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在慈善组织中的应用

2020-10-14 09:07徐鑫宇
青年生活 2020年31期
关键词:慈善组织智能合约去中心化

徐鑫宇

摘要:慈善组织是我国第三部门重要的组成部分,肩负着十分重要的的社会责任,然而在运行当中总是存在着信息披露不足、资金流向不明和管理能力不强等问题,进而导致信任危机。区块链技术作为新生力量正在蓬勃发展,因其特性而建构的互联网信任机制对于解决慈善组织存在的问题有着天然的优势。

关键词:区块链技术;慈善组织;去中心化;智能合约

一、相关概念

(一)区块链技术

1.区块链的定义

“区块链”是一种由多方共同维护,使用密码学保证传输和访问安全,能够实现数据一致存储、难以篡改、防止抵赖的记账技术,也称为分布式账本技术①。从本质上来讲,区块链利用分布式技术和共识算法,是一种信任机制,目的在于用共信力增进公信力。

2.区块链的运行机制

当网络中的任意两点进行数据交换时,该数据都会对应一个发送者和接收者,而当一个节点的数据交换积累到一定大小或条目的数量之后,区块链就会自动将其打包,形成一个“块”,并附上一串具有“时间戳”作用的计算机密码。加上每个区块的“时间戳”包含紧邻上一个区块的信息,因此整个网络中的块将按照顺序自动排列,形成最长的唯一链条,称为“链”。网络中所有节点都会寻找最长的链并与之同步,在这一过程中,网络中的所有节点都会同步到该链,也就是说网络中所有的节点具有平等的权限,整个过程不需要任何中央节点或中心数据库的运算处理。

(二)慈善组织

1.慈善组织的定义

慈善组织是指以慈善为目的,通过利用社会各界提供的捐赠资源,向特定人群无偿提供服务的一种非营利组织②。它的主要类型有基金会、社会团体和社会服务机构,这其中符合慈善组织条件的,均可以依据法定条件和程序向民政部门申请认定或登记为慈善组织。

2.慈善组织的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慈善组织发展迅速,根据2019年发布的慈善蓝皮书中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社会组织总数量为81.6万个,其中,基金会7027个,社会团体36.6万个,社会服务机构44.3万个,社会公益总价值达3265.2亿元③。

二、区块链技术应用到慈善组织的可行性分析

(一)我国慈善组织存在的问题

1.公信力不高

慈善事业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公众信任。2011年“郭美美红十字会事件”、“天价餐费”、中华慈善总会“尚德门”事件和“宋基会事件”等集中爆发,涉及众多公益慈善组织,产生巨大恶劣影响。导致2011年整年的社会捐赠总额较上一年下降了18.1%,涉事的中国红十字会的捐赠收入直接从30.12亿元缩水到5.58亿元。之后,从2011年到2014年,个人捐款总额下降了60%。

从数据就能感知,由于这些慈善组织曝光出来的问题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更危险的是,信任危机不仅会对慈善组织造成影响,还会在社会公益領域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陷入“不信任→更不信任”的恶性循环,慈善组织当务之急是要重获公众信任。

2.透明度不够

“互联网+公益”的公益慈善模式逐步走进大众视野,互联网公开、透明、快速传播的特点也对公益慈善事业提出了更高的透明度要求。近年来,我国慈善组织的透明指数虽然逐年有所提高,但在一些重点且敏感信息方面,如救助对象是否是最需要救助的的对象,救助对象是否真实;善款是否最大比例真实用到或给到给受助人;慈善机构的运营成本(工资及行政费用)有多少比例出自善款;慈善项目本身是否有效合法,流程是否透明可监管等,绝大部分慈善组织仍未能提供。

3.统筹管理能力不足

年初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武汉爆发,疫情抗击战开始后,社会各单位、机构,以及成千上万的网友正源源不断往武汉捐赠物资,而据多家媒体曝光,这些救援物资很多都堆积在武汉红十字会仓库,没有及时有效送往各个医院。这次事件中,暴露出慈善组织物资分配不符合实际需求、分发派送效率低下的问题。除却一些主观人为因素,数字化程度较低也加重了问题的严重性。其次,物资的派发、与医院资源的稀缺也没有有效对接,更缺乏公众监管,公众捐赠出的物资无法准确送达医院。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在此次疫情中做了大量工作,得到了公众的广泛认可,但也由于捐赠数额过大、执行能力有限,暂停接受善款。从以上案例中可以得出:在组织运营方面,慈善公益事业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处理效率低。

(二)区块链技术对公益慈善的赋能点

习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区块链技术的集成应用在新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中起着重要作用。“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重要突破口”这个重要论断,为我国推进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区块链技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提升社会公信力

第一,区块链能够确保数据不可篡改、全程可追溯。在资金捐赠方面,捐赠资金属于一种金融活动,这就满足了区块链价值数据化的要求,所以区块链不可篡改的时间戳可以有效地追溯捐赠款项的去向,可以确保捐款人对自己资金的流向清楚明白并且可查询,从而确保资金使用安全可控、专款专用。在物资捐赠方面,上链的物品也是“透明”可信任的,物品层面信任成本可快速降低。

第二,区块链能够实现信息共享。公益流程中的相关信息,如捐赠项目、募集明细、资金流向和受助人反馈等,均可以存放于区块链上,在满足项目参与者隐私保护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前提下,有条件地进行公开公示。区块链技术具有分布式特点,每个节点都保存有链上完整的信息,它可以保证在信息安全透明的同时,更快的进行实时数据共享,降低信息共享的成本和负担。

2.提升执行效率

在区块链上运行的程序,通常称为智能合约(Smart Contract),它是一种旨在以信息化方式传播、验证或执行合同的计算机协议④。基于这些可信的、不可篡改的数据,能够采用完全自动化的流程,不需要任何人为参与,只要满足智能合约代码所列出的要求即可自动化的执行一些预先定义好的规则和条款,这些交易可追踪且不可逆转。智能合约优势是更高效率、降低成本、交易更准确,且无法更改,此外,智能合约去除任何第三方干扰,进一步增强了网络的去中心化。对于定向捐赠、分批捐赠、有条件捐赠等由智能合约自动执行,使得资金和物资实现自动划拨,不再需要慈善平台的人为干预,但是各方仍可以随时监督和验证定向捐赠的执行情况。智能合约的使用,可以解决传统慈善公益项目中监管困难和暗箱操作等问题,杜绝过程中的猫腻行为。

3.提升信息安全性

时下,如何在保证慈善组织的资金信息在公开透明的前提下,确保部分捐赠者以及受助者的个人隐私不被泄露是社会公益难以解决的问题。区块链技术可以很好的解决匿名保护和信息安全这两个问题。一方面,由于区块链节点之间进行数据交换无需互相信任,因此交易双方之间不需要公开身份,在系统中的每个参与节点都保持匿名。另一方面,区块链技术采用非对称秘钥加密技术对交易信息进行加密处理,同时借助工作量证明机制保证数据理论上难以篡改,从而保证链上所记录的数据都是安全可靠的⑤。尽管区块链系统上各节点拥有所有的数据信息,但其也只能访问自身权限内的数据,而无法访问被保密的那部分数据,区块链技术保障了信息安全,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社会公益参与人员的隐私。

三、区块链技术应用面对的挑战及对策

(一)区块链应用存在的问题

1.技术方面的障碍

基于社会公益领域所要求的信息公开透明、可追溯等特点,使得应用于公益事业平台的区块链只能建立公有链或是联盟链,但是这两种区块链在技术实现上都面临较大挑战。

第一,在性能方面,区块链的性能和可扩展性尚有限。在生产环境中,区块链系统每秒可处理逾千笔交易;实验室理想环境中,每秒交易量可能过万笔,随着参与节点数量的增加,数据同步、验证的开销增多,系统的性能会进一步降低,从而影响区块链的可扩展性。

第二,在安全方面,区块链仍处于早期阶段,在安全方面可能存在未知漏洞。传统系统出现安全问题时,可采用取消、撤回、紧急干预甚至停止服务等手段。但区块链并不支持取消、撤回等相关操作。

2.缺乏行业标准和法律保障

目前,“区块链+慈善”业务探索不够深入、各个场景未形成统一标准和应用模式,整个生态未形成,多方集体维护的区块链系统也会带来巨大挑战。例如,成员加入/退出、系统升级、业务规则更新等,目前尚缺乏成熟的标准、制度和操作规范。针对区块链公益中很重要的一块内容——智能合約,依然缺乏法律制约。智能合约的自动执行性保证了合同履行的自治性,避免了法院、仲裁机构等第三方的监督。因此,现行《合同法》中对合同履行的要求与智能合约的特征相抵触,无法依据国家法律对智能合约进行追索,也无法保障合同双方的利益。

3.相关主体改革自驱力弱

第一,慈善组织方面,存在个别所谓的“慈善组织”,其本质并非想“行善积德”,而是帮助关系企业、会员将营业或个人所得以“善款”的名义避税,再想方设法将“善款”转入自己的口袋。区块链慈善触动了个别既得利益者的奶酪,所以一些平台的管理人员主观意识上并不想让区块链技术应用到平台当中。

第二,政府方面,目前大多数政府部门并不愿意参与到公益平台的运营当中,公共政策参与的力度也不够,区块链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

第三,平台用户方面,区块链属于新兴技术,并且目前多用于金融领域,所以普通民众并不是很了解区块链技术。所以即使一些慈善组织引入区块链,投入精力开发应用此项技术,对用户的影响也比较弱,短时间内,对慈善组织的业务也没有太多帮助。

(二)应对措施建议

1.突破核心技术

在技术研究上,应争取区块链技术发展主动权,大力发展国产自主可控的区块链技术平台。一是高性能关键技术,在大规模应用或出现大数据量的情况下,区块链性能会急剧下降。公有链目前每秒只能处理几十个节点的数据,但国内领先的联盟链技术目前每秒可处理上万个节点,因此高性能是区块链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支撑大规模多种网络结构组网,需要实现高性能的共识算法、高效智能合约引擎,新型共识机制等技术突破。二是安全隐私关键技术,要全面支持我国的加密算法和标准。需要社会公益平台支持对业务数据的隐私保护,实现交易可验证但是不可见,还包括节点密钥管理和数据加密存储,防止文件被篡改等。

2.完善行业标准和相关法律

要标准先行,引导公益区块链产业规范有序发展。充分借鉴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中的经验教训,避免“先污染后治理”,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区块链等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标准体系研究,制定专门法规,为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提供指引。我国政府应该加强对区块链技术在公益行业中的应用管理,完善与电子数据相关的法律法规,设立统一的行业规范。

3.提升相关主体改革意识

公益区块链应打通包括慈善机构、互联网技术平台、第三方审计机构,比如会计师事务所、公益人士、政府机构等多方利益主体在内的行为链条。

第一,培养慈善组织的区块链思维,实现“区块链+慈善”思维的融合。区块链技术本身不是变革,其背后代表的透明、协作、分享的模式和精神才是变革。培养慈善组织的区块链思维,避免犯“看不起、想不明、跟不上”的“互联网焦虑症”⑥,利用区块链技术思维重构慈善组织在项目运作中的职能体系。与其他慈善组织、大型支付平台合作,积极投身构建慈善联盟链,调整组织的业务流程和业务重点,走向“区块链+”时代的慈善新模式。

第二,政府机构应该意识到:区块链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后,将极大地促进公益慈善行业的发展,慈善组织在帮扶困难群众、缓和社会矛盾和解决社会问题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切实符合我国精准扶贫的战略,有利于我国实现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建设的百年目标。

注释:

①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可信区块链推进计划:《区块链白皮书》,2019年10月,http://www.ceweekly.cn/2019/1112/274880.shtml.

②杨文杰,秦加加.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原因及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01):12.

③杨团.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32.

④邱欣欣、马兆丰、徐明昆.以太坊智能合约安全漏洞分析及对策[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9(02):01.

⑤张宁、王毅、康重庆等.能源互联网中的区块链技术:研究框架与典型应用初探[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6(15):11-23.

⑥陈灿、曹磊、郭勤贵.互联网+跨界与融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62.

参考文献:

[1]张元林,陈序,赵熙.区块链+开启智能新时代[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8:34.

[2]叶蓁蓁.2019中国区块链应用发展研究报告2019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25.

[3]康晓光,冯利.中国第3部门观察报告2019[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41.

[4]刘海峰,王优优.区块链技术在公益事业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07):29.

[5]李丹.基于区块链技术在社会公益领域的应用初探[J].信息技术,2019(10):33.

猜你喜欢
慈善组织智能合约去中心化
区块链技术在互联网保险行业的应用探讨
智能合约的特点及其在债券市场的应用
草根慈善组织市场化程度研究
浅析移动互联语境下中小成本电影去中心化的创作趋向
区块链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展望
“去中心化”电子商务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创业前景分析
浅析新媒体视阈下的新闻失实报道
浅析慈善组织的现状与行政规制存在的问题
智能合约与金融合约
美国纽约州检察长对慈善组织法律监督机制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