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生在“三活”中体验生态语文课堂的魅力

2020-10-20 06:44吴金燕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110期
关键词:教法教师学生

吴金燕

【摘要】小学生态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切实提高素质教育的成效,必须要紧紧抓住小学语文课堂这一块主阵地,通过“三活”:学生“活”、教师“活”、教法“活” 让学生在“活”中体验小学生态语文课堂的魅力,学会主动学习、善于学习和合作学习,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生态语文;学生“活”;教师“活”;教法“活”

朱熹有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小学生态语文课堂教学中都有一股股“源头活水”,有活水就有活力。“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理念,要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中切实贯彻这一理念,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主动学习、自觉学习、愿意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小学生态语文的能力。为实现这些目标,必须让学生在“活”中体验小学生态语文课堂的魅力,主要在“活”字,学生“活”,教师“活”,教法“活”。笔者进行一些分析与总结,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小学生态语文之学生“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快乐地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观念要不断更新。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笔者所任教的班级里,学生自学,课前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明确重难点,了解学法,根据所设计的问题对教材进行预习,完成相关内容。在一次课堂上,发现有小部分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度和回答老师的问题的积极性不高,笔者急中生智,轻轻地在黑板旁边写上“表扬栏”,把参与课堂的热情度和回答老师的问题的积极性的名字写在里面,让受到表扬的部分学生站起来,领着其他学生读两遍。班上的学生们读得很认真,非常地投入,特别是名字已经有出现在黑板上。这时候,笔者又抑扬顿挫地说:“现在呀,老师又写班里名字带有比较难认的字,八个孩子的名字看谁能够读出来,老师呀也把你的名字写在表扬栏里。”教室里学生们热情高涨。下课的铃声响起来了,笔者说:“今天早上的识字又到了我们说再见的时刻了。”教室里一直传出一片意犹未尽的叹息声。在短短的课堂中,学生们认识了二十二位学生的名字。从这堂课中,让学生们有一种进“表扬栏”的荣誉感的需要,指导学生用二十五分钟时间认了二十二个同学的名字。心理学家指出:需要是人个性积极性的源泉,是人的行动活动的基本动力。“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语)上述案例,正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利用他们的好奇心、荣誉感,激起他们的识字愿望,诱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去认识汉字。由原来“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学生在“活”中体验小学生态语文课堂的魅力。

二、小学生态语文之教师“活”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在新课改中,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更是学生的朋友、伙伴,所以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1.教师的知识要“活”。鲜活知识,既吸引学生,又能激活其思维、活跃课堂气氛。笔者在二(1)班上《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一课时候,当讲完蒲公英、苍耳、豌豆等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后,笔者就给班里的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别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吗?”学生们在课堂里面滔滔不绝,也没有找出什么办法来。突然,笔者灵机一动,何不就此也来个“预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呢?于是,笔者激情洋溢地用课文的最后一段小结:“植物妈妈的办法很多很多,不信你就仔细观察。那里有许许多多的知识,粗心的小朋友却得不到它。那怎么样的小朋友才能得到它呢?”“细心的小朋友!”“大家想不想做一个细心的小朋友,生活的有心人呢?”“想!”“那我们就尝试着回到家里面,去寻找吧!我们可以选择观察生活,可以选择请教大人,上网搜索,翻阅书籍……明天呀,我们在语文课堂上一起分享。”第二天,当学生们把搜集到的各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一起分享交流的时候,真的是让笔者惊喜万分:椰子、睡莲、芝麻、大豆、凤仙花……学生们几乎找到了所有笔者能想到的以及在网上查到的方式。他们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自然也是五花八门。看着他们脸上有了开学的笑容,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感受到亲自动手实践收获知识所带给他们自己的幸福。

2.教師的语言要“活”。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老师课堂语言“活”,主要体现在形象性和幽默性。“活”的语文课堂教学要讲究语言艺术,很好地运用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1)有声语言。老师的语言在语文课堂要规范,有科学性,要富有美感,我们要善于修辞,多用写典故,要有抑扬顿挫,讲到悲伤的地方,我们学会用慢速降调,当讲到生气处要用快速升调,讲到一般叙述处,我们要学会用中速平调。(2)无声语言。我们的眼神、表情姿态、手势、动作等。在语文课堂中,通过我们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让学生们置身于情感氛围中,不自觉地就会受到熏陶和感染。如,讲“风吹草低见牛羊”一句时,教师加以手臂舒缓起伏动作和远视的眼神,将学生带入了一个广阔的天地中,使之意会到草原的无边无垠。

3.教师的心理要“活”。(1)要健康:小学语文课堂与其他学科不同,它承担着德育渗透的任务,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拥有健康身心是做好育人工作的重要保障。要有科学的学生观,不能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不能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2)要动情:欲感染他人,必先投入感情,没有情感的语文课就像宴席上没有酒一样。当站在讲台时,首先把自我融入到学生中,融入到课堂中,融入情感中。笔者的肢体语言和情感有利于引导学生,易于开展情感教学。课堂上,老师不是木偶人,老师有情、有爱,才能完成情感教育。如,在学习深奥的语文知识时,用流行歌曲把它通俗化。(3)要晓理:老师是非分明,理性地看待社会校园热点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班里面的每一个学生。

三、小学生态语文之教法“活”

在小学生态语文课堂课改的实践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能力,使学生“活”起来。不仅学生和教师的观念要转变,而且还要把师生二者结合起来。古语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学知识,更要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采用了一些较受学生欢迎的做法,能让学生主动“活”起来,感受到了语文课堂的魅力。

1.放“活”学生——鼓励学生从表扬开始

新课改实施后,教师活了,学生也放活了。在课堂上,学生主体性非常明显,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老师起到的是导演的作用。老师有一个通病是“越俎代庖”,将属于学生思考的部分也帮学生思考了。其实,多信任学生,多肯定学生,多放活学生才是成功之路。每次学生回答问题后,笔者都会赞扬和点评他,赞扬话不是简单地“好,棒”等客套话,要肯定他好在哪里才是关键。在上课时遇到学生回答不到重点,笔者先鼓励他,然后在点评学生的回答时加以引申。点评学生的回答不仅是简单地重复学生的语言,而是加以引申,启发学生向更深处思考。有老师觉得,学生不爱说话,老师陷入一堂言的困惑中,但老师都说了学生的话,学生还有什么可言。遇到学生沉默时,笔者采用煽情性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明白我的意图,从而为他们的回答提供参考。课上一分钟,课下十年功。要培养我们的学生“爱说话”,功夫在平时。常规教学中,笔者在二(1)班采取了“课前小老师制”,即学生自己到黑板出古诗、典故、成语题,像老师一样请其他学生回答,然后评讲,遇到有争议的题目时笔者才帮忙解决。实验证明,二(1)班的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答题的速度和解题技巧提高了,更重要的是课堂上争先恐后表达个人观点。

2.放“活”教师——教师充当好“导演”角色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语文课要克服“填鸭式”的教学,教师必须当好“导演”,充分发挥学生“演员”的主体性,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平台,走进和谐的语文课堂,体验语文的魅力和趣味,让学生们多实践、多思考。笔者在上《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时,还特意设计了一情节,带了一些葫芦籽给班里的学生们,让他们带回家种,布置写观察日记,注意观察,每天写写观察日记。笔者在上《乌鸦喝水》《称象》这两篇课文的时候,让班里的学生们学做聪明的小乌鸦和曹冲,回家后去动手做做实验。这些实践作业为学生们提供更好的平台,这些动手作业有成功,也许更多的是失败。过程比结果更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成功与失败地过程中体会到了小乌鸦、小曹冲的聪明才智,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生活中学语文,动手中学语文的乐趣,体验语文的魅力和趣味,让学生们多实践、多思考。

3.放“活”师生——创始情景,师生共享研究成果

情景教学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导演”)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演员”)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是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笔者在二(1)班的语文课堂上《难忘的泼水节》一课时,当讲到“周总理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这部分,笔者放“活”师生——创始情景,师生共享研究成果,灵机一动地设计了这样一个语言训练,想象一下:周总理来到人群中,他会对傣族人民说些什么?指导时我考虑到这个话题有点大,学生想象起来没有具体的目标指向性,有一定难度,就创设了两个具体的语言环境。周总理来到一位白发苍苍的傣族老爷爷面前,他会怎么做、怎么说?周总理又来到一位正敲着象脚鼓的傣族少年面前,他又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通过以上设计,降低了难度,思维的目标指向性也更加明確了,学生们变得有话可说了。如,周总理会紧紧握住老爷爷的手,笑容满面地对老爷爷说:“老人家你好呀,祝你身体健康!”“老爷爷,你越活越年轻了。”周总理会轻轻拍着少年的肩膀,笑眯眯地说:“小朋友,你今年几岁了?读书了吗?你敲鼓敲得不错嘛,让我来敲敲好吗?”

总之,要让小学生态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娱学习的场所,努力挖掘语文教学中的快乐因素,让学生喜欢语文老师,喜欢上语文课。在乐中学,就要放“活”学生,同时要处理好“放”与“收”。笔者认为,只要抓住“活”字不放,小学生态语文课就会越上越“活”,学生会越学越“活”,教师越教越“活”,教师就会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其更主动地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小学生态语文课就会真正地丰富起来,充满无限生机,绽放出学科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姚丽君.绿色课堂,本真回归——小学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4(5)

[2]庄美芳.让学生在“让学课堂”中快乐成长——以“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模式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3(6).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猜你喜欢
教法教师学生
能力本位的《网页前端框架》教法改革与探索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赶不走的学生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法的合理整合
What kind of role should English teachers play in the intensive reading class
秋天在哪里
学生写话
美育教师
聪明的学生等
爷爷的“五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