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种药剂对专用品牌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2020-10-12 08:32胡子全卜晓静郭文华王凤娟
生物灾害科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赤霉病悬浮剂专用

胡子全,卜晓静,郭文华,王凤娟,吕 磊

(安徽省界首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安徽 阜阳 236500)

近年来,随着气候条件和耕作制度的调整,小麦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江淮麦区大流行,黄淮南部麦区偏重流行,发生范围有扩大趋势,2020 年形势更为严峻,预防控制面积在 0.1 亿公顷以上[1-5]。小麦赤霉病(Fusarium graminearum)是由禾谷镰孢菌复合菌群(Fusarium graminearumspecies complex)引起的一种流行性、毁灭性较强的病害,属于气候性病害,一般在小麦初花期侵染能力最强,如遇阴雨天,可造成大面积流行[6-8]。禾谷镰孢菌复合菌群产生的赤霉毒素是以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为主,不仅会对小麦大面积减产,还影响到专用品牌粮食小麦的品质,甚至给人畜健康安全带来隐患[9],也给农户种植小麦的积极性造成一定的影响[10],影响到阜阳地区品牌专用粮食面积的推广、社会化服务推进和农民的增产增收。因此,研究各种小麦赤霉病防治药剂防治效果和安全性评价,对加强本地区全面推广专用品牌粮食小麦非常重要,也是确保粮食生产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许多学者在小麦赤霉病防治药剂择优筛选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化学防治是目前防控小麦赤霉病发生和流行较之有效的方法,以甲氧基丙烯酸酯类、菌酯类、唑醇类药剂等单剂或复合配剂为主,多地采用几种药剂交替使用,降低赤霉病的抗性。宋春霖等[11]筛选出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和戊唑醇等唑类杀菌剂可以用于小麦赤霉病防治的有效药剂。张凯等[12]筛选出 48%醚菌酯⋅戊唑醇和 50%戊唑⋅多菌灵交替使用,在小麦赤霉病和白粉病综合防治表现较为突出。高峰等[13]筛选出 48%氰烯⋅戊唑醇悬乳剂和 30%丙硫菌唑分散油悬浮剂复合使用,在小麦赤霉病方面防治效果非常好。研究表明,小麦赤霉病以预防为主,防治较佳阶段为小麦齐穗至刚开始扬花,也就是常说的“见花打药”,同时需要在用药 1 周后再喷施 1 次,以强化防治效果[14]。安徽阜阳地处安徽西北部,黄淮平原腹地,在小麦生产上常年用药,小麦赤霉病对个别农药品种已产生抗性,因此筛选和推广防效好的药剂对阜阳市专用品牌小麦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实验对 6 种常用药剂防治专用品牌小麦赤霉病的防治田间效果进行筛选,调查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以指导本地区小麦赤霉病防治,确保粮食安全。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

小麦赤霉病,专用品牌小麦品种:丰德存 12,赤霉病抗性一般。

1.2 实验环境

试验地安排在阜阳界首市靳寨乡聂马村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田,小麦赤霉病常年发生偏重的田间进行,2019 年 10 月 12 日深耕,10 月 14 日播种,每 667 m2播种量 14 kg,施 50 kg 复合肥(N∶P∶K=25∶10∶10),尿素10 kg,播种时土壤墒情较差,10月 18日微喷1 次,出苗齐、匀,前茬作物玉米,管理水平中等,长势较好。

1.3 实验材料

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15%丙硫唑⋅戊唑醇悬浮剂;40%咪同氟环唑;48%甲硫戊唑醇悬浮剂;50%戊唑百菌清;30%苯甲⋅丙环唑,所用药剂均从市场采购所得。

1.4 实验设计

本试验设7个处理(表1),顺序排列,各处理区面积均为100 m2, 3次重复,各药剂处理区均采用穗部均匀喷雾的方法,在赤霉病暴发初期、小麦扬花阶段施药1次,空白对照区喷雾等量清水,设备使用人工背负式静电喷雾器。试验施药第1次在4月17日(小麦始见花期),第2次施药4月25日(间隔期7d)。

表1 供试药剂使用量和次数

1.5 实验条件

第1次施药当天晴到多云, 气温14~26 ℃, 西南风2~3级; 第2次施药当天多云天气有风, 气温10~21℃,东北风 2~3 级;试验前 10 d,最高气温 21~28 ℃,最低气温 4~14 ℃,降雨日 5 d,降雨量 28.9 mm,施药后 11 d降雨量 65.4 mm,试验田土壤类型为黄潮土,有机质含量 18.7 g/kg,pH 值为 8.1。

1.6 数据调查与分析

防效调查时间为第 1次施药后 1,3,7,27 d,观察药剂对小麦的安全性及叶片保绿情况。第 2 次施药后 1 个月左右对小麦赤霉病病情稳定后进行调查,每1 处理查3 点,每点随机查 200株,分级记载病株数。病穗分级方法:0 级:全 穗无病;1 级:枯 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 1/4 以下;3 级:枯 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 1/4~1/2;5 级:枯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 1/2~3/4;7级:枯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 3/4 以上[15]。

式中 CK:空白对照区病情指数,Pt:药剂处理区病情指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药剂对小麦生产安全性

对小麦第 1 次施药后 1,3,7,27 d连续观察,6 种药剂均未对小麦造成药害,生长正常,叶片平展,叶色浓绿,与清水对照区基本一致,均未见畸形穗及其明显药害症状,表明 6 种药剂在正常剂量下对小麦生长都是安全,其中 30%苯甲丙环唑还兼治小麦纹枯病、锈病、白粉病等。

2.2 不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病穗率防效比较

小麦孕穗至扬花期后期气温忽高忽低,雨水中等,累计降雨量 65.4 mm,田间湿度大,有利于赤霉病菌源侵染。从表 2 可以看出,清水对照区赤霉病的病穗率 9.10%,病穗率明显高于其他药剂,但病穗级别一般, 一级病穗偏多。 处理 2 丙硫唑⋅戊唑醇悬浮剂与其他处理相比较, 表现较为显著, 病穗防效为 89.67%,处理 5 戊唑百菌清表现一般,病穗防效指数为 51.56%。

表2 不同处理对小麦赤霉病的病穗率防效比较

表3 不同处理对小麦赤霉病病情指数防治比较

2.3 不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病情指数防治比较

从表 3 可以看出,空白对照病菌病指数为3.79,明显高于其他药剂处理区,处理2 丙硫戊唑醇悬浮剂在病指防效为 94.26%,表现较为显著,与其他处理有显著差异,处理 3 与处理 1差异不显著,与处理 4、处理 5、处理 6有显著差异,处理5 和处理 6 在病指防效表现一般,病指防效分别为 70.26%和 68.03%。

3 结论及建议

在防治小麦赤霉病过程中,由于常规杀菌药品的长期使用,导致赤霉病抗药性严重上升[16]。为做好阜阳市专用品牌粮食种植面积的推广,通过本次试验发现,在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属 1 级发生时,各种药剂分别在齐穗期和扬花后期进行施药1 次,间隔 7 d,其中 15%丙硫唑⋅戊唑醇和 40%咪铜氟环唑表现较为突出,在试验剂量范围内对小麦生产安全,在病穗防效和病指防效上均高于 80%,有着较高的应用参考价值,可作为本地区小麦赤霉病防治主要药剂推广使用[17]。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小麦品质的要求逐渐提高,这就导致广大种植者在保证产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品质,只有加强赤霉病的防治,才能提高粮食生产[18]。 综上,在小麦赤霉病防治上,建议小麦田间采用 15%丙硫唑⋅戊唑醇悬浮剂 50 mL/667m2和 40%咪铜氟环唑 60 mL/667m2交替使用,可 以降低赤霉病抗性,也可以在小麦赤霉病轻发生或者中等发生时,可在小麦扬花初期适当加大剂量,建议辅助使用植物调节免疫剂和减量增效助剂,加强赤霉病的防治,以更好地控制赤霉病菌源蔓延,减少病害损失,为农民挽回更多的利益。

猜你喜欢
赤霉病悬浮剂专用
小麦赤霉病农药专利资源评析
小麦赤霉病研究进展
芮城县:科学预防小麦赤霉病
体能测试专用鞋
体能测试专用鞋
体能测试专用鞋
20%吡噻菌胺悬浮剂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15%噁唑酰草胺·五氟磺草胺可分散油悬浮剂的配方研究
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杀菌剂应用情况分析
40%丁香·戊唑醇悬浮剂配方的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