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康生活更甜蜜——北京市密云区下湾子村通过蜜蜂产业实现乡村振兴

2020-09-18 04:55齐海龙全国畜牧总站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办公室
中国畜牧业 2020年9期
关键词:养蜂业密云蜂产品

文│齐海龙(全国畜牧总站、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办公室)

下湾子村位于北京市密云区东北部的太师屯镇,全境位于密云水库水源保护区内,距密云区中心30千米,紧邻密云水库和白龙潭风景区。全村有147户,310人,农业人口占全村人口的80%,年轻人大多外出工作,不再务农,村子里留下的基本都是老一辈农民。下湾子村既是大城市郊区,也是重要水源地涵养区,发展种植业、养殖业都受到一定限制。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抓什么产业、怎么抓”成了下湾子村必须要解决的一道难题。

近日,笔者赴下湾子村进行调研,发现当地立足自然禀赋条件、区位优势、环保要求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养蜂业,将其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出路和希望。下湾子村采取“蜂业合作社+蜂农”发展模式,走特色化、品牌化、高质量的发展路子,持续提升蜂业发展的质量效益竞争力,把小蜜蜂做成了大产业,“三农”产业越来越兴旺,群众的小康生活越过越甜蜜。

一、养蜂业是下湾子村实现乡村振兴的不二选择

下湾子村是典型的山区乡村,人均只有三分地。在种植业方面,当地主要种植核桃、苹果、梨、枣等经济作物,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小、规模化水平不高;在畜牧业方面,传统上主要从事鸡、猪、羊等养殖。早先,村里有一批人自己建了养鸡场,由于养鸡场地理位置和硬件设施不到位,加上技术支撑不足,存在养殖废弃物顺流而下污染水源的问题,2011年规模化养鸡场被政府取缔。

近几年,国家越来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被摆在突出重要位置。对于密云水库周边地区来说,生态保护更是极其重要。密云区政府于2016年发布《关于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的公告》,要求禁养区范围内的规模养殖场一律关闭。太师屯镇全部区域被划为禁养区,规模化养殖场全部被清理,散户养殖也被要求清除。按照规定,目前村子里可以养鸡,但规模不能超过100只,猪牛羊等家畜全部禁养。

畜禽不允许养,发展种植业条件又受限,下湾子村建设现代农业,实现乡村振兴的出路在哪?今年春节期间,笔者发现下湾子村只有个别人家在房前屋后养了10~20只鸡,已经见不到猪牛羊,取而代之的是一箱箱蜜蜂。在与村里干部和群众交流过程中,大家表示发展养蜂业是下湾子村农业结构调整的不二选择,是实现乡村振兴,建成小康社会的出路和希望。

综合来看,发展养蜂业有三大有利条件:

一是自然资源好。下湾子村地处燕山山脉脚下,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得天独厚的植物资源,村子山上的荆条、野酸枣等蜜粉源植物十分丰富,此外还有大量的果树、林木等人工栽培蜜粉源植物。由于各种林木、果树、农作物和野生花卉花期相互交错,4~10月都处于采蜜期,为发展养蜂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市场区位优势强。蜂蜜、蜂王浆、蜂花粉等蜂产品的营养保健功能越来越被消费者认可,北京人口规模大、居民收入高、消费能力强,密云蜂产品的市场认可度较好,市场前景广阔。同时,密云拥有“净水、净土、净气”,旅游资源丰富,蜂产品是密云传统的旅游产品,通过旅游可有力带动蜂产品消费。

三是群众基础好,政府有支持。密云区养蜂历史悠久,是北京市蜜蜂主产区,2019年蜂产业规模达21.5万群,占全市总量的43%。2016年还荣获“中国蜜蜂之乡”称号。养蜂是山区农民的传统经济活动和重要增收渠道,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近些年,密云区政府拿出“真金白银”大力扶持养蜂业发展,“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6200多万元,为壮大蜂产业提供强大动力。同时,在全国率先推出“蜂业气象指数保险”,为蜂农保驾护航。目前,密云区正在着力打造环水库110千米蜜蜂产业带,太师屯镇也被评选为国家森林蜜蜂小镇,为下湾子村发展养蜂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另外,从2016年开始,密云区将养蜂纳入低收入村扶贫项目,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对愿意养蜂的农户赠送蜂箱、摇蜜箱等养蜂器具,对贫困户另外再每户发放30箱蜜蜂。截至2019年年底,下湾子村有17户蜂农享受到了政策支持。

二、“合作社+蜂农”成为养蜂业发展的主导模式

2004年,下湾子村村民王东升牵头成立了京纯养蜂合作社,合作社最初主要从事蜂蜜的收购和销售,目前已形成了养蜂、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并扩展到了蜂文化创意产业。合作社规模逐步发展壮大,社员数量从最开始的47户增加到目前的150户,再加上向合作社销售蜂蜜的蜂农,共计有860多户。不仅有密云区本地的蜂农,河北隆化、天津等周边蜂农也加入了合作社。合作社150户蜂农平均养蜂数量为100箱左右,最多的一户达到了400箱;每群蜂普通蜂蜜年产量为20~25千克,巢蜜年产量为10~15千克。为有效保障蜂产品质量,合作社只收购周边定地养蜂农户的蜂蜜等产品,不收购转地放蜂的产品。2019年合作社生产销售蜂蜜等蜂产品1500吨,经营收入3000多万元,年末向150户蜂农分红80万元。合作社的80%蜂产品卖给山西、上海、山东等地的大型蜂业企业,剩余20%通过合作社自己的专卖店和网络销售。

合作社在带动蜂农发展生产和增收致富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做好技术服务。合作社对蜂农进行养蜂技术培训和指导,合作社建设蜜蜂医院,统一负责疫病防治,规范蜂农用药,帮助蜂农解决饲养技术难题。同时,密云区种蜂繁育站统一选育的蜂王也由合作社统一发放。

二是保障蜂农收益。通过签订协议,以高于市场价收购合作社蜂农的蜂蜜等蜂产品。普通蜂蜜收购价为每千克11.2元,巢蜜为每千克18元,合作社的蜂蜜收购价格要高于市场价20%以上。每箱蜂蜜纯收入能达到500元,好年景可达800元。

三是积极拓展产业链。合作社投入4000多万元,建设了蜜蜂大世界,主要开展蜜蜂科普主题教育、蜂文化宣传、现场体验、蜂产品销售等业务。蜜蜂大世界很好地将养蜂与休闲文化结合了起来,每年吸引中小学生和旅游人数3万多人,是密云区的科技科普特色示范基地,也成为培育潜在消费市场的重要载体。

三、下湾子村养蜂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当前,密云区和下湾子村蜂产业发展方兴未艾,呈现出勃勃生机的景象,但总体来看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蜂产业规模较小,合作社自身实力和带动能力不强,品牌影响力不够等。同时,用地难、融资难、成熟蜜等产品标准不完善、优质优价机制不健全、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蜂产业共性问题也需要花大力气解决。

针对下湾子村实际,笔者认为做大做强养蜂业需要重点抓好三项任务。

一是走高质量发展的路子。

瞄准北京等周边大城市消费层次高的特点,在巩固普通蜂蜜等蜂产品生产能力的基础上,采取差异化策略,大力发展巢蜜、成熟蜜等高端蜂产品,丰富产品种类,提高产品价值,增加养蜂收益。积极探索蜂产业新业态,推动蜂产业与文化、旅游、观光等产业有机融合和相互促进,培育新增长点,让传统养蜂业焕发新活力,成为康养产业的重要卖点。

二是做大做响品牌。抓住密云获得“中国蜜蜂之乡”称号的有利契机,由养蜂合作组织牵头,通过开展蜂产品认证、网络直销等多种方式,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把下湾子村蜂产品品牌做大做响,让其走出密云、迈入京津市场,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走品牌强农新路。

三是增强合作社服务带动能力。加强合作社自身建设,选择有条件的合作社,参与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申报评定,积极争取政策扶持,打造一批制度健全、管理规范、带动力强的蜂业发展“领头雁”,带动更多农民通过养蜂增收致富。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以投入品为重点,严格规范养蜂管理,切实保障蜂产品质量。

猜你喜欢
养蜂业密云蜂产品
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增强蜂产品科普宣传工作有效性
鄂西武陵山区五峰县及周边主要木本蜜源植物资源调查及开发利用策略
大棚开直播 密云“新农活”
蜂产品认知与消费行为调查研究
蜂产品科普比蜂产品销售更重要
湖北省将蜂产品纳入农商互联重点支持农产品范围
密云区部分古树健康评价
密去360网络春晚 引近万名网友观看
对绍兴市柯桥区养蜂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农户家庭养蜂生产行为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