业上,其在竞争中相对于相关专业的学生又处于劣势地位,更易遭受挫折体验。落到生活实际上,专业认同感还关系着高校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专业认同感越高的学生体验的幸福感越足。

涉农专业属于非热门专业,提升涉农专业高职学生认同感对于农业专业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培养涉农专业高职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是专业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不仅是兴趣与出路的问题,更是学生成长过程中自我认同得到提升的体现,关系着学生个人是否能实现从学习者到专业技能人员的转变,从专业人才到从业人员的转变。从下文对涉农专业高职学生专业认同感现状调查来看,目前涉农专业高职学生的总体专业认同感较低。只有提升专业认同感培育的意识,科学构建专业认同感培育体系,才能从根本解决学生厌学、弃学、逃学的难题,真正提升学生的专业学习自主能动性,帮助学生建立专业自我认知,了解专业的常识、课程及进度,形成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目标认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才能帮助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专业操作技能和习惯,强化专业素质和提升业务能力,关注专业热点与学习专业文化,主动与他人沟通和学习,从而取得良好的专业学习效果。

2 涉农专业高职学生专业认同感现状调查

本文调查对象为涉农专业高职在校生,问卷调查共回收6 所涉农高职院校的问卷1245 份,有效问卷1231 份,有效率为98.88%,调查结果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调查问卷涉及到与专业认同相关的十个陈述,它们分别为“我很了解我所学的专业”“我很好地适应着我的大学生活”“我觉得本专业学习过程充满乐趣”“我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本专业知识”“如果重新选择专业,我仍会选择本专业”“我有完整的专业成长规划”“我愿意选择与本专业对口的工作”“我经常关注与本专业相关的行业热点和前沿动态”“我的个性特征适合在本专业学习”“我对本专业的学习状态很满意”,评价结果分为“非常符合”“符合”“一般”“不符合”“非常不符合”[2]。其中选择“非常符合”得5分、选择“符合”得4分、选择“一般”得3分、选择“不符合”得2分、选择“非常不符合”得1分。总体专业认同度满分5分,分别计算十项陈述得分均值,然后用所得十个分数进行算术平均而得。由图1 可知,三个年级总体专业认同感较低,都不超过3分。大一学生专业认同度最低,大三学生略高,大二学生的专业认同度最高,图2 列举了被调查涉农专业的专业认同度分数,其中动物药学、休闲农业、饲料与动物营养、园艺技术、园林技术等专业的专业认同度尤其低,值得引起重视。

调查还设计了访谈提纲,从访谈情况来看,受访学生总体专业认同感较低。从访谈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情况来看,由于社会旧观念问题,高等教育阶段的职业教育往往受到学历、教学质量方面的另眼相看,而涉农专业又是非热门、偏弱势的专业,不少涉农高职学生自暴自弃、心灰意冷,觉得“很没有信心,非常自卑,觉得前途无望,特别羡慕其他学校其他专业的同学”。一些学生并不认同所学之专业,严重缺乏专业学习动机,更难将其作为人生的志业去努力。不少访谈学生并不知道为什么要来学习涉农专业,觉得涉农专业“以后的就业环境简直是脏乱差,都不好意思和别人提起自己的专业,觉得很没有面子”。 有部分学生对涉农专业的就业表示忧虑,更加向往好就业的热门专业。在学习具体专业的时候,不少高职学生表示“在面对大学的自由时无所适从,自己能支配的时间多了很多,但就是不想学习”。不少涉农专业高职学生缺少怀疑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尚未转变学习观念,唯教材是瞻。也有少部分学生会思考为什么要学习本专业,学习这些专业知识对今后就业是否有帮助。另有学生表示对所学的涉农专业“没什么兴趣”。

图1 涉农专业三个年级的专业认同度分数

图2 部分被调查涉农专业的专业认同度分数

3 专业认同感培育路径研究

涉农专业高职学生专业认同感受诸多因素影响,需要从不同的维度着手,制订有效措施,构建专业认同感培育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与修正。

3.1 专业课教育

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专业课教育中对于专业认同感的培育。要从专业概况、专业特色与优势、人才培养定位及毕业要求、课程体系与设置、就业前景展望、职业岗位实例、专业学习指南等方面引导学生明确专业学习的重要性[3],增强专业认知、激发学习兴趣、树立专业信心,培养自身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激励学生热爱所学专业,让学生对这个专业及就业前景充满信心,知道大学三年该怎么很好地计划和学习,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制订劳动养成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实施方案,在志愿服务中弘扬劳动精神。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努力去尝试,发掘自己的兴趣点,产生专业学习的成就感。重点开展涉农专业学子“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培育具有农牧特色的常态化志愿服务项目,组建“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暑期社会实践重点团队(项目)。组织参加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等各类大型活动。在文体竞技中提升劳动素养。重点举办农林类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赛事,将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技能融入赛项,培养劳动观念,锤炼劳动品质。在科技服务中磨砺劳动本领。完善科技服务管理办法,吸引学生深入“三农”企业、养殖户开展科技服务,培育“三农”情怀。加强“院村”合作,共建乡村劳动实践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广泛开展乡村调查。打造农牧文化精品项目,打造“农匠”精神。加强专业社团建设,结合专业特色开发现代农牧文化教育通识课程。强化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实践,磨炼职业精神。修订学生大赛管理办法,每年定期举办职业技能大赛、“互联网+”现代农牧业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比赛。通过各类大赛磨炼学生的可贵品质,传承新时代劳模精神和“农匠精神”。

3.2 思政课程教育

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与体系,打造与乡村振兴主题相关、具有农牧特色的思政教育精品项目,依托思政课程深化专业认同感。开发“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课程的涉农专业校本教材,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凸显乡土情怀,巧妙融入涉农专业认同感相关内容。分析不同年级学生的思想特点,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好职业生涯规划[4]。深入了解自我,认真分析自己兴趣与爱好以及个性特征是否与目前所学的专业有较高的契合度,清楚自己的优劣势;同时深入分析涉农专业、行业的发展情况,深刻认识到自己应把握国家政策支持、农业发展向好等大好机遇,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合理安排专业学习目标和进度。可以布置增进专业认同感的微任务,如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囯庆假期等收集与本专业相关的各个岗位聘任要求、工资待遇等,帮助学生构建起所学专业与将来可能从事行业的紧密联系,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情感积累。

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取得较好的专业认知,了解本专业的就业及发展、专业技能要求、专业职业素养要求、专业知识与能力体系等,帮助其深刻理解涉农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比较特殊,但是每一个专业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价值[5]。不能因为专业的冷门就不去学习,热门专业是很热门,但未来就业竞争压力肯定大;冷门专业虽然说报考的人少,但是就业需求量大,人才容易脱颖而出。涉农专业的就业方向是比较广的,高职毕业后可在农业相关单位从事与农学有关的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等工作。随着我国绿色生态的发展和建设,以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建设,农业、园林、园艺景观设计、绿化等都成为各城市的新宠,也涌现出很多就业热点。畜牧兽医等农业相关岗位更是供不应求,企业提前预定毕业生已是司空见惯。疫情期间,其他产业特别是旅游、教育培训等第三产业受到了巨大冲击,但是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和民生刚需,通过结合线上业务链,产业发展相对比较平稳。

3.3 大思政教育

高职院校应通过出台制度文件等举措,将思想政治教育列入重点工作,共同构建多位一体的“大思政”教育体系。将专业认同感、学生价值观和综合素养的培养作为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各个部门的作用[6]。

“四讲+三联系”同心发力。统筹校内校外育人力量,形成全员育人合力。校内开展“领导干部上讲台”“名师道德讲堂”“青年教师先锋讲坛”“团干部青春讲坛”四讲活动,用高尚师德、精湛业务指引学生健康成长。出台企业“三联系”实施办法,推进校外农业领军人物联系学院、农业重点龙头企业联系二级学院、农业技术人才担任兼职辅导员联系班级,增强学生服务“三农”的责任担当意识。

“分类+分层”同步推进。根据不同生源特点,加强分类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学分制,深入落实“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采用不同教育形式和手段,分年级、有侧重地安排教育内容,一年级侧重专业思想和荣辱观教育,二年级侧重社会实践、专业志愿服务和民族精神教育,三年级侧重就业创业指导和国家发展规划教育。

“线上+线下”同频共振。推进网络专业认同感教育,依托学校现有教育教学资源库打造专业教育专栏。打造融媒体育人矩阵,传播青春正能量;线下以第二课堂活动为主线,与社区、乡村共建思政教育实践基地,培育创新创业项目等。在举办各类专业相关活动时,多听取学生的想法与建议。授课教师和班主任老师尝试与学生做朋友、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与学生达成心灵互通、注重学生人格培养,形成专业认同感培育的合力,引导学生形成终身学习能力,切实提高专业认知教育参与度和满意度,为涉农专业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提供有力支撑。

3.4 社会引导

专业认同感受到学校层面的重要影响,也受到政府政策、社会舆论、家庭熏陶等众多因素影响[7]。政府政策方面,中央一号文件、乡村振兴政策、涉农专业学费减免政策等都对涉农专业学生的学习有积极的影响。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需要多报道乡村振兴、精准扶贫、“互联网+”农业发展热点等,引导社会关注农业发展的良好前景和重要地位,从而理解涉农专业的优势。行业企业可以借助地方政府落实校企合作企业享受相关财政、金融、税收和用地等优惠政策,参与高职院校高质量培养涉农专业人才的全过程,与企业急需的意向人才进行有效、长期沟通,既能增强涉农专业高职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也能培养企业与学生之间的粘度,提高学生就业率。父母也应与时俱进,多了解农业产业发展情况,尊重和支持孩子的选择。

猜你喜欢
认同感高职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高校艺术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研究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浅析国有企业员工企业文化认同问题
工作认同感日本人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