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绛年谱

2020-10-14 09:10邱文捷
青年生活 2020年31期
关键词:年谱生平

邱文捷

摘要:元绛作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兼政治家,工于文辞,于当时文坛名声甚著。但在主流文学的视阈下,元绛反倒湮没无闻,受到的关注远不及宋代其他名家。现有的研究也多集中在其断案如神的政治才能上,对其文学成就却关注较少,也没有系统研究考证元绛生平的著作。本年谱参考《续资治通鉴长编》、《东都事略》、《宋史》、《章简元公墓志铭》中有关元绛的记载,结合宋人文集、地方志等资料,对元绛的生平进行了梳理。

关键词:元绛;生平;年谱

元绛是北宋的一代名臣,他不仅有着为人称道的断案能力,而且学识渊博,着有《玉堂集》二十卷,《谳狱集》十三卷。他工于诗文,其流传后世的作品也以诗作居多。相较于同时代的其他诗人,元绛并不算是一位高产的诗人,受到学界的关注也较少。但他却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据说其五岁便能作诗,九岁便被太守将其文章呈进于朝,曾在一夜之间完成为“景灵宫”神御十一殿所作的《上梁文》,当时朝廷颁给少数民族首领及外国的诏书亦多出自其手,可见元绛的才华极高,对于研究北宋的文学及政治生态有重要价值。

目前学界对元绛的研究较少,《中国历代年谱总录》《中国年谱辞典》《宋人年谱丛刊》等均未发现元绛的年谱,也未有学术论文对其生平进行系统的考证。目前可供参考的学术论文仅有两篇,朱仰东先生的《元绛族别考辩》一文对元绛的族别进行了考证,刘晓生先生的《德庆三洲岩新发现北宋元绛<闵忠诗>崖刻初考》对于德庆三洲岩新发现的元绛的诗歌进行了考证,这两篇文章都是近两年发表的。可见,元绛受到学界的关注度也在上升。因此,对于元绛的生平梳理和考证显得尤为重要。

元绛,字厚之。

厚之之字,见于王称《东都事略》卷八十一列传六十四:“元绛,字厚之。”[1]龚明之《中吴纪闻》卷四、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七、邵经邦《弘简录》卷一百三十二与《宋史》卷三百四十三列传第一百二等所载同。

元绛籍贯,王称《东都事略》云“杭州钱塘人也”[1],《宋史》卷三百四十三列传第一百二及彭大翼《山堂肆考》卷一百十五亦同。龚明之《中吴纪闻》卷四亦载“居第带城桥”[2],《(绍定)吴郡志》卷第二十五所载同。

元绛先祖本姓危,据马端临所著《文献通考》卷二百三十六经籍考六十三载:“绛之祖德昭相吴越,本姓危氏。唐末,危全讽,其伯父也父曰仔倡,聚众保乡里,兵败,自临川奔杭州易姓元”[3]《宋史》卷三百四十三列传第一百二亦载:“其先临川危氏。唐末,曾祖仔倡聚众保乡里,进据信州,为杨氏所败,奔杭州,易姓曰元。祖德昭,仕吴越至丞相,遂为钱塘人。”[4]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一岁

是年,元绛生于杭州钱塘。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四十六载“元丰七年六月巳卯,资政殿学士太子少保致仕元绛卒,绛工于文辞,为流辈所推许,上以此厚遇之。”[5]可知,元绛卒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又王称《东都事略》云元绛“……以太子少保致仕卒,年七十六”[1],可推算出元绛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

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五岁

是年,元绛五岁,能作诗。

《宋史》卷三百四十三列传第一百二载“(元绛)生而敏悟,五岁能作诗”[4]。邵经邦《弘简录》、浦铣辑《历代赋话》与《(道光)广东通志》所载同。

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九岁

九岁时绛拜谒荆南太守,太守出了三道题考他,便把他推荐给朝廷,但因为贫穷未成。

《宋史》卷三百四十三列传第一百二载“(元绛)九岁谒荆南太守,试以三题,上诸朝,贫不能行。”[4] 浦铣辑《历代赋话》与《(道光)广东通志》所载同。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十九岁

是年,绛登进士。任金陵幕官。

《(同治)苏州府志》卷一百四十五载:“(元绛)登天圣五年进士甲科,初任金陵幕官,寻即进用,屡为藩郡帅。”[6]《吴郡志》卷第二十五、《中吴纪闻》卷四亦载绛登天圣五年进士,然《王魏公集》卷七中《资政殿学士太子少保致仕赠太子少师谥章简元公墓志铭》云绛“举天圣二年进士”[7],有待考证。

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二十二岁

是年,绛又登进士。

《(绍定)吴郡志》卷第二十八“进士题名”载曰:“天圣八年王拱辰榜:元绛(参知政事)”[8]。《舆地纪胜》亦载。

宋仁宗天圣十年(1032),二十四岁

是年,元绛迁右谏议大夫。

《王魏公集》卷七《资政殿学士太子少保致仕赠太子少师谥章简元公墓志铭》载:“英宗即位,(绛)迁右谏议大夫。”[7]

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四十四岁

绛与魏瓘守御广州子城。

《宋会要辑稿》方域九载:“……师尝知广州,以州独有子城,而废久不修,恐缓急有道,不足以御守也。皇祐四年十月二十九日,诏知广州魏瓘、广东转运使元绛凡守御之。”[9]

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四十五岁

以邕州平,绛得以迁官。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七十四云:“皇祐五年……夏四月甲戌……广南东路转运使元绛,提鲇刑狱鲍轲……以邕州平,并迁官。”[5]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六十岁

是年八月,絳以龙图阁直学士工部侍郎知会稽太守,二年正月移荆南府。

《(嘉泰)会稽志》卷二载:“元绛,熙宁元年八月以龙图阁直学士工部侍郎知(会稽太守),二年正月移荆南府。”[10]

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六十二岁

是年十二月,绛权三司,使李肃之权,发遣盐铁。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十八载:“熙宁三年十二月……庚辰,命王安石提举编修三司,令式并新及诸司库务岁计条例。翰林学士元绛权三司,使李肃之权,发遣盐铁。”[5]《玉海》卷第六十六亦载此事。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六十三岁

是年七月,绛权知开封府天章阁侍制。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二十五载:“熙宁四年七月八日(可考)……元绛权知开封府天章阁待制。”[5]2760

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六十五岁

三月,绛兼侍读学士,提举在京,后遭反对,知瀛洲。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四十三云:“丁未,权知开封府翰林学士兼侍读元绛兼侍读学士,提举在京。诸司库务御史刘孝孙言,绛决狱多徇私情,乞改除散局。而绛亦恳求,罢府事故也,知瀛州。”[5]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六十六岁

是年七月,绛为礼仪使。八月,绛乞免三司使。九月,绛落侍读学士。十一月,绛权御史中丞。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五十四载:“熙宁七年七月壬寅,命宰臣韩绛为南郊大礼使,翰林学士元绛为礼仪使。”卷二百五十五载:“八月壬午,命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元绛权三司使,绛乞免,赴讲筵,从之。”卷二百五十六载:“……使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元绛落侍读学士”卷二百五十八载:“熙宁七年十一月丙戌,命翰林学士元绛,权御史中丞。”[5]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六十七岁

八月,绛复权三司。十二月,以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判太常寺兼群牧使工部侍郎元绛参知政事龙图阁直学士起居舍人兼枢密都承旨同群牧使。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六十七载:“熙宁八年八月丁酉,翰林学士工部侍郎元绛复无侍读学士,绛坐三司火夺职,至是复之。”卷二百七十一载:“熙宁八年十二月壬寅,以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判太常寺兼群牧使工部侍郎元绛参知政事龙图阁直学士起居舍人兼枢密都承旨同群牧使。”[5]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六十九岁

元绛目睹神宗祈雨之事,作《喜雨诗》。

张邦基《墨庄漫录》卷第九载:“熙宁十年,京师春旱,上心焦劳,于后苑瑶津亭建道场祈祷,上精诚甚切。一夕,梦一僧形容甚异,于空中吐云雾以兴雨。及觉,雨遂大注,上大悦,求其像于佛阁下,乃罗汉中第十尊者也。元绛,厚之,时为参政,作《喜雨诗》,王禹玉和其韵。”[11]

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七十岁

十月,绛参定传法院新编法宝录。

《宋会要辑稿》职官二五载:“元丰元年十月三日,参知政事元绛参定传法院新编法宝录。” [12]《玉海》卷第三十四亦载此事。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七十一岁

五月,绛罢参知政事,以工部侍郎本官知亳州。

《宋宰辅编年录》卷八载:“元丰二年五月甲申,元绛罢参知政事,以工部侍郎本官知亳州。”[13]《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九十八载:“元丰二年五月甲申,工部侍郎参知政事元绛知亳州。”[5]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七十二岁

是年六月,绛任资政殿学士,知青州。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五载:“元丰三年六月癸巳,工部侍郎元绛为资政殿学士知青州,绛乞入观,许之,因留提举中太一宫。初欲令兼侍读,巳而寝之。”[5]

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七十三岁

五月,绛兼侍读。多次乞归,是年六月致仕,封太子少保。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十一载:“元丰四年五月庚午,资政殿学士提举中太乙宫元绛兼侍读,绛以知青州过阙,留提举中太乙宫,累乞归老,力疾造朝曰:‘臣疾惫,子贏诚恐一旦先朝露则遗骸不得近先臣邱墓。上曰:‘朕属卿办治,虽百子何以加?於是令绛赴经筵,诏审官东院所请,重详定令敕並归官制所。”[5]

卷三百十三:“六月辛巳,提举中太一宫元绛为太子少保,资殿学士致仕。”[5]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七十六岁

是年六月,绛卒,谥号简章。苏辙为其作挽词,王安礼为其作墓志铭。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四十六:“元丰七年六月巳卯,资政殿学士太子少保致仕,元绛卒,绛工于文辞,为流辈所推许,上以此厚遇之。在中书,蕃夷书诏多出其手,景灵宫作神御十一殿,夜传与草《上梁文》,迟明以进,既得,谢上谓曰:卿可盈居京师,朕资卿金币且便耆宁仕进。绛惶恐,谢曰:‘臣有田庐在吴,归可售,筑室都城,得望属车之尘,幸矣,何敢冀赐邪?行次近郊,上遣近使赐白金千两,及卒辍视朝,赠太子少师,谥章简。上得其遗奏,悯惜之,出示执政曰:‘此必绛之文也,诏其家集平生文章上之。”[5]

苏辙作《元绛参政挽词》:“吴越朝天功在民,当年卿相亦仁人。曾孙终与元丰政,故老犹知异代因。吏治清明开白日,文词俊发吐青春。邺都从事堂中客,涕洒高原柏子新。”[14]

《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元祐五年(1090)五月丙戌,诏赠太子太师元绛神道碑,以懿文为额,从其子耆宁请也。”[5]

参考文献:

[1] 王称《东都事略》,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龚明之《中吴纪闻》,清知不足斋丛书本,卷四,第32页.

[3]马端临《文献通考》,清浙江书局本,卷二百三十六经籍考六十三,第3744页.

[4]《宋史》,清乾隆武英殿刻本,卷三百四十三列传第一百二.

[5]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 李铭皖、冯桂芬《(同治)苏州府志》,清光绪九年刊本,卷一百四十五第5029页.

[7] 王安礼《王魏公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七志铭行状祭文.

[8] 范成大《(绍定)吴郡志》,择是居丛书景宋刻本,卷第二十八,第204頁.

[9] 徐松《宋会要辑稿》,方域九,稿本,第9595页.

[10] 沈作宾、施宿等《(嘉泰)会稽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二,第45页.

[11] 张邦基《墨庄漫录》,四部丛刊三编景明钞本,卷第九,第69页.

[12] 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二五,稿本,第3806页.

[13] 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民国敬乡楼丛书本,卷八,第222页.

[14] 苏辙《乐城集》,四部丛刊景明嘉靖蜀藩活字本,卷第十四,第137页.

猜你喜欢
年谱生平
当代作家年谱编纂刍议
成果,成长
赠方瑶
曾巩生平
傅若金年谱
评《樊增祥年谱》
雪浪洪恩生平考略
近三十年秋瑾研究述评
年谱编撰、史料拓展与新文学研究的新视野
怒放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