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对话”

2020-10-14 07:47邓德珍
青年生活 2020年31期
关键词:有效对话对话语文课堂

邓德珍

摘要: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也成为了一个热门讨论的话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已经不再是让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让教师引导学生逐渐地自主去阅读课文,进行思考,并且慢慢地加深对课文知识的记忆,从而将学生为主体的地位突出,形成一种学生自主阅读的新方式。对话是阅读教学中一种新型的互动交流教学模式,让学生可以通过对话的加入,提升阅读的兴趣和阅读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关键词:语文课堂;对话;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当下,对话已成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能力还不很强,需要教师在对话教学中告知学生对话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对话可促进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互动,以学生为主体,让独自阅读课文变为对话,不止可将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愉悦,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感情也会随之增加,这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厘清:对话策略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价值

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大部分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述课本知识,让学生被动接受。这就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漠视了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导致对文本的忽略。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师会不断讲解知识,不断提出问题,让学生接受和回答,这会阻碍学生和文本间的沟通。也有教师为符合新课标要求,置学生于主体地位,减少语文阅读知识讲授,也不进行分析,放手学生小组讨论。这种确实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缺乏指导的讨论课堂会阻碍效果提升。只有加入了对话,加入学生与文本间的交流,才能提升阅读兴趣,将课堂改变为以问题为中心,从而有效性提升语文阅读教学,促进学生发展。

梳理:小学语文阅读中的有效对话教学策略

阅读教学中的教师与文本对话策略。在对话教学前,教师应先与文本对话。文化的博大精深,使文字具有丰富的多义性,同样的文章,每个读者都会有一番不同的解读。新课标要求教师与文本对话,就是要求教师对文本有自己的看法和体验,有多元化的思考。上课前,教师作为学生阅读的领导者,应先和文本进行对话,尽可能的将文章中表达的意思全面理解,把握文本深层含义。如《去年的树》一文,就有丰澹含义。在阅读时,一般教师都会想到两点:保护环境、小鸟和大树间的友谊。教师如能和文本进行真正的对话,感受其丰富内涵,还可发现文章的深层含义:一是“亲情的表达”,大树是自己的父母,小鸟就是自己。孩子长大总要离开,等到归来时,发现父母已经老去;二是“执着的传达”,小鸟一直坚守诺言,不畏艰难险阻,跨过层层障碍寻找大树朋友……这些内涵,需要教师和文本深层对话,将自己视作大树或小鸟,感受着他们的感受,从而达成情感共鸣点。就像是大树是自己的父母,在小鸟离开时,教师可和大树表达——“看着自己的孩子离开有很多不舍吧?”大树回答“哪怕有不舍,总有一天孩子会离开,我也会离开!”简单的对话,道出父母的内心。如果教师将这种对话形成习惯,就一定会有效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

阅读教学中的学生与文本对话策略。在教师与文本对话基础上,可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领会文本的内涵。为提升阅读教学效率,教师可将文中有价值的话题找出来,引导学生和文本进行有效的对话。如教学《一块奶酪》时,教师可让学生先阅读,再提出“为什么蚂蚁队长受到大家的爱戴?”问题,学生会做出“因为作风优良,没有给自己留奶酪炸,全分给小蚂蚁了”的回答;教师可追问:“那么蚂蚁队长一开始就是这样想吗?”学生会产生疑惑:是还是不是呢?问题看似简单,回答起来却不易。这时,教师可趁势引导学生对话文本,去探究蚂蚁队长的内心,发现蚂蚁队长一开始非常纠结;于是,“为什么纠结?”之问自然产生,学生可充分想象,“我是队长,有带头作用,不能这样做”的对话,学生心灵的成长是难以言说的成长。

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对话策略。当下,课堂主体应是学生,教师不应再使用传统教法帮助学生提升阅读兴趣和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的对话是一种平等的交流,可促进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是学生阅读的引导人,师生间的对话可让学生更加了解文本表达的内容,更加深入的理解文章内涵。如《赵州桥》的教学,教师可与学生进行对话。教师问:“哇,这是举世闻名的赵州桥吗?”学生答:“对啊,我就是,我是世界文明的石拱桥!”教师问:“为什么你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呢?”学生答:“因为我在隋朝就被李春建造出来了,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教师问:“那你为什么这样设计呢?为什么四个小桥洞连在一起?”学生答:“这是对称美,又坚固又美观,和蝴蝶的翅膀(天秤)一样!”教师回应:“了不起!不愧是世界文明的赵州桥!”。在这样的问答对话中,学生可与教师更加友好互动,并且能够更深理解文章,了解赵州桥的历史,提升对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阅读教学中学生生对话策略。阅读中,每一位学生的感受都有不同,教师可为学生之间创造讨论空间,让学生之间对话,张扬他们的想象,表达他们的见解,从而提高阅读兴趣。如教学《少年闰土》时,教师可让学生间展开讨论——闰土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西瓜在经历危险时在想什么?五颜六色的贝壳在海边孤单吗?这些问题都可让学生间进行对话。有学生可能会说:“我是西瓜,从来没经历这样的事。”另一个学生可追问:“你到底经历了什么恐怖的事情啊?”学生答:“我会被獾猪、刺猬和猹啃咬,如果美有闰土,我可就惨了!”于其间,学生可以明白:闰土在保护西瓜……在这样的生生对话中,学生可進入课文情景,表达内心出来,更加深刻理解课文。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教学,是一种新理念的教法。教师唯有放下姿态,全心走进文本,走进学生心灵,才能真诚运用于驾驭,才能在真正帮助学生提升阅读兴趣和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平等对话”的实践和思考[J].中华少年, 2018(16).

[2]徐玲娇.浅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J]. 课外语文, 2019(01).

猜你喜欢
有效对话对话语文课堂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有效对话——让儿童的灵性在课堂上飞扬
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
有效对话,构建灵动的品德与社会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