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2020-10-09 11:14吴晓琼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112期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课程资源学习方法

吴晓琼

【摘要】当代的人民教师不再是单纯地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而是作为学生的能力培养者和引路者。因此,教师需要积极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奠定基础。本文将从开发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注重运用引导性评价语言,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改进作业模式,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四个方面浅析培养与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课程资源;学习方法;引导性评价;作业形式

李岚清曾经说过一句话:“一位优秀的教师,其不单单是一个教师,同时也是一位人力资源开发的科学家与专家。”另外,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指出:“在教学中需要着重关注学生的兴趣,并且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动手、积极探索,进而培养学生在信息方面的搜集与处理能力,最终达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目的。”这样的观点直接和肯定地表明教育教学目的指向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發展,以学生为中心而展开。这样的一种理念顺应着21世纪知识经济成为人类生产方式的又一重大变革,是经济社会发展下教育的一种新的趋势。作为当代的人民教师,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播者,而是学生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故此,每一位老师应该顺承经济社会发展,转变教育理念,本着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真正地在教育教学中体现并践行“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一、开发课程资源,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的教育,在以课程建设为载体的基础上,应注重学生的自我全面发展,做到一切为了学生。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地开发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通过创设灵活多样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能在选择中学习选择、在尝试中学会自我融合学校课程的教学。那么,学校在教学中,应当强调将德育建设和学校课程相结合,德育置身于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充分利用、整合教育资源,将德育实践、人文教育、生活教育等必修素养和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社团与节日、升国旗等活动课程相结合,拓宽素质教育渠道。学校把课程教学和学生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促进德、智、体、美等相互渗透、协调发展;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和学校课程多元化建设,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注重一切为了学生明确化,整合一切资源,努力发展并形成学生“生活自理、行为自律、学习自觉、人格自尊、成长自强、交往自信”的自主发展育人模式。

三年级的语文书所选的课文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所选的题材也符合小学三年级学生爱游戏的天性。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创设灵活多样的活动来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收获。

学习《风筝》这课,理解孩子们放风筝的心情是重点,但是理解孩子们放风筝对农村小学的学生来说,会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很多农村孩子都没有放过风筝。所以,语文教师必须要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利用空闲时间,组织学生们到操场上放风筝。通过放风筝,学生们获得了亲身的体验,从而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就更加容易理解了。

开发课程资源,组织学生们去放风筝,不仅可以使他们易于理解课文,而且也可以给学生提供锻炼身体,展示自我才能的机会,这能够充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二、授予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当今社会,国际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综合国力的竞争基于科学技术的竞争,科学技术的竞争基于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21世纪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的建设者。因此,党中央国务院站在战略高度提出了“终身学习”的口号。这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具有长远的意义。

学校是学生踏入社会的一个平台,是学生终身学生的一个重要阶段。而教师在学校和学生当中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教师给学生授予正确的学习方法,将会使学生跨入社会后能运用学到的学习方法不断学习,适应社会的发展。对于教师而言,传授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在传授的过程中,也要帮助学生总结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学习方式。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才能自主学习,更大限度地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自我建构知识,形成自己的学习系统。教师要培养和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从小就充分体验到追求未知世界的无穷乐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使学生“爱学”。教师要使学生学会“会学 ”“善学”并且“乐学”。不仅仅要帮助学生如何让去学,还要帮助学生如何科学地去学,从“会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尤其是自学能力;“善学 ”,要使学生能创造性地学,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要善于思考,勇于创新;乐学,从会学到善学,使学生乐学。如此,学生才能在“乐学”中感到学习的快乐,并时刻保持着热爱学习的态度,为终身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 。

三、注重运用引导性评价语言,培养与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师的评价,不能仅仅对学生的表现作一个对错的判断,更要具有一定的引导性。课堂的评价既要指出学生对在哪里,怎样做能更上一层楼,又要告诉学生错在哪里,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避免再次出现同样的错误。只有这样,才能让评价语言真正起到作用,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学会怎样去进行有效学习和独立学习。

一方面,评价语言若要具有引导性,则需要将评价与教学意图紧密联系起来。比如课文意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但有些学生由于对课文的理解有所偏差,在朗读的时候会用错语调,这时候教师就要通过评价来引导学生,使他能够正确理解课文,并准确地朗读,从而顺利实现教学目的,达到教学预想。如,在上《燕子》这一课时,笔者让一位学生朗读燕子在空中飞行动作的这一段文字,这学生用很缓慢的语速来朗读,虽然很有感情,但是却没有抓住燕子飞行的特点来读。这时,笔者告诉他:“你读得很有感情,不过你读得快燕子就飞得快,你读得慢,燕子就飞得慢。这一段燕子飞行得这么快,你应该用怎样的速度来读呢?”于是,这位学生的第二次朗读,既有感情,语速又快了些,成功地表现出燕子飞行轻快的特点。班上的学生好像看到燕子在面前快速飞过一样。这样的评价语言既不伤害学生的发言积极性,又能引导学生认识到错误并改正,实现了培养朗读能力的教学意图。

另一方面,要评价语言具有引导性,还需要因势利导。小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经常天马行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容易出现各种各样新奇的想法。这些想法或许与问题有丝毫关系,或许甚至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无论如何,作为教师,既不能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又不能让学生不着边际地联想,偏离了问题所设置的范围。因此,教师需要因势利导,通过引导性的评价语言引导学生回到问题所设置的范围内,进行充分联想。

记得在讲授《路旁的橡树》这一篇课文的时候,笔者提问学生:“假如你是一位导游,你带着游客经过这棵高大橡树前的马蹄形拐弯处,你会怎样呼吁人们发起行动呢?”结果有一个学生很快就举手来回答:“像这些爱护环境的工程师和工人们一样去保护我们的环境。”他回答完毕后,班上学生都愣了一下,因为这学生似乎答非所问。其实他的回答是非常笼统的,他的答案不具体,没有答到点上。这时候,笔者不能批評他,因为他并不是不认真听讲,而是没抓到要点。于是,笔者因势利导,以他的答案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把答案具体化,说:“你这个想法很不错,但是你没有把工程师和工人们的做法具体地表达出来,其他游客并不知道工程师们是怎样做的!所以,请同学们动动脑筋,想一想,可以呼吁人们做哪一些具体的行为来保护环境呢?”结果,学生们又继续回到问题所设置的范围内,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踊跃地回答。而第一次回答问题的那个学生,也去思考保护环境有哪些具体的做法,从而避免出现脱离问题笼统回答的问题。由此可见,教师利用因势利导的评价语言进行引导,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回答问题,掌握做题的方法与技巧。

四、改革作业形式,培养与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教学要本着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就必须撇开传统势利的教育教学模式。传统的教育大多是围绕考试开展的。这反映到学生作业上相当明显。传统的学生作业最大的特点是:机械单一、一刀切、大一统、量大门类多、重复和偏、难、怪。这样的要求和模式,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也没有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不利于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作业在教育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检验学生发展的一个标准,更是提高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手段。故此,作业不应当仅限于简单的文字摘抄和解题训练,还应注重学生其它方面的发展。

学校的教育教学的作业设置,应结合学生的自身发展,赋予新的学习内容和实践课题,致力于一切为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而不仅仅为了考试。例如,一次班会、一次采访、一次公益活动以及一次演出等。这些活动的设计不仅是对于学生能力方面的锻炼,也是教与学的结合,让学生的手和脑动起来,促使学生的思维以及创造能力得到充分提升。通过实践可以证明,对于合适自己水平以及生活的作业,学生能够较为独立地去完成。这些作业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升学生的成就感以及荣誉感。

故此,在教学作业的设计上,需要注重灵活多变,注重层次性以及多样性,除了笔头作业之外,还需要对动口、动手等学习作业进行设计,充分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进而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学生,达到锻炼不同层次学生的目的。

根据小学生可塑性强、爱表现自己的特点,在暑假的时候,学校就给学生们布置了特别的作业:拍一张你在暑假中做的好人好事照片。这项作业看起来似乎很简单,而且似乎没有什么教育意义。其实不然。因为要完成这项作业,学生就必须先明白什么是好人好事,什么是自己应该去做的,什么是自己不能做的。其次,学生还必须自己亲手去做了这件好人好事才能拍照。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必然会体会到助人为乐、做好人好事的快乐,从中思想必然会发生变化。这种作业必然会使学生更加深刻的教育,比传统的作业教育效果更加明显。

此外,现在有一些学生是家中的“小王子”“小公主”,不会做家务,只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长此以往,学生长大后必然会失去独立生活的能力。为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学校必须想尽办法,改变学生这种不良行为。而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给学生们布置综合实践性强的作业。比方说,让学生做好人好事这一作业能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开展小组交流探讨,可以提高学生与人沟通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进行走访调查、写调查结果,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更能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

新课标已提出新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它不仅要求教育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也要求教师的观念更新,落到实处,注重角色的转换,当好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的引路人。现在,许多学校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作为办学宗旨,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真诚地希望将之落实到行动上,使学生在真正意义上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这便是教育发展的一个好的态势,而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仍需我们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陈志清.教育策略: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1.

[2]马晓敏.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J].成才与就业,2010.

[3]张秀能.谈提高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5.

[4]田祥珍.做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终身成长的素质培养[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袁贵仁.素质教育新探索[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6]林崇德.教育为的是学生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7]李家成.“新基础教育”成型性研究丛书 学生发展与教育指导纲要[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8]毛宗山.素质教育学导论[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语文核心素养课程资源学习方法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新时期高校足球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小学音乐快乐学习的三种方法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当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探析
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浅析
论高中物理电路知识的学习方法及解题思路
小学语文低段识字教学的意义及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