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神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路径探索

2020-10-21 18:30杨乐燕
大东方 2020年3期
关键词:中国精神高职院校

摘 要: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专职人才的重要使命,加强高职学生思政理论教育意义重大。高职院校应在思政教育中融入中国精神理念教育,才能达到国家发展与时代进步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首先对中国精神的文化内涵进行概述,进而讨论中国精神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作用和意义,最后提出有效融入路径,以期对高职思政理论课程教育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国精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随着全国高职院校的生源配置、招生率、就业率等竞争压力增大,不少高职院校愈发倾向于培养学生专业技能,而忽视对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等内容的教育,这可能影响到学生在校学习效率,也影响到未来的工作生活表现。高职院校要从实际需求出发,将中国精神理念融入到思政教育中,以提升教学内容的文化影响与哲学价值,同步释放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如何将中国精神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亟待研究完善。

1 中国精神的文化内涵

中国精神又可称为“国家精神”,是现阶段国家倡导科学推进意识形态建设中的“精神之翼”,承载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与文化信仰,从而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不竭动力。曾有學者将中华文化中所记载和讴歌的无私品德包含在传统意义的中国精神中。中国精神也囊括了大庆精神、公仆精神、特区精神、女排精神、抗洪抢险精神、航天精神等等,所有的精神文化都如一面面旗帜,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

2 中国精神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1)利于加快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

一般情况下,高职学生较之普通本科院校学生,文化底子较薄,综合素质水平较低。进入高职院校后,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工作并没有引起重视,导致大批学生思想松懈、纪律散漫、道德滑坡、立场模糊。中国精神的文化内涵蕴藏着多元化的素质教育素材,也拥有很多可借鉴的教育改造典范,灵活地引经据典或是直接将中国精神的文化精髓融入理论教学,可积极增长高职学生的见识,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掌握中国精神的传统文化精髓,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熏陶中接受了正确处理社会关系的技能,有利于学生素质提升。

(2)利于科学塑造高职院校学生个体“三观”

现阶段就读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且随着物质条件的大幅改善,学生并没有体验到生活的艰辛,因而多数学生“自我中心”意识突出,“三观”树立不健全或是较为狭隘,不善于处理人际交往关系。院校将中国精神文化理念融入到思政教育后,教师可梳理整合出与“三观”塑造相关联的众多典故、案例、事迹或是哲学理论,帮助学生们从古代文化的传承中、从近代贤者的奉献中,从现代先辈的努力中对正确的“三观”有了更多的感悟,自觉增强个体自控与约束,积极帮助自己重塑“三观”。

(3)利于合理提升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实效

现阶段不少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排课占比并不理想,没有实际的教学效果。将中国精神文化理念转化为不同的案例、不同的教学手段、不同的辅助工具帮助教师完成思政理论课教学,学生会对课程内容充满新鲜感,从而增添了课堂活跃度,也让学生的学习更显主动性,从而达到了合理提升思政教育实效的目的。

3 中国精神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有效路径

(1)增进教师职业素养,正确传导中国精神

教师自身对中国精神的文化内涵理解程度、对中国精神的外化表现与要求的掌握程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国精神理念文化的契合程度等方面,都是其职业素养的考评指标。教师应积极利用各种时间和路径充电学习,认真研究、不断归纳,广泛吸收和积累正能量信息,巩固自身的职业素养,并把握好中国精神文化理念在思政理论体系中的契合点,通过教学向学生正确传导中国精神。

(2)拓宽课堂教学形式,充分展现中国精神

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重组课堂教学结构,不拘泥于传统形式,灵活地展现中国精神理念文化。还要积极从古今名言警句中所折射的中国精神哲学思想谈起,如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来寄托爱国主义情感,就很值得学习体会和品味。

(3)筑牢校园文化载体,合理烘托中国精神

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不仅要在课堂上做好教学,还要在课堂外引深教育。为了更好地将中国精神融入高职思政教育,有必要在院校内开展以中国精神为主题或内核的文化建设。一方面要加强硬件基础建设。另一方面还应该积极开展活动推进软件落实,不断将中国精神文化内涵推向学生的思想深处,从而为思政教育做好思想保障。

(4)催化社会实践进程,深层感受中国精神

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依然少不了组织社会实践,其对于课堂教学从直观作用角度看更有影响力。高职院校要积极开拓校地共建机制,与红色教育基地或是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等公共教育场所建立友好合作,阶段性组织学生到馆学习,听讲解员述说不同的故事,感受其中的中国精神,不断增进对中国精神文化内涵所特有的底蕴的亲近感,提升思政教育效果。

(5)促进教育网络共建,立体传播中国精神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在众多高职院校已经成熟。院校应借助便捷高速的网络信息服务来促进中国精神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的融入。院校在促进教育网络共建的过程中,要有意监测并管控网络不良信息对学生思想的侵蚀与危害。教师与学生之间还可以在同一个微信、QQ、微博交流圈子中相互交流“中国故事”、“中国好人”、“中国制造”等诠释中国精神文化内涵的资料,激发学生对中国精神文化理念的学习热情,帮助实习那中国精神的立体式传播。

结束语

将中国精神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工作中,对于扩大教育实效是有积极影响的。高职院校应增进教师职业素养、拓宽课堂教学形式、筑牢校园文化载体、催化社会实践进程、促进教育网络共建,积极弘扬和传承中国精神,推动思政教育取得更大的实效。

[基金项目] 2018年度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立项项目“新媒体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张阿樱,李志平,马洪丽.基于中国精神的文化自信路径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7(6):92-95.

[2]张捷.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路径探究[J].智库时代,2018.157(41):217-218.

[3]杨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路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0):198-199.

作者简介:

杨乐燕(1985.09—),女,汉族,广西北海人,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法学教育,

(作者单位: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中国精神高职院校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浅析弘扬中国精神与激发改革创新实践活力
“感动中国”视域下少数民族模范人物的中国精神特质评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浅析师范生中国精神培育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