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明的人物形象 浓郁的边地风情

2020-10-20 06:13李国庆
科研课题成果通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感言

摘要:盖步瀛先生的长篇小说《茶——发生在香格里拉的故事》,创造了云南文学史上的两个记录。成功有以下几点:一、选材选得好。二、人物塑造比较成功。三、环境描写富有特色。

关键词:长篇小说;茶——发生在香格里拉的故事;感言

首先,我要表示对盖步瀛先生的钦佩,他创造了云南文学史上的两个记录:第一,整整用了51年时间,精心打造自己的一部作品;第二,以82岁的高龄,最终完成了自己一生中迄今为止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茶——发生在香格里拉的故事》(以下简称《茶》),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确实难能可贵。

大家都知道陆羽煎茶的传说吧!

唐朝代宗皇帝李豫喜欢品茶,宫中也常常有一些善于品茶的人供职。有一次,竟陵今湖北天门)积公和尚被召到宫中。宫中煎茶能手,用上等茶叶煎出一碗茶,请积公品尝。积公饮了一口,便再也不尝第二口了。皇帝问他为何不饮,积公说:"我所饮之茶,都是弟子陆羽为我煎的。饮过他煎的茶后,旁人煎的就觉淡而无味了。"皇帝听罢,记在心里,事后便派人四处寻找陆羽,终于在吴兴县苕溪的天杼山上找到了他,并把他召到宫中。皇帝见陆羽其貌不扬,说话有点结巴,但言谈中看得出他的学识渊博,出言不凡,甚感高兴。当即命他煎茶。陆羽立即将带来的清明前采制的紫笋茶精心煎后,献给皇帝,果然茶香扑鼻,茶味鲜醇,清汤绿叶,真是与众不同。皇帝连忙命他再煎一碗,让宫女送到书房给积公去品尝,积公接过茶碗,喝了一口,连叫好茶,于是一饮而尽。他放下茶碗后,走出书房,连喊"渐儿(陆羽的字)何在?",皇帝忙问"你怎么知道陆羽来了呢?"积公答道:"我刚才饮的茶,只有他才能煎得出来,当然是到宫中来了。"

拿到《茶》(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以后,我一刻也不敢放松,抓紧时间阅读,一来是为了不辜负盖老对我的信任,二来对《茶》这个题材确实存在着浓厚的兴趣,亟欲一睹为快。

掩卷之后,不由为盖老多年辛勤耕耘所收获的丰硕果实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为发现了白璧中尚存的一些瑕疵深以为憾,一并吐之,以图一快。

我认为,茶的成功有以下几点:

一、選材选得好

有人说:“题材抓对了,创作就成功了一半。”我认为这话有一定道理。”拿《茶》这部作品来说,盖老所反映的是建国初期香格里拉地区藏民的生活。藏族地区地域那么辽阔,藏民的生活纷繁复杂、多姿多彩,写什么好呢?盖老最后选了一段自己最熟悉的生活,那就是当时碧塔海地区因为缺茶而爆发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这个题材很吸引人,本身充满了悬念和许多未解之谜,能够吊起读者的胃口,迫不及待地往下看。

艾芜曾经说过:“一个作家选定自己喜欢的题材来写,即使不能写出了不得的杰作,至少也会写出象样的东西。”据盖老介绍,他对建国初期香格里拉地区藏民的生活十分熟悉。1952年,他作为昆明军区文工团编导室的创作员去香格里拉蹲点,与藏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生活了近半年之久;1953年,他第二次进入香格里拉,又生活了近半年之久。在这段时间里,他成天和藏民打成一片,了解和熟悉他们的生活,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潜心搜集创作素材,为日后创作《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8年5月,他又自费去了一趟香格里拉,寻找新的感觉和体验,便于进一步修改作品。盖老的创作实践又一次提醒我们,生活确实是文学创作唯一的源泉,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任何时候都不会改变。现在许多作家把自己关在高楼深院里闭门造车,这样炮制出来的作品严重脱离现实生活,无病呻吟,“为赋新诗强说愁”,除了自己孤芳自赏以外,究竟能吸引几个读者?

夏衍同志生前一再告诫青年作家:“我以为我们要强调:不熟悉的不写,不关心的不写。……不熟悉而偏偏要写,所以只能凭概念来想象,凭主观来安排,一切都是‘想当然耳,于是人变成了机械。……不关心而偏要写,那便是做作,虚伪,言之无物,为写作而写作,硬把无情作有情,结果是台上的眼泪只会使

台下的观众哄笑而已。”(夏衍:《关心的,熟悉的》,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夏衍论创作》第138页)

显而易见,正因为盖老熟悉那段生活,熟悉自己笔下的人物,而且选取了一个比较适合表现的题材,《茶》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解放初期香格里拉地区特定时期的对敌斗争,让读者在审视和反思历史的过程中得到审美愉悦和艺术享受,从而对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

二、人物塑造比较成功

高尔基说过:“文学即人学。”因此,人物的塑造,是文学作品的中心问题;特别是在叙事性的文学作品(如小说、戏剧)中,人物形象更是文学形象的核心。作品的主题通过人物活动来体现,作品的情节开展取决于人物的性格发展,作品所展示的环境应与人物的性格、命运密切关联,以揭示出“环境怎样影响人”,而“人又怎样影响他周围的世界”(车尔尼雪夫斯基语)。总之,在文学作品的诸要素中,人物形象处于关键地位,人物塑造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作品的成败。古今中外许多名作,往往以其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显示出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结合《茶》的创作,我认为盖老在塑造人物方面是花了一番心血和功夫的;特别是几位主要人物给人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是可以“站立”起来的。

泽仁顶珠是盖老着力塑造的主人公,在整部作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泽仁顶珠出身贫苦。解放前,他“阿爸康达古瓦靠打猎、放牧牲畜和帮人度日。买不起茶吃,就到雪山上采雪茶、深山里采野茶度日,实在熬不住,就去求拜那些跑普洱、下关和拉萨的藏商们,借上一圆茶,到秋后就要还一斗五以上的青稞,或是一小饼酥油(约一斤半),还不起呢,就要挨利加利、利滚利的盘剥,直到被拉去牲口抵债为止。他自己赔过的青稞、酥油、虫草、贝母,甚至是牛、羊等,一下实在数不清啊。”解放了,藏民翻身当了主人,不愁吃,不愁穿,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可是,农奴主做梦也想恢复他们失去的天堂;旺阶千总带领手下的一伙人阴谋发动叛乱;结果被藏民骑兵队打得溃不成军,躲到悬崖上的一个山洞里躲藏起来。就在这时,我们的主人公泽仁顶珠出场了。他当时只有十五六岁,却表现得非常勇敢,“他把解放军带到了花岗岩的峭壁上,插到崖洞后背顶端往下扔手榴弹,把敌方洞口的火力压住……”,旺阶千总走投无路,只好接受解放军的劝告出来投降了。“泽仁顶珠在那回战斗里,因送情报右腿负伤不下火线,还立了大功呢!”通过作者的描写,一个勇敢、顽强、憎爱分明、勇于牺牲的藏族青年形象,活生生地站在了我们面前。

陈荒煤认为:“情节是展开人物命运、性格冲突的手段,所以说,情节是性格的历史,情节是性格的派生物。”茅盾在谈到人物与情节的关系时说:“应当是由人物生发出故事。人是本位,而故事不过是具体描写出人物的思想意识。”老舍也强调:“一定要根据人物的需要来安排事件,事随人走;不要叫事件控制着人物。”看来,作者是深谙小说创作之道的。在随后的情节发展中,泽仁顶珠的性格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展示,焕发出夺目的光彩。我们看到,《茶》的故事是按照“缺茶——借茶——运茶——保茶——送茶的线索”展开的,可以说泽仁顶珠在每一个阶段都有出色表现,但最令人难忘的是“发展(运茶)、高潮(保茶)”部分。使我们真实地看到了典型环境当中的“这一个”。

运茶队在返回香格里拉途中,碰到了麻烦——

可是风暴并未稍停,正当渡船进入江心时,无情的暴风挟着急骤的暴雨,陡然扭转了船的方向,此时船身往下游飞跑了,越跑越远。“啊?”船上的人都惊叫了起来,看到那一泻千里般被风暴狂吞的船,大家的心像掉到了地上似的,泽仁顶珠小声向纳西老人请教:“大叔,怎么办?”

“不要乱动,防它打旋。”

老人话音刚出,果然渡船随着一阵阵猛刮的旋风和急剧的骤雨在浪中打起旋来,船身顿时倾斜。泽仁顶珠见船身歪向一边,水浪打进船沿,于是急中生智,马上与札巴、者石尼玛和米郎联手倒向翘高的船身上,由此四人的力量使船身暂时保持了平衡,在船身打了几个旋转后,暴雨旋风才渐弱了,但船身仍向山边飞驰,老人这时顺势撑篙,使船身渐趋平衡,终于巧驶到山脚下才靠到了水边。

此刻纳西老人对泽仁顶珠说:“你太聪明了,太机灵了,不是你们联手向一边躺倒在翘起的船帮上,这船就会歪向一边,……,”下面不吉祥的话他就咽下去了。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在生死危难关头,泽仁顶珠的表现又一次凸现了英雄性格,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与叛匪最后的决战中,又是泽仁顶珠跳入滔滔的江水中,与叛匪头子展开了生死搏斗,終于将他擒获。至此,作者成功地完成了对泽仁顶珠这个主人公的塑造。

恩格斯说:“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做什么,而且表现在怎样做。”(《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文艺》)

泽仁顶珠为什么要这样做?是源于对家乡、恋人、新社会、新生活真切深挚的爱。他深知: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保卫自己的心上人,只有奋不顾身地去战斗、战斗、战斗,舍此之外别无它途。正因为这样,他的每一次正义举动都是发自内心的,义无反顾的,为“怎样做”找到了合理的解释。这就是作者给我们的启示,相信对我们今后的创作将会起到借鉴作用。

至于其他几位主要人物,如朱县委、巴桑经理、娜吉卓玛也都性格鲜明、各具特色,限于篇幅,就不一一加以分析了。

三、环境描写富有特色

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通过具体细致的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显示人物性格,是小说惯用的手法。优秀的小说家,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总是同时赋予他的人物以特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描绘出一幅幅与人物融为一体的社会风俗画和自然风景画面,使读者一想起某个人物,就自然联想起他所生活、活动的环境。茅盾说过:“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联系着人物的思想和行动。”

看完《茶》这部长篇,除了主要人物的刻划给我留下较深印象以外,最难以望怀的就是环境描写了。我认为作者的成功之处在于能够抓住客观环境的特征,给予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在我们眼前展现出一幅幅浓郁的香格里拉边地风光,犹如身临其境一般。

先看自然环境描写——

这是高山下的湖泊——碧塔海!湖水比天空还蓝,每年五月——也就是这个时候,湖周围的杜鹃树上纷纷向湖水里落下花瓣,那一圈黄、红、粉白、淡紫等各色鲜嫩的花瓣就像给清澈的蓝色眼睛四周镶上了多彩的宝石,阳光下,分外迷人。

东方发白,群山后游行的云块渐被玫瑰色的朝霞浸染,湖畔的白桦林絮絮私语,杜鹃花频频点头,多情的水鸭穿过雾层,直冲向湖面,戏逗起一圈圈亮晶晶的波纹,躲在野梨树里的猫头鹰,早已敏感到黎明正在来到,它在为这消逝的夜景而感叹,就“咕——呱”叫了几声,划破了五月草原晨空的寂静。

他俩渐渐同碧塔岛平齐了。朦胧中,只见岛的四周,围满了娇艳的花朵,里面更是万紫千红。群花上散列着一片乖巧的小桦林,就像是许多小伙子在花丛中戏玩似的,头上还覆盖着一簇簇野梨树,好像避风遮雨的伞;上面耸立着千姿百态的罗汉松和马尾松,那威武的神气,就像是大寺里的四大金刚一样。上面还有直挺冲天的云杉树,像一个个巨人,伸展开许多条臂膀,有的插入湖心,就像大寺里的千手佛似的,——又像是绿色的仙岛神,正伸开无数只手臂,向他俩来召唤呢!

一轮明月,高挂在广漠的夜空,银色的月光把绿色的草浪、白土城堡和大寺的金顶都蒙上了一层迷人的光辉……

再来看细节环境的描写——

自洁塘城到专区所在地——丽江,是三百六十华里的驿道,要翻过四千多公尺高的大雪山,越过波涛汹涌的金沙江……

最迷人的还是杜鹃醉鱼,湖中有一种双唇裂腹细鳞鱼,肥嫩味美,非常珍贵;每当花瓣飘飞在湖面上时,这种鱼就会欢跃地跳起来扑到花瓣上,尽情地徜徉、吮吸,由于杜鹃花里含有微量的神经毒素,鱼很快就被“醉”倒了,只见鱼儿一个个翻成白肚皮。每逢这时,狡猾的老熊就会趁月色清明的时分,下山来到碧塔海里喜捞醉鱼吃。

还有当时社会环境的描写——

我们云南的茶主要是靠滇南佛海(今勐海)一带的茶山供应,那里的茶树在解放前,已被国民党93师砍烧了大部分,现在新栽的茶树还要两三年才能摘下新茶,而人民的购买力不断地提高,现在连库存的茶都吃了,说老实话,目前汉族地区确实做到了限购,但对边茶的供应,尤其是对我们藏族地区的供应,还是要保证的。我们藏族史书上说:“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因此,“茶”就是生命依赖的粮食,不能断了粮呀!

对于藏民生活场面的描写,作者更是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小说中出现了大量当时在当地流传的民歌,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对于刻划人物、推动情节、渲染气氛、深化主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请看下面的例子——

草原又归宁静了。静得只有桦树的低语和他兴奋的呼吸声交响着,他舒适得如同躺在她的怀中,摸摸胸前一包为她挑选的头饰,想着明天这时她就会打扮成仙女了,不由得欣慰地闭上了笑眼,哼着一首心底的歌——

你那甜美的脸蛋啊,

赛过大寺里的观世音!

你那红晕晕的笑脸啊,

比那初升的骄阳还娇艳;

你那浓黑的眉毛啊,

恰似雪山上两排并列的云杉;

圆亮的眼睛就像碧塔湖,

碧塔仙岛就是你的眼珠。

你那略高的鼻子啊,

如同山梁上秀丽的白桦林;

滑润的两腮啊,

活像桦林两侧的茶花山;

你那翘嘴唇里飞出的歌声多美妙啊,

她是醉我肤体、魂魄的天生泉!

当明月隐没到白桦林的时候,远处传来了鸡鸣声,他们尽情地唱舞了最后一支令人难忘的歌,渐渐有人散开了,他们还要到白桦林里对唱情歌,割发相送和私订终身……此刻,志愿驮茶队的三对情侣,也相互搂抱着进了白桦林。小王和洛娃并肩手挽着手羡慕地看着他们,好像感到银色的桦树杆已为他们闪开了道路;路旁带着露珠的山茶花和杜鹃花正在频频含笑施礼,并向他们散射着芳香;那微微的凉风仿佛自然地传送着桦叶祝福般的低语:“扎西德勒!”

当然,《茶》的优点还有很多;因为篇幅关系,这里就不详加叙述了。下面就《茶》的不足之处谈几点个人的浅见。

一、在主题的开掘上力度不够,只是一般化地表现了藏民对共产党的“报恩”和人民政府如何关心、帮助边疆群众,缺乏现代意识和思想深度,给人一种“旧时王谢堂前燕”的感觉,与现代人的欣赏习惯存在一定距离。

二、从结构和容量上来说,似乎把《茶》定为中篇小说更恰当一些。关于长篇小说的定义,《小说大词典》是这么说的:“长篇小说是篇幅最长、容量最大的大型叙事作品。它能够多方面地描绘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细致地展开波澜壮阔的生活事件,具体地表现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及其发展的全过程,详尽地叙述一个人、几个人、甚至几代人的经历;除有一个正主题之外,常常还有若干副主题;人物众多,主要人物往往构成典型人物的画廊;情节特别生动丰富,曲折复杂,有主线和从属于主線的一条或几条副线,主副线之间还可以互相转化;其结构复杂,除单线型结构外,更多的采用复线型结构、网状结构;在篇章组织上有的分为若干章、部、卷、集。优秀的长篇小说被视为历史的巨幅画卷、反映生活的‘史诗。”

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茶》的情节简单,线索单一,它只是选取了臧区缺茶、人民政府设法予以解决这一较大的事件,构成一个中心情节,人物关系大都围绕中心情节展开,这正是中篇小说的特点。当然从字数上来说,超过10万字都可以算长篇,但给作品体裁定性主要不是依据数字,而是看实质和内容。

三、茅盾说:“一篇作品,不能平铺直叙,始终如一,也不能从头到尾,一味紧张;总得有错综变化,迂回曲折。”从《茶》的情况来看,总的感觉是“平”了一些,少了“错综变化,迂回曲折”。在“运茶、保茶、送茶”的过程中,几乎没有碰到什么大的挫折。敌人的阴谋都是一出笼就胎死腹中,没有给我们造成什么损失。敌人都是“日脓包”,我们的胜利来得太容易,小说就失去了“看点”,无法做到“引人入胜”。本来擒获匪首康司拉垮是小说的高潮,应该浓墨重彩,着意渲染,结果三言两语就打发了,实在可惜。

四、前面说过,作者对小说主人公泽仁顶珠的刻划下了功夫,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比较而言,反面人物康司拉垮的形象就显得淡薄,好像得了“软骨症”,没法站立起来。照作者的描述,康司拉垮是旺阶千总的卫队长,心狠手毒,狡诈阴险,是我们的主要对手。可是等看完小说,我们发现,这个“反一号”不仅出场次数不多,而且乖得像一只“小绵羊”,缩头缩脑根本没有什么“作为”;这样一来,我们的英雄也大打折扣,失去了用武之地。

总而言之,《茶》是一篇基础不错的小说,但还有修改的余地。这里,我谈两点不成熟的意见:一、干脆压缩成中篇,减少人物和不必要的细节,使故事更加集中、紧凑,从人物的命运和性格的变异中见出立体感和历史感;二、加大篇幅,扩大容量,按照长篇小说的创作规律,要具体展示历史时代背景,安排好错综复杂的情节线索,增加悬念和冲突,结构曲折多变,手法灵活多样,人物描写须有历史的纵深感,并注意从总体上把握和反映社会生活,争取以新的姿态和面目出现,成为继《尘埃落地》和《水乳大地》之后又一部藏族题材的优秀作品。

不揣冒昧,斗胆妄言,不当之处,尚希鉴谅。

作者简介:

李国庆,男,上海市人。在中央、省、市级报刊及网络平台发表各类文学作品600余万字,获国家、省、市级奖励50余项。现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猜你喜欢
感言
“谁也比不上我聪明!”
感成长之乐 言生活之悟
学员感言
百期感言
“第一届海外英语杯口语大赛”选手获奖感言
核心配件行情
《上海工艺美术》杂志100期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