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佛山祖庙祭祀仪式的创新再造

2020-10-21 00:03赖鹤玲
大东方 2020年3期
关键词:祖庙秋色佛山

赖鹤玲

摘 要:随着时代变迁,祖庙祭祀仪式不仅仅是为了突显信众对北帝致尊地位的崇拜,而是同时向城市文化形象、品位的塑造和服务于旅游经济发展的趋势转变。创新再造是佛山祖庙祭祀仪式的传统,是基于祖庙文化内涵站在当下的文化形态下创作而成。一种是现代的即娱乐又祭神,这两种功能与目的的内在关系,不正是当下再造和创新祖庙祭祀仪式最为重要的依据甚至是遵循的准则吗?把握这些特点与时俱进,传统的文化定能焕发隽永的魅力并历久弥新。

关键词:创新;再造;祭祀;仪式;宗教;信仰;氛围;旅游;娱乐;民俗

一、祖庙祭祀仪式概况

佛山祖庙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是供奉道教北方真武玄天上帝(俗称北帝)的著名庙宇。经过近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丰富的祭祀仪式。台湾著名人类学家李亦园认为,“人类的宗教领域中,经常包括两个重要的范畴,一方面是对超自然存在以至于字宙存在的信念假设部分,那就是信仰,另一方面则是表达甚而实践这些信念的行动,那就是仪式,信仰和仪式是宗教的一事两面表现。”佛山祖庙正是这样,从百姓祈求神灵驱除水患、保民安乡的初衷到形成集神权、族权、政权为一体的民间信仰过程中,是佛山历代社区管理者及士绅通过各类真武北帝的本生故事,圣显灵应故事、各种艺术造象、各种祭祀仪式的创作演译而逐渐形成的。尤其在丰富的祭祀仪式上通过各种繁杂的祭祀内容、祭祀程序不断表达着对北帝主神的尊崇与敬畏使信众对神秘的神圣进一步取得可感知的形象,这对祖庙形成的民间信仰发挥着重要作用。《广东新语》卷一六“烧大爆”条中载:“佛山有真武庙,岁三月上已,举镇数十万人竞为醮会。”可见早在清代初年三月三就已有数十万人参加的规模。乾隆《佛山忠义乡志》卷一《佛山赋》也有不少北帝诞盛况记载。尤其春秋谕祭和包含赴祠拜祭、演神功戏、北帝巡游、乡饮酒礼、烧大爆、祝寿开筵等仪式在内的三月三北帝诞庙会祭祀仪式最为隆重流传最为久远直至现在。肖海明在其《中枢与象征——佛山祖庙的历史、艺术与社会》分析到:“祭祀仪式无疑强化了对宗教的信仰,同时当宗教仪式作用于社会时,就会有社会控制、社会整合、规范行为、娱乐等多种功能相互关联。”

二、创新再造仪式的起因与依据

随新中国政权诞生,新的意识形态建立,百姓对民主、法治、文明的认识提高,从而对北帝的崇拜也渐渐削弱,祖庙逐渐形成的集神权、族权、政权为一体的功能也不复存在,这时期的祖庙祭祀仪式就不仅仅是为了突显信众对北帝致尊地位的崇拜了,而是同时向城市文化形象、品味的塑造和服务于旅游经济发展的趋势转变。肖海明在其《中枢与象征——佛山祖庙的历史、艺术与社会》描述到:“已从传统社会中神圣的社区中枢逐渐转变为当代社会中的文化象征。”历经近千年沧桑的佛山祖庙,作为文化历史的存在,章显着现代都市的文化品味,是佛山最为重要的文化窗口,其旅游功能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日夜突显。如何适应时代的变化和人们的审美需求,再造或者创新祭祀仪式渐渐突显出来。

早在2011年底笔者应祖庙邀请计划创作一个祭祀舞蹈以增添仪式氛围和观赏性,在另一篇《探索佛山祖庙艺术造像-浅谈祭祀舞蹈”北帝之光”的创作》一文中已提到祭祀舞蹈创作的心路历程和同时得到佛山市民百姓及民俗专家认可的感受。其中得出构成祖庙的所有艺术造像、绘画等艺术元素以及祭祀仪式、祭祀舞蹈等随时代变化和需求可以进行编撰与创造的启示。然而就其表现内容、表现形式、表现对象等,却应该基于庙宇本身形成的宗教文化内涵来定位,并随时间的推移和讲述者的立场不同以及审美需求的变化,使附着在宗教寺庙里的某些元素也可随之而变。这次有效的探索和经验积累为后续整体春秋谕祭仪式创新再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回顾祭祀舞蹈的创作,其探索祖庙艺术造像的经验的确为创新祭祀仪式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并在2013开始着手实施春秋谕祭创新再造工程。

进入21世纪第二个10年,佛山市政府提出打造文化导向型成市的号召,出于树立城市文化形象、提升文化品位和发展旅游经济的需要,把有着500多年历史的佛山最盛大的民俗文化活动秋色巡游(俗称出秋色-国家非遗项目)当着重要的城市形象品牌来打造。秋色巡游是一种综合性的民间艺术游行活动,内容非常丰富,包括车色、马色、灯色、飘色、水色、地色、景色等,即有体现扎作等技艺的传统手工艺品观赏评比,又有扮演故事、车心、乐队、舞龙、舞狮、武术等民间艺术表演。从文革时期的中断到改革开放后几年一次的恢复再到2009年开始的每年举办,使传统的秋色巡游换发出新的活力。除了佛山本土传统的民俗项目展示外,同时还邀请国际佛山友好城市、国内佛山对口扶贫城市、省内兄弟市县的民俗活动项目和港澳台的民俗活动项目一起参与,2015年与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合并举办,2016年与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周合并举办并长期落户佛山,活动被提升到省级的档次与规格,影响力更加扩大,极大的丰富了传统秋色内容。活动期间同时举办各种文化论坛与其他文化交流活动。文化行政官员,海内外华侨华人、兄弟省市的文化单位工作者和非遗项目表演者、媒体记者、企业家、商人、地方乡绅和文化名流及众多市民游客齐齐参与,云集四方来客。三天活动观众达70多万人次以上,俨然成了一个特大型的以民俗文化展示为平台的文化旅游和民间娱乐活动。乾隆《佛山忠义乡志》卷六,乡俗志描写当时的祖庙秋祭仪式盛况犹如“行者如海,立者如山”的壮观场面,不知道记录者看到现在的场面会作何感想。传统的“出秋色”时间跟秋祭仪式一样,同在农历八月十五日,地点也在附近,是不是佛山祖庙秋祭仪式的一个组成部分,还有争议,但至少是紧密关联的,肖海明在其《中枢与象征——佛山祖庙的历史、艺术与社会》描述北帝在接受信徒朝拜后开始欣赏祀神的出秋色活动,并通过《佛山忠义乡志》记载的出秋色时间、地点和祖庙秋祭的活动描述以及民间传说进行论述,认为“秋色活动在早期应该是与娱神有关的赛会,秋色活动之所以极尽繁华之能事,除了娱乐,即堪娱耳目之外,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娱人的同时也酬谢北帝等神灵保佑来年的丰收。”有所不同的是现在的秋色民俗文化活动时间不固定,一般在新历10月底或11月初进行,有意思的是在农历八月十五日进行的传统秋祭仪式则跟随秋色活动的时间而变动,并作为秋色民俗文化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来进行统筹策划。这个时间的变化和主次位置的互换关系,正可以套用肖海明在其《中枢与象征——佛山祖庙的历史、艺术与社会》中论述出秋色与祭祀仪式的关系时的逻辑。也就是“祭祀仪式在早期应该是与民间大型娱乐活动有关,祭祀仪式之所以極尽隆重之能事,除了祭神,即祈福消灾之外,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酬谢北帝的同时也参与到民间盛大的娱乐活动里面。一种是传统的即祭神又娱乐,一种是现代的即娱乐又祭神,这两种功能与目的的内在关系,不正是当下再造和创新祖庙祭祀仪式最为重要的依据甚至是遵循的准则吗。

虽然祖庙的传统祭祀仪式正慢慢向服务于旅游文化的方向发展。但祖庙还是整个秋色活动的核心区域,也是秋色内容呈现的重要载体,秋色民俗文化活动里的四大项目(秋祭仪式、乡饮酒礼、秋色开幕式、秋色巡游)除具有现代意味的开幕式外都是祖庙祭祀仪式里的相关项目,其中秋祭仪式更作为第一个项目放在活动当天的上午进行,下午是乡饮酒礼的民俗活动、而晚上的开幕式和秋色巡游也在祖庙博物馆正门前举行和始发。

三、创新再造仪式的构想

基于以上分析,加之有祭祀舞蹈《北帝之光》创作实践的成功经验,在考查大量文献资料和征询相关专家意见后,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使整体构想逐渐明析了起来。

(一)再造祭祀仪式的目标定位:

本次创新再造的祭祀仪式是基于流传至今的传统秋祭仪式和三月三北帝诞庙会(因与春祭仪式合并,又称春祭),其核心環节是两个祭祀仪式都有的”设醮肃拜”部分,一个样式两个祭祀仪式都用,只是北帝诞庙会多出一个“恭迎北帝出巡”的环节有所不同。由于现在秋祭仪式从属于秋色民俗活动,因此现在的秋祭仪式仅局限在祖庙三门前400左右平方米的空间里”设醮肃拜”这一仪式上。从祖庙传统的祭祀仪式记载可以看出宗教性、世俗性、娱乐性、群众性是宗教祭祀仪式的显著特征;从文武北帝造像和北帝圣显故事里可以看出北帝在佛山本土信众的心里即是神力非凡的天神勇将又是慈祥和蔼可亲的大父母象征;即能驱魔除妖又能调和社区邻里关系还能处理纠纷主持正义。因此传统的设醮肃拜仪式上虽有繁杂的祭品和祭拜流程来彰显对北帝的崇拜,但参与或围观市民的礼仪行为比较的随意,从以前为数不多的影像资料和2012年亲见的春祭仪式来看,现场工作人员、嘉宾、记者、观众来回穿梭较为混乱,偶有小队衣着不整的仪杖表演稍微站后一点的观众也很难看见,更不要说看清祭台边发生的祭拜过程了。除了围在祭台旁边的嘉宾及工作人员和少部分市民外,大部分观众只是感受了一个热闹而已,这与祖庙精美的建筑布局和正殿里辉煌的北帝及手下战将造像布局以及众多圣显故事所营造出来的神圣感很不相称。奥托在《论“神圣》一书(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14页、36页)中提到宗教有一种畏惧性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并以一种几乎是使人困感的力量占据我们的心灵。他称之为“令人畏惧的神秘”(mysteriumn tremendum),同时宗教又有一种神往性质,畏惧与神往以一种奇特的对立统一方式结合起来,此种二元性质成了整个宗教史上既最奇特又最值得注意的现象。一方面,受造物在它面前战战兢兢,胆怯万分,五体投地,但同时又总要情不自禁地转向它,甚至还要使之变成他自身的东西。对当事人来说,`神秘不仅仅是某种令他惊愕的东西,而且也是进入他内心的某种东西,除了那种令人困惑与惊慌失措的东西外,他还感到某种使他如醉如痴(这种痴迷常常达到极度迷狂的程度)的东西。”现在多数市民对北帝的崇拜已大大减弱,神秘的畏惧感不强,但神往的亲近感却在增加(功利信仰),这虽然与北帝在信众心目中大父母形象相吻合,但没有了距离的太多的随意反而让人觉得对主神北帝缺少了敬畏,缺乏严肃之感,使秋色民俗文化活动带来的外来嘉宾和游客很可能错失一次近距离感受祖庙宗教历史文化氛围的良机。因此仪式氛围的营造定位应站在整体秋色民俗文化活动的高度来考虑,把原有祭祀仪式的娱乐性、世俗性等特征适当拨离或减弱,让秋色巡游项目充分发挥这些功能特征较为合适。而祭祀仪式的宗教性反而要尽可能放大,让市民对祖庙北帝主神敬畏的心态从新找回来,至少在现场应该感受到。这种传统祭祀仪式所传递的对神灵敬畏和神往的内心体验恰恰是一般市民或游客很少有机会感受到的,此时此地亲临神秘的境界感受超现实的神力以及章显祖庙独特文化的表演展示正满足了观众猎奇的心里,同时更满足了观众品味宗教历史文化的审美需求,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中肃拜北帝祈求好运吉祥,也满足了市民拜神接福的美好愿望。因此祭祀仪式的目标定位就是营造庄严肃穆的祭祀氛围,强化仪式感,提高观赏性。

(二)具体错施

1、打破空间布局

把祖庙三门前、钟楼、鼓楼、龟蛇池等闭围成的近400平方米的复杂而又立体的空间全部作为主祭区及表演展示区,观众则安排在灵应祠牌坊下及周围地区正好隔着4米左右的龟蛇池观看,常说距离产生美,由此呈现出一个开阔、干净、整齐、精美的空间,充分衬托出祖庙特有的建筑结构布局并使之与仪式相得益章,同时消除了因信众直接近距离围观祭台所带来的狭小、简陋等不适感。

2、丰富祭祀内容,完善仪式结构

除诞续保留仪式的传统部分,即祭拜流程,包括敬果品、焚香、敬酒、切烧猪、宣读祭文、集体鞠躬朝拜等程序之外。同时增加创新环节,具体为:1)创作符合祖庙形象的祭祀音乐用于观众候场与仪式即将开始的连接,使原本嘈杂的现场通过短暂的带有宗教色彩又极其震撼的音乐自然顺利的过渡到祭祀仪式所需要的现场氛围上。2)恢复创新北帝仪仗队,以1面七星旗、1面令旗、10把罗伞、8个高脚牌、8把八宝仪仗、72件兵器共100个穿着古代铠甲战袍的勇士拿着相应的道具兵器,伴着辉煌的音乐以排山倒海般的气势进行精彩的表演展示作为仪式开始。仪仗队除了开始时的表演展示外,还在祭拜流程时段起到空间造型背景的作用,突显了庄严肃穆的祭祀氛围。同时也作为北帝诞庙会仪式上跟随北帝出巡的侍从以突显北帝的威武雄壮的气势。3)创作仕女舞蹈,打造和规范工作人员形象及祭祀礼仪。变随意由日常工作员敬献五谷、果饼为统一由12位古代仕女着装的年轻女子把果饼等献上祭坛,在献上祭品前跳上一段优美的基于仕女形象的具有古典韵味的舞蹈,把敬献果饼动作形态巧妙编入舞蹈形象中,在充满岭南风格和宗教色彩的音乐烘托下,在翩翩舞姿中完成敬献果饼的环节,观众在感受庄重的祭祀仪式同时又有艺术美的享受。而焚香、敬酒、切烧猪等传统祭祀环节所需要的拿送香支、端送酒樽、斟酒、引导嘉宾等服务性工作也有仕女们负责完成,在传统祭祀空间里因来回穿梭的工作人员所造成的杂乱现象得以解决。这种统一着装、统一形象、统一礼仪行为的充满古典美感韵味的祭祀礼仪正吻合了祖庙主神致尊地位的的身份和所需要的祭祀空间氛围。4)创作祭祀舞蹈,基于北帝武神造像特征和龟蛇化身的传说而设计创作舞蹈,把蛇的机敏警觉形象以及勇猛战将的形象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北帝降水除妖整体情景意象。在具象与抽象之间,使观众可以直观的感受到祖庙北帝崇拜的内涵,打通人与神的对话,突显不同于凡俗世界的来自天外的超自然神力,营造无比震撼的神灵氛围,使信众在不断引起敬畏和神圣感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演员的专业表演与形象内容互为晖映的舞台意象极大提高了观赏性,满足了观众多角度的审美和娱乐需求。5)创新北帝出巡,北帝出巡是三月三北帝诞庙会祭祀仪式的重要环节,北帝出巡时,北帝行宫(武神北帝铜像)坐在专门的神舆上,由八名信众抬着从祖庙正殿经祖庙偏门而出并直接巡游北帝所辖之范围。这种从偏门出并直接巡游给人一种静悄悄的感觉,由是进行了调整,一是从偏门出改为从正中门出,利用刚表演完祭祀舞蹈的演员和在仪式开始表演后布置在现场祭祀空间的令旗、罗伞、高脚牌、八宝仪仗回到舞台中央横向列成三排,挡在祭台前面,七星旗则在前台挥舞表演,这样的小部分仪仗列队展示,即为恭迎北帝出门的隆重氛围进行铺垫,同时因三排仪仗队挡住了观众的视线,又为后面搬拆祭台提供了屏障和预留了时间,也为其他72件兵器调度赢得了时间和机会。二是祭台搬拆完后,前面三排仪仗变化阵型,恭迎北帝经正中门出来并抬到主祭舞台中央,再进行出巡前的仪仗列队展示,在宏大辉煌的音乐伴伴秦下,经前面各环节祭祀氛围的营造铺垫,一种来自天外的超自然力量扑面而来,观众不由自主的肃然起敬,并使其内心无比虔诚起来。

四、结语

如果从“豹头-熊腰-凤尾”习惯的审美结构描述来看,那么以100人组成的北帝仪仗队展示表演无疑是豹头,以传统祭拜流程为基础环节的部分一定是熊腰了,而恭迎北帝出巡的阵势及出巡前的仪仗列队表演肯定就是凤尾。而后在这些主体结构上又进一步进行更小结构的搭建,由开始的祭祀音乐营造的宗教氛围作为引子为豹头(仪仗队展示)的出现进行铺垫;由仕女舞蹈作为豹头与熊腰的连接部分,巧妙的将敬献果饼融合于舞蹈同时起到引出传统祭祀流程的作用。由祭祀舞蹈《北帝之光》作为熊腰与凤尾的连接部分,通过虚实交错的武神北帝造像与化身的舞蹈演译为恭迎北帝出巡铺垫营造了更浓的宗教氛围及现场气势。最后在震撼人心的恭迎北帝出巡表演展示后鸣锣出巡,高脚牌、八宝仪仗、星旗、令旗开道,72位手握兵器的战将鱼贯跟随武神北帝出巡而结束。整个祭祀仪式庄严肃穆、气势恢宏,即干净流畅又高潮迭起,观众沉浸在浓浓的宗教氛围中同时欣赏到一场高水准的户外实景表演展示。

自2015年成功再造并在春祭仪式展示以来直到现在,每年都在三月三北帝诞庙会(春祭)和秋色民俗文化活动之秋祭仪式上进行表演展示。正如上一年创作打造祭祀舞蹈《北帝之光》一样得到国内外媒体的竞相报道,深受佛山市民和游客以及民俗专家的认可。创新再造是佛山祖庙祭祀仪式的传统,是基于祖庙文化内涵站在当下的文化形态下创作而成,是随时代的发展与需求而变化的。把握这些特点并与时俱进,传统的文化定能焕发隽永的魅力并历久弥新。

参考文献

[1]《中枢与象征--佛山祖庙的历史、艺术与社会》作者:肖海明。

[2]《舞蹈杂志》1991年第4期”舞蹈与宗教”作者:张华。

(作者单位:佛山市文化馆)

猜你喜欢
祖庙秋色佛山
红色热土佛山
秋色里的祖国
温岭坞根之秋色满塘
佛山制造为啥这么牛
祖庙:中国上古的仪式中心及其复杂内蕴
《苍松秋色》
广东佛山雕塑院雕塑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