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空一“线”牵 学教两相宜
——以“压强”教学实践为例

2020-10-13 00:24湖北省竹溪县城关初级中学442300
中小学实验与装备 2020年3期
关键词:木木教学资源微课

湖北省竹溪县城关初级中学(442300) 赵 丽

自从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教师们响应“停课不停学”号召,积极开展在线教育教学活动。由于在线教学,师生生活在虚拟课堂中,时空分离,只能靠一根“网线”相联。在线教学课堂互动性差,对于自律性差的学生,教师无法监管,导致学习效果不佳。有没有好的教学平台,既能满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呢?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以人民教育出版社8年级《物理》下册第9章第1节“压强”教学为例,运用木木教学和雨课堂教学平台的优势来进行线上直播教学,不仅很好地解决了课堂教学双边互动性差的问题,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学习效果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1 利用优质资源,提高自学能力

优质的教学资源是线上教学质量的保障,能显著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疫情期间,互联网上推出的教学资源五花八门,我们要利用教研组集体备课的智慧,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将电子教材、网络微课或自制微课资源、PPT课件、教学设计和习题等加工整合成自己的教学资源,这样的教学资源无疑是最受师生欢迎的资源,也是我们迫切需要的优质教学资源。此外,我们还需要利用布置学习任务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将部分资源通过木木教学平台提前推送给学生,利用任务驱动方式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与此同时,教师通过木木平台查看学生自主作业系统数据分析,分析学生对各个知识点掌握情况,准确把握学生学情,以便在直播课堂时以“学”定“教”。

例如,《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压强”这一章节的要求是:通过实验,理解压强;知道日常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教材内容由“压强”和“怎样减小和增大压强”两部分内容组成,两部分内容彼此相关,只要学生对压强的概念理解到位,就能顺利解决怎样减小和增大压强的问题。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物理教研组在集体备课时,明确了压强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即教学重点是压强概念的形成和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教学的难点是压力和重力的区别。根据历年来本校学生实际情况,教学的难点还有受力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换算。教研组确定1名教师进行初次备课,收集的教学资源主要有:电子教材、4个微课课件(授课内容分别是压力概念、探究压力作用效果、压强、减小和增大压强)、学习任务单、学习进阶练习题(每个微课后附有2~4道练习题)、教学设计和PPT课件。课前,教师将电子教材和微课课件上传到木木教学平台个人备课“压强”课题中,利用木木教学平台中“学习任务”-“自主学习”功能,完成自主学习任务推送。可以在“自主学习任务单”填写学习任务单,指导学生每看完1个微课后,完成对应的微课进阶练习题,借以检查微课学习效果。在“学习资源”中上传电子教材和微课课件;在“练习题目”中上传自学习题,点击“确定并发送”,至此完成了发布自主学习资源的任务。当学生完成自学任务,提交作业后,教师要及时在线批阅作业,查看系统数据分析。教师通过木木教学平台了解学生对各个知识点掌握情况,也就准确把握了学生学情,以“学”定“教”,个人进行二次备课,设计出适合直播课堂教学内容。

2 通过学情诊断,增强课堂互动

课前,利用木木教学平台收集的学生数据分析,先解决学生自学的个性疑难问题。由于小组长在班级微信中建有自己的小组微信群,教师根据课前掌握的学生自学情况,将学生错误的习题分发到各小组,学生可在小组微信群进行讨论、视频讲解。通过在线兵教兵方式,解决个别学生的疑难问题。然后收集各小组线上反馈的学习中带有共性且有难度的问题,通过雨课堂直播课堂教学互动予以解决。

课中,通过二次备课,教师根据反馈设置问题支架,通过多元互动,提高学生参与率,保证了线上教学质量。为了让所有学生在课堂中动口、动手和动脑,教师可针对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和易错点,将课前设置的共性的问题以“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主观题”形式运用雨课堂的功能录入PPT中,其中的“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需要设置答案,学生提交答案后,系统自动显示参考答案,这样方便教师在课堂上集中解答。解答疑难后,教师开启“弹幕”功能,学生发贴,反馈不清楚的问题,其他学生可以回贴,从而使所学知识得以内化。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可用“随机点名”方式让学生单个答题,事后分发红包给答题又快又好的学生,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对于设计实验探究方案、实验数据收集、实验数据分析与认证这类需要小组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务,教师以主观题形式分发给随机编排的小组,学生以“投稿”方式提交答案后,教师可将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以质疑、答疑、补充和完善的方式来解答。通过雨课堂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多元互动,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又能提高学生参与率,还能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例如,在教授“压强”时,课前,学生通过微课,已经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来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也能总结出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受力面积之间的关系。然而学生在画压力示意图时,正确率只有40%,究其原因是没有理解压力与重力的区别,没明白压力的三要素;利用压强公式计算固体的压强时,正确率只能达到60%,出现错误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压力大小出错、乱用受力面积和面积单位换算错误。于是,教师组织小组长在小组群内让学生进行讲解,先解决部分学生的困惑,小组再提出共性的有难度的问题,并提交给教师。然后,教师进行二次备课,录入选择题(见图1)、填空题(见图2)、计算题(见图3),设置好问题支架,方便课堂上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进行教学互动。

课中,教师在进行雨课堂直播教学时,再次讲解压力的大小、作用点和方向,将压力三要素与重力三要素进行对比,区别压力和重力是不同形式的力。然后将3道压力作图题发送至全班,限制在5 min内提交答案,并对做得又快又好的学生用红包进行奖励,以提高学生答题积极性。对于未能按时提交答案的学生,教师“随机点名”让学生现场答题,这样就面向全体学生。还可利用“随机点名”让学生进行线上讲解,将课堂话语权交给学生,效果比教师一言堂要好的多。对于面积单位换算困难,教师先讲解相邻面积单位换算进率是100的原因,在cm2换算成m2时,先将cm2换算成相邻单位dm2,再将dm2换算成m2,借以减小单位换算的难度。然后, 将“填空题”“发送题目”至全班,学生完成任务后提交答案,系统自动显示参考答案,方便学生自动纠错。最后,教师讲解用二力平衡条件寻找压力,受力面积就是相互接触的2个物体的共用面积,在PPT中利用“主观题”录入1道有压力、重力,面积单位为cm2的计算题,将习题“发送题目”至全班,学生在纸上写好答案后,上传图片,教师将学生图片投屏,点名让学生讲解。学生讲解完成后,教师开启“弹幕”,其他学生可“回贴”进行质疑和释疑,也可以进行点评。这样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当学生所有疑难问题都解决后,教师在PPT中录入8道左右客观题作为课堂巩固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现场提交,系统自动显示正确率,检验学生对各知识点掌握情况,以便在线兵教兵,查漏补缺,完善知识体系。

3 开展多元评价,激发学习潜能

课后,发挥多元评价功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潜能。当雨课堂结束授课后,登录雨课堂网页版,点击课程,下载授课时数据,数据保存到Excel电子表格中,电子表格显示了学生的签到方式、签到时间、投稿次数、弹幕次数、课程表现力和总分等(见图4)。教师可将电子表格数据发给小组长和课代表,小组长结合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电子表格数据给小组成员量化评分,评出优秀学习个人名单。小组长将小组评价发给课代表,课代表评出优秀学习小组。教师在线为优秀个人和优秀小组制作电子奖状,将电子奖状发到班级微信群内,以表彰先进、激励后进,促使全班学生在下节课学习时,更加积极向上,为小组争光。

4 结语

线上教学是在虚拟世界开展的教学活动,许多新颖有趣的物理实验无法开展,加上许多教学平台互动性差,教师线上教学一言堂,剥夺了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课堂显得枯燥乏味,这是学生课堂参与率低的主要原因。教师想要扭转这种局面,就要充分发挥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平台的优势。课前,利用教学平台推送教学资源,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掌握学情;课中,以学定教,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加强师生和生生互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参与率,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课后,发挥多元评价功能,加大课堂评价力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文的教学实践证明了雨课堂和木木教学平台的组合运用,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得益彰,是解决直播课堂枯燥、学习效果差的好办法。

猜你喜欢
木木教学资源微课
壮壮的画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小狐狸过周末
小青虫
木木相册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
土木工程科研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