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递:自入桃源来,墟落此第一

2020-10-12 02:43小松鼠
决策探索 2020年19期
关键词:西递胡氏文光

小松鼠

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安徽就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加强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谋划“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调研。

“自入桃源来,墟落此第一。”安徽西递村是繁华的尘世中依然保留着古老风韵的小村落。

凡是读过《桃花源记》的人,都为其美丽的风光所陶醉,都想找个可以让自己逍遥世外的桃源。它的原型传说就取材于黟县的西递——一个在现今繁华的尘世中依然保留着古朴风韵的小小村落!

西递位于黟县东南部,是一个以宗族血缘为纽带的胡氏聚居地。据考证,西递胡氏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后裔。始祖胡昌翼是唐朝末代皇帝昭宗之子,因躲避战乱,改姓为胡。因此有“真李假胡”之说。其五世祖胡士良于宋末迁居于此。村因溪水得名,曰“西川”。后因在此设立了驿站,更名“西递”。

西递是坐拥富商巨贾的徽商故里,清代道光年间,江南六大富豪之一的胡贯三便居住在这里。当时有副对联“道落五千言乘牛出幽谷,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就是当时徽商的真实写照。我老早就听过一首民谣:“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其中的辛酸凄凉又是另一番滋味了!

西递以牌坊、民居和对联最有特色。一路走来,如穿行在历史的间隙。白墙黑瓦,雕梁翘斗,时间好像在这里停顿。若不是到处行走着身背相机,着装时尚的游人,真的会让人恍若隔世,不知此生何生了。

古镇门口立着一个斑驳的古牌坊,这样的牌坊西递在“文革”前有12座,可惜的是都毁于那个不幸的年代,而这座胡文光牌坊还是把它当作反面教材才留下的,于是才有了活的历史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一座建筑就是一个故事。牌坊记下来的是西递的荣耀。这是明代万历皇帝御赐给时任胶州刺史、后任荆王府长史的西递人胡文光的牌坊。胡文光能在生前建造牌坊,在当时是一种相当高的礼遇。这个历经风雨400多年的牌坊,通体用黟县青大理石雕刻而就。坊基周围占地100平方米,坊高12.3米,宽9.95米,为四柱三间五楼单体结构,气势恢弘。

一楼刻以浮雕,精美古朴。正中额枋刻有五狮戏绣球,两侧雕有凤凰、麒麟、仙鹤、梅花鹿。正中的小额坊前后分别刻有“登嘉靖乙卯科奉直大夫胡文光”和“登嘉靖乙卯科朝列大夫胡文光”字样,标明乙卯中举和荆州王授予他的头衔。

二楼枋板前后分别刻有“胶州刺史”和“荆藩首相”斗大遒劲的双钩楷书,显耀胡文光由刺史升迁荆王府长史的政历。

三楼中镌有“恩荣”二字,两旁衬以盘龙浮雕,昭示牌坊的建造是皇帝的宠幸与恩惠。牌坊二楼至四楼左右两侧和顶端,均为飞檐翘角,脊头吻兽雕为鳌鱼,寓“独占鳌头”之意。锡制鳌鱼的触须呈波形,可兼作避雷针。檐下斗拱两侧饰有圆形镂空花翅32个,寓意花团锦簇,胡文光后来为官32年,一直平步青云,冥冥之中倒像是“天意”的安排。四根石柱的前后两面,立着“八仙”与四位文臣武士的雕塑。四位凡胎俗子的文臣武士立于八位仙风道骨的神仙之上,传说是胡文光有意安排,启示后人,若不能“出则为将,入则为相”,成就功名,则不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谋求生存。

漫步在西递的小巷,青石路面。随意走进一家,就像走进一个小小的博物馆,家家门头都是寓意富贵、财源广进的砖雕。室内则到处都是精工细琢的木雕,花、鸟、兽、鱼、人,无一处不见匠人的巧手妙思,匠心独具,那些粗笨的木头在他们的手下变得活泼、灵动,在时间的沉淀下又增添了一丝古朴、凝重。

居住在这里的很多人都是做石雕和竹雕的艺人。家里既是可供游人参观的民居,也是商店,边做着手里活计,边招呼游客,兜揽生意。店里琳琅满目地摆满了不知是真是假的古董、字画。这里最负盛名的是西园门侧的砖砌长方形漏窗上的两个大理石石雕。左为松石图,右为竹梅图,寓含“咬定青山不放松,寒梅疏竹共风流”之意,构图典雅,雕工精湛,堪称西递极品,导游指着它不无夸耀地说,当年日本游人曾出10万美金购而不得。

我觉得,在西递你一定要定下心来慢慢地看,千万不能像赶火车那样急匆匆地奔走!因为,最能显示其儒商本色的就是家家厅堂两侧的楹联。像“谈泊明志,清白传家”“德从宽处积,福向俭中来”“守身如执玉,积德胜遗金”“能受苦方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这些理家处世的诫言随处可见,很值得玩味和思考。

而像“有花方酌酒,无月不登楼”“静者心多妙,飘然思不群”“漫言竹露裁唐句,细嚼梅花读汉书”“染指不妨因滌砚,折腰何惜为浇花”這些修身养性的楹联则传达了西递人另一种精神境界。

其中一副皆以“走之旁”部首组成的字结成的对联,更是别有一番意趣:“迎送远近通达道,进退迟速游逍遥。”这副对联体现出徽商当时对人生的体味,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又添了份从容自在。

而刻在瑞玉庭厅堂两侧的楹联:“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乍看之下,并无新意。仔细看下去,才发现“快”字少了一竖,“辛”字多了一横,寓意“多一份辛苦,多一份收获”,快乐来自辛勤的收获。“多”字少了一点,“亏”字又多了一点,寓意“多吃一点小亏,才可赚大便宜”。

这副楹联是一位成功的商人经营与处事哲学的人生积累,商人感受在人生和经营中,多付出一分辛苦,就能多收获一分体现自我价值的快乐,而多吃一些亏,往往便能获得更大的便宜,所以,徽商能称雄明清数百年是有它文化的道理。其辩证的内涵无不让人感到折服。房屋主人的人生哲学,通过这副对联中的错字,表达得淋漓尽致。看到这些对联,才明白为什么人们会说,西递村是古黟县和徽州古文化的缩影。

值得一提的是,来到胡氏宗祠,碰到了一个女管理员,她为我作了详尽的讲解,让我读懂了胡氏宗祠:“宗祠,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家族中人心向背的一个凝结核,是同族子孙寻根问祖的地方。”

听她一开口,就知道这是一个训练有素的讲解员,我定会有不小的收获:“西递的胡氏宗祠在这方面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它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族权思想,淡化了宗法秩序,是一个家族内部教育子孙的训诫地。”

“敬爱堂,原为西递胡氏十四世祖仕亨公住宅,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后毁于战火。清乾隆年间重建时,因胡氏子孙繁衍,渐趋旺盛,遂扩建为宗祠,面积达1800多平方米。溪水绕此堂流过。”现在,敬爱堂已经辟为西递民俗展览馆。

敬爱堂门楼飞檐翘角,气宇轩昂。一进大门,是长方形的天井合院,供采光之用。上庭梁上悬挂彩灯。中门樱花枋上高悬“敬爱堂”楷书匾额,赫然醒目。“敬爱堂”名寓意深远,既启示后人须敬老爱幼,又示意族人要互敬互爱、和睦相处。故作为宗祠,一直是议商族事之室,兼作族人举办婚嫁喜事、教斥不肖子孙的场所。

胡氏宗族除了教育训诫子孙外,最重要当然还是祭祀祖先。这个看来有一定历史知识底蕴的人,谈到当年胡氏宗祠祭祀的场景真是活龙活现、娓娓道来:胡氏宗祠的祭祀活动非常庄严隆重,正月初五,胡氏支丁(包括迁往外地外村的胡氏十六岁男孩)全部集中到“本始堂”,由族长带领祭祖。

正月初五,祭祀义祖胡三(名清)公;正月初七,在“本始堂”祭祀明经胡氏始祖昌翼公;正月初九,祭祀明经胡氏西递壬派始祖士良公;正月十三,明经胡氏各房头选派支丁代表,由房长率领集中“七哲祠”,祭祀宋元时期明经胡氏胡怀谷等七位经学名家。

至于各个房头祖宗的祭祀活动,由各房头另行安排,亦可邀请族长及各房长参加。民俗风情,与世推移。目前,西递的祭祖活动一年三次,即清明节上坟扫墓,农历七月半和腊月二十四“小年”拜祖宗(父母和祖父为祭祀对象,曾祖父以上老祖宗一般不再祭祀)。

如果宗族中有迎神、祭祖等重要大事,各房长都必须率领本房十六足岁支丁集中祠堂议事,并由辈分高、资格老且有文化才能、德高望重的族长主持族会和表态定夺。如有不肖儿孙为非作歹,做了违反族规的坏事,轻者当众批評,责令检查,重者在族中除名,不得姓胡,并当场从享堂里取走其祖父、父亲的神位焚火烧毁,随之,族长当众宣布,今后他家嫁女儿不得在祠堂内上轿,讨媳妇也不准在祠堂里下轿。

在胡氏的族规中要求:胡氏子弟不分贫富都必须读书,如有困难,本房头应在族田收入中予以资助。不论入仕为官还是从商经营,都要把文化列为首位,把“孝悌忠信,礼仪廉耻”作为做人的终生标准。而如今我们这个社会,恰恰缺乏的就是这些古老的遗训!

别了,西递!望着这个极其偏僻的古村落,让我想到的就是,真要感谢它的就是两个字:偏僻!如果不是它的“闭塞”,可能它早就毁于战火。望着深山下的西递,不由想到诗人的描述:“青山云外深,白屋烟中出。双溪左右环,群木高下密。曲径如弯弓,连墙若比栉。自入桃源来,墟落此第一。”这是乾隆朝户部尚书也是歙县人曹文埴描写西递的一首小诗,如今看来,时间虽然过去了二百多年,但今天的西递,却依然还是曹文埴笔下的那个西递,它在灿烂的阳光下静静地默守着自己的那份恬静、缄然。

我忽然想到,我在西递不想走马观花,但还是匆匆地走了一趟,是否理解了它的古老历史的底蕴和历经的现今的沧桑呢?我并不知道。桃花源我没有寻找到,但西递我来过了!这一切,只能留待我以后慢慢地回味!

猜你喜欢
西递胡氏文光
“胡氏三杰”对中国科技教育的贡献
郭文光
郭文光
郭永红运用胡氏按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经验
西递雨中
“胡氏三姐弟”的黑与恶
西递印象
丰收的喜悦
琴书和鸣——记2015吴文光“琴心”系列艺术活动展演
西递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