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视角下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路径研究

2020-10-09 11:13王凯
时代人物 2020年14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课程体系

关键词:思政教育;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王凯,男,汉族,山东济南市人,青岛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辅导员,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日常教育。

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劳动是人类人类进步的根本力量和本质活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

新形势下高校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要本着因势利导,遵循规律合理发展的思路,让思政教育的打开方式更加多元化,而劳动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环节,其塑造人格、磨练意志、弘扬劳动精神等方面的育人作用不可估量,追溯历史,我们的祖先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意识到了劳动对于社会发展和个人生存的重要意义。新时期,培养全面发展的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优秀学子,对高校来讲更要紧紧围绕思想政治教育这项中心工作,充分挖掘劳动教育的驱动力和多维价值,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让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有效结合起来,最大化地发挥育人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

《现代汉语词典》将劳动教育定义为:“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态度,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德育内容之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劳动教育有了更新更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劳动教育主要主要以传递劳动知识,培养劳动素养和意识,提升劳动水平、技能和本领,意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伴随新时代劳动教育基本内涵的变化,其价值属性、社会属性、历史属性和审美属性四大属性的功能作用在高校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从价值层面讲,劳动教育不是仅具有单向传授知识技能的工具性价值,培养教育学生能够实现人生价值、创造美好生活、造福人类社会才是深层价值之所在。从社会层面讲,劳动教育的有效完成,不仅仅要靠学校教育,而是要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社会多方协同联动的育人合力。站在歷史属性的角度,不同时代在劳动教育目的、方式、内容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劳动教育与时代发展同向同行,随着时代要求的变化被赋予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内涵。当下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自然要围绕这个目标,不断提升高校学生的劳动素养和劳动技能。从审美的视角看,每个领域的教育都含有审美价值,而劳动教育科学地揭示了美的根源在于劳动的真理性认识,提升教育教学的意义和价值,不断使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彰显了目的性和规律性的有机结合。

当前高校劳动教育的现状

教育与生产劳动应做到有机结合,全面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立足国情,对马克思关于教劳结合的思想进行了创新发展,并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纳入党的教育方针。纵观新中国成立后劳动教育的发展脉络,大致经历了探索与创新、跃进与偏离、规整与失衡、整合与削弱、重塑与再出发五个大的阶段。

大学是青年学生的“拔节孕穗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培育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全国教育大会明确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不断进行推动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熟知并形成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理念,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无论大中小学都要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发布为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劳动教育深入开展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总体思路。就当前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情况来讲,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校劳动教育思想观念转变迟缓。事物发展的形式总是螺旋式的上升或波浪式前进,新中国劳动教育的发展也不例外,发展前进的脚步百般曲折。受时代影响,一路摸爬滚打到2013年,劳动教育才进入了重塑与再出发的新阶段。自2013年开始至今,习近平总书先后多次强调了劳动教育在新时期大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同时相关文件也根据新时代发展要求,明确了什么是新时代劳动教育、为何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及如何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等一系列问题。如今,各级学校仍然奉行智育第一的原则,侧重专业理论教学,将学习成绩作为评判学生优秀与否的主要标准,没有正确科学合理地理解何为“五育并举”,何为全面的发展的人,仅仅将劳动教育当作一种简单的劳动体验,没有认识到劳动教育的核心要义是对学生劳动观、劳动素养、就业观等的培养,忽视了劳动教育在五育中不可或缺的基础作用,更加忽视了劳动教育雨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思想认识还停留在粗暴简单的阶段,并未从根本上理解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认识上的缺位导致劳动教育上的缺失。

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不够健全。科学技术的进步将社会迅速带入了数字时代、多媒体时代,在这样的环境中,高等教育也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创新。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加强劳动教育逐渐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高度,但是在固化思维和认识缺位的影响下,高校在劳动教育课程整体设计上依然存在问题。就目前来讲,首先是大部分学校宏观层面教学计划中缺失劳动课程,少量相关课程内容材料杂糅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缺乏系统性、科学性的单独理论模块内容和专门性的培养方案。其次是劳动教育实践定位不准确。劳动教育依托各类实践活动展开,但目前部分高校的实践活动仅仅以勤工助学、志愿服务活动、实习实训为主,而且在这类活动中,缺乏主要的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多数活动最终沦为机械劳动,丧失了劳动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意义所在。最后是还未建立起专业的教师队伍,在没有专门性的劳动教育教学计划的前提下,多数高校习惯于将劳动教育纳入教育管理的大范畴,没有固定的专业教师负责,碎片化的内容,碎片化的教育,缺乏科学合理的教学组织安排。

高校劳动教育效果有待提高。正是因为劳动教育在育人过程中具有基础性作用,所以它融入到了培养教育大学生的方方面面。在整体推进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并未取得实际性的教育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由于劳动教育思想观念转变迟缓和课程体系不够健全,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以及自身劳动素养的养成仍然止步不前,最终的教育效果自然没有达到理想状态;第二,劳动教育是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但是目前劳动教育仅仅以学校教育为主,并未形成家庭、学校、社会、政府等多方合力,从而导致劳动教育成效片面化;第三,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五个方面并未齐头并进,对劳动教育的忽视也导致无法充分发挥德智体美劳的整体育人效果。

思政教育视角下加强劳动教育的途径

苏霍姆林斯基说:“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劳动教育是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形式,更是贯彻立德树人根本原则,落实铸魂育人的一项重要工程。做好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打破常规思维,避免循规蹈矩,找到教育和劳动的契合点,以点带面,将劳动教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式和新途径,与日常教育有机结合,不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转变思想认识,推动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

高校作为实施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组织实施具体教育上,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站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充分把握融合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进行整体设计、系统规划,促进高校形成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大格局,将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真正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内驱动力。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需要高校转变思想认识,着眼愈新时代发展要求,将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背景下,结合本校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实际情况,重点引导学生对劳动价值意蕴的再认识。教师作为教育的具体实施者,要重塑劳动教育观,重拾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摈弃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互不相干的错误思想,树立“大思政”的格局意识,让劳动教育自然融入到思政教育中,让随时随地开展的思政教育包含着劳动教育的元素。

2020年是极为特殊的一年,拿疫情影响之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来讲,就业关系到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稳定,这时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做到位,高校辅导员要学会审时度势,对毕业生就业问题进行正确引导,给他们吃定心丸的同时也要进一步将劳动教育的空白填补起来,帮助学生树立劳动意识和艰苦奋斗的信念,形成正确的择业就业观,积极落实好个人的就业去向。

融入思政教育,直击劳动教育发展的痛点

一是加强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专门设立劳动教育的必修课程。劳动教育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重要且必要的内容,也是最基础且最核心的部分,是实现劳育的基本路径。高校需要立足校本实际,根据年级、专业的特点,构建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要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奉献精神等元素融入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中,有重点有侧重地实施劳动精神教育,开展典型人物、事迹的实地研学观摩,推动劳动育人与实践育人相结合。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专项劳动教育,设置劳动教育的相关模块,比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设置专题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为什么工人和农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等相关问题,让学生在激烈讨论中理解认识劳动人民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突出强调劳动纪律级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强化正面引导,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二是完善劳动教育考核标准。坚决反对将劳动效果标准等同于劳动教育考核标准,劳动教育考核标准是全面综合的、多维立体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考核应当站在教育实际效果的更广的角度上进行考量,建立全面详细的考核指标,合理安排赋分权重,不能简单认定劳动教育考核标准就是劳动教育效果。

三是打造一支更加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劳动教育与思政政治教育的融合不仅仅是在课程融合、过程融合、教育融合上,还要有一支劳动素养和思想政治素养较高的教师团队作为硬件资源保障。高校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加强相关教师的专项培训,不能延续旧思路认为任何一名教师都可以担当劳动教育的实施者,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提升教育者的劳动素养和思想素质,积极推动劳动教育课教师团队建设,构建一支具有较高素养、专兼结合的思想、劳动教师队伍。

拓展实践渠道,搭建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的平台

实践是劳动教育的显著特征,《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将“报效国家、奉献社会”作为劳动育人原则的落脚点,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指明了劳动实践的方向,而实践教学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紧密相连。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定不能缺乏超强的实践能力,高校要充分利用劳动教育和实践育人夯实新时代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断拓展实践渠道,拓宽劳动教育维度,搭建适合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实践教学基地。通过校企合作、政府支持等渠道,逐渐形成校企双向、政校企多向实践教学基地多维平台,利用实习岗位,开展多样化实践教学,在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锻炼劳动技能;在榜样學习中,提升劳动素养,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载体的作用,比如借助巡回宣讲团的力量,通过对大国工匠、时代楷模等先进事迹的宣讲,传递精神力量,增强劳动教育的时代感和感染力;借助校园“文明宿舍”评比活动,将劳动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入到学生生活的中,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都有极为显著的促进作用。紧跟时代步伐,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推动劳动教育横向发展,如借助网络平台,打造劳动教育“金课”,强化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实效。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劳动教育只有真正落实到日常思想教育工作中去,才能够有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丰富校园生活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以后的就业创业,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钰锦.高校劳动教育实践路径探索[J]戏剧之家,2020(18):174-175.

[2]王洋.高校劳动教育现状与推进策略[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4(04):103-108.

[3]王苇,蒋玮荻.劳动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与策略研究[J]智库时代,2020(10):235-236.

[4]李刚,王旭,梁晓崴,郭琼.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育人模式的构建路径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9,6(73):9-10.

[5]邵长威.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提升大学生劳动素养的途径探索[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04):98-100+106.

[6]曲波.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思想意涵与实践要义[N].光明日报,2019-05-06(06).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老年大学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