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模糊现象研究

2020-10-09 11:13王雅倩
时代人物 2020年14期

王雅倩

关键词:模糊性语言的定义;语用模糊;语义模糊

语言模糊性的定义

关于语言模糊性的研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出于不同的原因认识到模糊性语言的价值和用处,不同的语言学领域的学者对此有不同的定义,因此要具体说明语言的模糊性的定义却很困难。

196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札德教授在《信息与控制》杂志上提出了“模糊集(fuzzy set)”理论,之后便确立了“模糊”(fuzzy)作为科学术语的地位。扎德教授指出,在生活中很多东西无法用确切的概念来定义,即无法用一个确切的范围和边缘来定义这个东西。比如,“大约三十”,这个是无法用一个确切的范围来定义这个数字的,甚至不能肯定确切地说“四十”这个词语是不是可以包含在这个范围之内。

美国著名的符号学创始人皮尔斯将语言的模糊性(vagueness)定义为:“当事物出现几种可能的状态时,尽管言语者对这几种状态进行了仔细的思考,但还是不能准确的判断,是将这个状态包含在这个命题中,还是将这个状态从命题中排除,于是我们就可以说这个命题是模糊的,令人难以判断。比如,在我们的日常交流中,我们看到一个长相丑陋的人,我们可能会阴阳怪气地说一声”你可真漂亮啊“,然而在这里,言语者是理解“漂亮”这个词语的含义的,但是出于一些社交原因或者其他的某些原因,言语者却使用了“漂亮”这个词来形容一个长相丑陋的人,这就是使用了“语言的模糊性”,这里的“漂亮”既可以理解为“长相可人”,也可以理解为“长相太过丑陋”,言语者对语言的使用是不确定的。

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分析哲学的创始人罗素将所有的“颜色类”词语定义为模糊性语言,他指出:“有很多类似红色的颜色,我们可以叫它红色,但是它又不能准确地被叫做红色,这些类的词语我们就可以叫做模糊性语言。”罗素认为:“在我们的日常交流中,有很多具有“模糊性”的词语,比如,‘远的‘近的‘高的‘胖的等等。”他认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模糊性词语,除了逻辑数学外,任何领域都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他将“模糊性语言”定义为:模糊性类似于一种系统,不是简单地一对一,而是一对多的关系,也就是一个词语会有多种意思。语言和逻辑是不一样的,逻辑具有准确性和稳定性,而语言确是一直在变化。

尽管学术界对语言的模糊性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但是学者们普遍倾向于将其定义为:“语言模糊性是一种边界情况,即‘将特定表达式应用于特定对象时,不会产生具有确定真值的字符串。比如,很难说,一个高的男孩儿到底多高才算是高,一个胖女孩儿到底多胖才算是胖,言语者很容易说‘一个小狗,但是到底多大尺寸才算是一条小狗,这个却很难定义。由此观之,在自然语言中,有很多表达是具有不确定性的,所以,模糊性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的特征,也就是说,一个表达或许只有一种意思,但是在不同的情景下它可以有多种解释。

语言模糊性和其他语言特征的关系

“模糊性”和“概括”的区别。“概括”这个词在英文中用generality来表示,这个词在《牛津词典》中的释义是,导致普遍性,意味着不具体,它指的是更具体的表达和更广义的表达之间的一种意义关系。一般术语可以用来描述每个对象,只要该对象属于更一般的术语的含义范围。也就是说,更具体的意义是更一般的术语的子集,每个具体的术语并不比其他的术语更模糊,在语言学中也可以用上下义来形容。例如,衣服是一个一般意义的术语,它的下义词语可以包括:衬衫、裤子和短裤等。

与“概括”相比,具有概括性的术语是没有特殊性的,只要具体对象属于概括性的术语的意义范围内,这个概括性的术语就可以用来象征每一个对象。这个概括性的术语本身不具有模糊性的意义,它的下义词就不具有模糊性。模糊性只属于边缘的情况,有些词本身就是具有模糊性的。比如,高和重这种词本身就是模糊词,高就是高,重就是重,没有一个通用的标准。模糊表达的意义通常取决于人们的抽象理解。

然而,模糊性和概括性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有时候,模糊性也是概括性的产物,比如,“一些同志不遵守纪律受到了处分。”这里的“一些同志”就是具有概括性的表达,这些同志可以指小明、李华、还可以指王建,在这里出于某些原因,可能是为了保护这些人的隐私,也可能是为了营造杀一儆百的虚张声势的效果,没有指出这些人的具体的名字,由此产生了模糊性。

“模糊性”和“歧义”“一语多意”“双关”的区别。“歧义”“一语多意”“双关”在英文中用ambiguity来表示,这个词在《牛津词典》中的释义是,一个表达可以有多种意思,或者说一个表达有多种方式来进行解释,而且这些解释在意义层面是不相互重叠的,在语言学领域用‘polysemy来表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随着社会的进步,有很多成语逐渐发展出不同的意思,要对这类成语有深刻理解,必须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比如“暗送秋波”这个词语,旧时比喻美女的眼睛像秋天明净的水波一样,指暗中眉目传情。但是现在也有另一种意思,比喻暗中勾勾搭搭。不同的释义所携带的语言色彩也不一样。针对前者的释义我们可以说“瞧!那个女孩正在向你暗送秋波呢!”而针对后者的释义,我们则可以说“北洋军阀一遍镇压学生爱国运动,一边向帝国主义暗送秋波。”

与“歧义”相比,模糊只适应于边界情况。当且仅当存在不清楚该术语是否适用的情况下,该术语是模糊的。对于模糊性,意义的构成部分是不确定的,各构成部分之间相互兼容。为了确定表达的意义,必须考虑当前环境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能力。比如,这个人很胖。如果一百八十斤左右算胖,而这个人正好一百七十斤,那这个人到底是属于胖,还是不属于胖的范围呢?这种现象就是我们说的语言模糊现象。

语用模糊和语义模糊的区别

奥斯丁指出:“真正意义上的模糊,通常是指词语的使用,而不是词语本身”。语用模糊和語义模糊的区别,与理想语言和日常语言之间的区别有异曲同工之妙。罗素和柏拉图认为所有的语言或多或少都是具有模糊性的,但是奥斯丁主要研究的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希尔认为,一个词语本身具有模糊性,并不是短语或者句子具有模糊性。尽管语用模糊引起了语言学家的广泛关注,但是为了更好的了解语言的模糊性,我们需要对语义模糊和语用模糊作一下区分。

首先,语义模糊是与上下文无关的,语用模糊则是与上下文相关的。语义模糊是一种存在边界情况的词语、短语和表达的语言不确定性。换言之,语义模糊是由一个本来就模糊的术语的存在而产生的。在语义模糊中,语境不是必须的。语用模糊指的是语言在语言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模糊性,它与话语的语境密切相关。

其次,语义模糊是无意的,而语用模糊是有意的。使用模糊性限制语可能产生语用模糊。模糊限制语,使事物更加模糊或者不那么模糊的词语。比如,“这个男孩是友好的”,“友好的”这个词语本身就是具有模糊性的载体,因为对这个词的理解因人而异,说话者无意用了这个词,是因为他不知道这个词包含或者排除了特定的事实。因此,这个句子语义模糊,然而,在句子中,这个男孩或多或少是有好的,出于不想冒犯这个男孩或者其他的原因,这句话中保留了说话者的个人意见。所以这个句子在语用上是模糊的。

总之,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一个重要的特性,存在于人们的日常交流中。模糊语言,作为一种弹性语言,是指外延不确定、内涵无定指的特性语言。与精确语言相比,模糊语言具有更大的概括性和灵活性,而这种概括性与灵活性集中反映在语言外延上。

参考文献

[1]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张乔.模糊语义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4]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