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2020-10-20 06:37顾金梅
人民黄河 2020年5期
关键词:黄河流域黄河资源

顾金梅

中华古代文明具有多元的起源和发展,在众多文化中,黄河文化是最具代表性且最有影响力的主体文化之一。作为一种植根于广大黄河流域的地域性文化,黄河文化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并经过长期的发展,在明清之后逐渐融入统一的中华文明体系中。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围绕黄河形成了内涵丰富、历史悠久的文化资源与宏伟壮丽、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在强力、有效地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全面落实国家高质量发展策略,推动对黄河文化资源的传承与保护、对黄河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大发展意义。《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文库·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以河南省为例》一书是河南省科技攻关、高校杰出科研人才创新工程项目的研究成果。作者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线,对河南省旅游资源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河南省旅游系统空间结构,设计了全面完整的旅游产品谱系,并对河南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系统、支持系统和战略对策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最后对河南省沿黄旅游带、伏牛山区、桐柏-大别山区、太行山区的旅游发展进行了战略分析和对策研究。

黄河文化从形成之日起直至近代,其发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鲜明的特征,主要体现为:第一,黄河文化是一种高度成熟的农业文明。黄河流域农业文明与南方稻作农业文明大不相同,以黄河流域为基础的北方农业文明依靠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发展农业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加上生活在这一文化氛围中的人具有踏实、务实、重视传承的特点,在长期的农业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成熟的高度发达农业文明,这也是黄河文化最基本的特征。第二,黄河文化从政治角度来看具有正统性。从事农耕的定居生活促使聚族而居成为一种传统,并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形成了宗族礼法制度,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儒学思想逐渐成为占据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不断遭到强化,逐步成为无法动摇的正统思想,而黄河文化即是这种思想的载体,所以黄河文化在政治角度上来看具有正统性。第三,黄河文化是一种包容性极强的文化体系。黄河流域从西向东跨越中华大地,将各个地区连接起来,所以黄河文化本身就是一种融合了多元文化而形成的文化体系。比如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就是大汶口文化与仰韶文化结合的产物。黄河文化广泛吸收了西方和北方的各民族文化,这种极强的包容性使黄河文化成为中华古代文明的重要代表之一。

文化资源是指人们从事的与文化活动相关的生产和生活内容,它以精神状态为主要存在形式。黄河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幾个方面:第一,古文化资源。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古文化遗产是黄河文化的实物体现、制度体现、观念体现。通过考古发现的大量名胜古迹为实物文化的载体,如兵马俑、开封古城等;制度文化则在保留的相关典籍著作中体现,如诸子百家的书籍;观念文化则体现于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居民的生活习俗与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中,如三晋文化、三秦文化等。第二,宗教文化资源。广阔的黄河流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存在与发展有众多不同的宗教文化,如道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萨满教等,是各种宗教文化与艺术交汇、共存的地域,并形成了相应的建筑景观,如敦煌莫高窟、嵩山少林寺、西安大雁塔等。第三,民族文化资源。黄河发源于中国西部,而西部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蒙古族、藏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并在语言、文学、艺术、服饰、习俗等方面体现出来,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藏族与蒙古族的藏传佛教寺庙等。这些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极大地丰富了黄河文化资源的内涵。

在深厚的多元文化资源影响下,历史悠久、地域辽阔的黄河流域形成了极其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主要有:第一,以名山大川为中心的山水旅游资源。例如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壶口瀑布、青铜峡、秦岭自然保护区、青海湖等,这些自然旅游资源体现出了我国大好河山的波澜壮阔之美,也是黄河流域自然景观的代表。第二,以文物古迹、宗教寺庙为中心的古文化旅游资源。其中河南省、山西省、陕西省等都有大量的古文化旅游资源,如河南省的嵩山少林寺、白马寺、相国寺、洛阳龙门石窟等,山西省的云冈石窟、五台山寺庙群、大同华严寺等,陕西省甚至被称为整个中国的历史博物馆,有半坡遗址、秦始皇陵、大雁塔、法门寺、文庙碑林等。第三,以少数民族宗教、风土人情为核心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该资源主要以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主,比如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伊斯兰风情旅游资源、内蒙古大草原风情旅游资源、甘肃青海地区藏族风情旅游资源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黄河流域文化资源近年来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大量相关的旅游资源也获得了开发,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主要体现在:第一,对文化旅游资源的传承与保护做得不够,相当数量的文物古迹现状较差,更有部分文物古迹被损毁,其主要原因是政府未能全面落实对文物古迹的保护职责,保护工作存在遗漏与薄弱的情况。比如在黄河流域早期聚落遗址的考古与发掘、野外小型古建筑的保护与维修等方面,都有待近一步加强。第二,文化旅游规划布局存在不足,主要体现为文旅空间布局不合理的问题。黄河流域沿线各省区的文化旅游资源各具特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参差不齐,发展程度也差别很大。将黄河文化资源看作一个整体来观察的话,会发现其规划整体性差、缺少系统性的全线布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不彻底而造成浪费,或者开发项目重复。第三,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的整合性较差。目前黄河流域的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的融合发展多局限于简单的观光旅游,融合方式十分单调,很少能够利用多渠道对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进行融合开发,或者融合的深度不足,缺乏创新能力。第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存在不足。目前市场中从事黄河流域文化旅游产业的企业大多规模较小,且一般只针对某一个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缺乏对大型文化旅游企业的引进,与国内外的合作不深入、方式死板,同时在盈利能力上存在较多问题。

笔者结合《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文库·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以河南省为例》一书内容,对黄河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提出如下建议。第一,提升旅游业的战略地位,将其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进行发展。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囊括了旅游人群的吃、住、行、游、购、娱等众多要素,相关从业人员数量众多,在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拉动经济增长、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我国经济重要的增长支柱。因此,在保护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应该大力发展以黄河文化为内核的文化旅游产业,构建包括交通、旅游、餐饮、娱乐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旅游服务体系,在现有的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发掘产业潜力,扩大文化旅游产业规模,把黄河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所以提升黄河文化旅游产业的经济发展战略地位是十分必要的。第二,树立黄河文化旅游资源整体意识,合理配置文化旅游资源,加强区域文化旅游发展合作。黄河沿线各省(区)都有大量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它们都是黄河文化孕育的结果,并且在各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中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应该避免割裂意识,树立黄河文化旅游资源整体意识,通过区域间合作,发挥各自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优势,开发大区域文化旅游体验产品,以“密切合作”取代“各自为政”,实行资源优化整合,客源互送共享,共同打造精品文化旅游路线。第三,推动黄河流域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的深度融合。对整个黄河流域文化旅游资源应开展广泛的普查工作,深入挖掘黄河流域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既有黄河文化底蕴又富有时代精神的旅游精品项目,使旅游业成为推动黄河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并在黄河沿线建立一批文化旅游示范项目,促进经济的发展。第四,积极发展情感营销理念,努力拓宽市场,扩大市场份额。各省(区)应该突出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旅游产业宣传,形成良好的市场氛围,并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积极发展网上宣传,突出黄河文化、中原文化的对外宣传,吸引更多的旅游人群。同时应该发挥创新意识,丰富促销内容,在做好传统宣传的同时,通过拍摄电视广告、提供电视剧采景等形成轰动效应,获得更多的人群关注。第五,提高认识水平,加强管理,努力塑造黄河文化旅游新形象。旅游产业要想发展得好,必须将形象工程作为工作重点进行狠抓,在全社会开展讲文明懂礼貌、珍惜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热爱黄河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增强全民的公德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努力创建健康有序的黄河文化旅游市场。第六,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主流旅游业已经不再以牺牲旅游资源、破坏旅游环境为代价而去换取短暂的经济利益,而是逐渐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发展轨道。黄河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也应该以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为前提,坚持保护优先,在对黄河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过程中,依法进行相关硬件的开发建设管理,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比如在具体的开发过程中,对于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要严格制定保护政策,以维持自然生态与保护历史文物古迹原貌。文化旅游资源要把保护与开发放到同等地位加以重视,通过旅游开发促进传统文化、文物古迹的保护。自然旅游资源则要保护自然植被和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环境健康运行。在《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文库·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以河南省为例》一书中,以上内容都有所体现。书中所阐述的理论、案例等对于读者了解黄河文化旅游资源、河南文化旅游特色等大有裨益。

猜你喜欢
黄河流域黄河资源
黄河流域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
我给资源分分类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成立
资源回收
黄河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
黄河流域农田土壤有机氯农药残留污染特征研究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
渡过黄河看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