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隐逸思想探源

2020-10-21 11:18杨璐
青年生活 2020年24期
关键词:陶渊明

杨璐

摘要:在魏晋诗坛被“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充斥着的时代,出现了一位与众不同的诗人。他的出现,使诗歌重新焕发了艺术的生机,并且增添了许多新的因素,他就是陶渊明。陶渊明的诗风格独特,将老庄玄理与生活哲理相结合,将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为中国隐逸诗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锺嵘《诗品》中称其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关键词:陶渊明;隐逸思想;隐逸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今存诗121首,赋文赞述等12篇,浔阳柴桑人。陶渊明作为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在中国文学史上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彼时政局动荡,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混乱的时期,许多文人才子在这种政局下,实现不了他们建功立业的抱负,便开始归隐山林,寄情山水,寻求精神上的慰藉,陶渊明便是这其中的杰出代表。锺嵘在《诗品》中将陶渊明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这几乎奠定了陶渊明在隐逸诗中的鼻祖地位。诚然,陶渊明也曾出仕做官,也曾有过一般仕人具有的那种想要建功立业的动机,但另一方面,他又眷恋着田园的生活,这种矛盾的心理导致他时仕时隐,但在公元405年他发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感概后,他终于彻底觉悟到世俗与自己崇尚自然地本性是相违背的,于是高唱《归去来兮辞》回归田园。本文第一部分就将结合陶渊明的生存背景以及其生活经历等几个方面来研究陶渊明隐逸思想的形成。

一、时代背景对陶渊明的影响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朝代更换之际,彼时时局动荡,朝野混乱,门阀统治虽然日益腐朽但是仍然存在,而陶家作为一个衰落的世家,虽然祖上功绩辉煌,有别于普通寒门,但到了东晋后期其影响力早已无法与王、谢等士族相比,并且陶渊明的祖先陶侃出身寒门,被讥为“小人”,这就导致陶家的后人在政治上处于了一种非常尴尬的位置。陶渊明年轻时期受其家族历史以及普遍社会风气的影响也想要“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但却由于自己的庶族身份而不得不发出“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的感慨。庶族家世对陶渊明政治上的羁绊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陶渊明的归隐。

加之东晋末年桓玄篡位,刘裕起兵讨伐,时局动荡不堪,文人墨客无法像和平年代那样实现治理国家的抱负,甚至许多文人因被卷入这场混乱的政治斗争而死于非命。在这种环境下,文人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士族文人怀着保全自身的无奈心态远离朝政,而庶族文人则主动归隐,远离纷争。所以陶渊明作为这个庶族文人圈的代表,终于在41岁的时候,认清自己之前三十年的宦海生涯都是“误落尘网中”,从而归园田而去,悠然自得的开启自己的艺术人生。

二、主流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

1.魏晋玄学的影响

魏晋时期,玄学大行其道,在东晋,魏晋玄学作为士大夫阶层的思想武器和精神支柱,其影响力是非常广泛的,陶渊明的作品就是魏晋玄学渗入文学之中结出的硕果,所以他的思想和玄学有着很深的关系。玄学中也有崇尚自然的部分,其影响所及就是进一步确立了以“自然”与“真”为上的审美理想,这个“自然”便是师承于老庄哲学的“自然”,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而“真”则是一种至淳至诚的精神境界,这与陶渊明所追求的“真我”是一致的,“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以及“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都是这方面的体现。另外,玄学对于文学影响比较大的还有关于言意之辩的讨论,具体到陶渊明身上就是得意忘言论的影响。要求文人充分运用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以唤起读者的联想,以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陶诗在《饮酒》其五中写道:“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便是对于得意忘言论的运用。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陶渊明受魏晋玄学影响很深,但是他的诗又与玄言诗有着很大的区别,他并不沉溺于老庄和玄谈,他是一个很脚踏实地的人,与虚谈废务的玄学家不同,他坚持躬耕,与农民保持良好的关系,“时复墟曲中,披草共往来。相间無杂言,但道桑麻长。”他与农民亲切交流,贴近生活现实,这就为他改造玄言诗提供了现实基础,以生活中的哲理代替玄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在玄言诗的基础上开创田园诗,比如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种日常生活诗意化的写法,也成为陶诗重要的艺术特色之一。

2.儒学的影响

儒家思想统治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对于封建社会人民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陶渊明在这一点上也未能免俗,他熟谙儒家学说,诗文中大量地引用儒家经典,仅《论语》就有37处,他也因此受到了儒家学说中积极入世观念以及纲常理念的影响,但是,他又不拘泥于儒家思想中的观点,在积极入世的同时,他又留恋着田园的生活。所以在陶渊明身上,潜移默化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与他自己归隐的思想实际上是非常矛盾的,以《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为例,一方面他觉得时机到了,是自己施展抱负的时候了:“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这是受儒家思想影响所产生的想要建功立业的动机。这与我们心目中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形象似乎相去甚远,但是另一方面,他内心深处又眷恋向往着远离庙堂的田园生活:“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以及“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都是这一方面的具体体现。

可以说陶渊明的思想中,儒家思想是占了非常大一部分的,儒家学说对于陶渊明的影响根深蒂固。《杂诗》其二中写道:“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彼时的陶渊明已经归隐有十年有余,然而却还是在内心深处为自己得不到重用而苦闷,以及在《杂诗》其五中的“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能够看出,即使陶渊明已经归隐,已经把官场看作樊笼,但在骨子里他依然像大多数仕人那样把入仕做官当做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这都是与儒家的入仕思想紧密相连的,也是儒家文化长期对文人的熏陶和影响的结果。

3.道家的影响

在陶渊明的诗文中,我们常常能感受到亲近自然,倾慕田园等这样一种回归情结的体现。诗人将田园生活表现为“真”与“自然”,回归田园从一方面来讲,就是回归自然,所以他将田园生活作为理想的寄托本身就是道家思想的体现。但是另一方面,这个自然又指的是回归人的自然,从不自在回到自在,从虚伪回到真实的过程,这与道家的自然主义也是一致的。陶渊明思想中的崇尚自然,实际上是他对于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这个自然,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它是一种状态,一种不受外界拘束的自然而然的状态。我们在陶诗中常常可以看得到这种状态,“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不管是他的隐逸情结,还是回归情结,都体现了陶渊明对于自然状态,不受约束状态的向往。

另外,说到道家思想对于陶渊明的影响,就不得不提到《形影神》,全诗采用问答的形式,通过神对于形以酒消愁,对于影求善立名的批判,传达出尊重自然的思想,所谓“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该来的总会来,不如顺其自然,随命运的安排而去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陶渊明在《神释》中对于生命尽头的思考,以及他对于形影神一致,不可分割的关系的肯定,正是老庄思想中朴素唯物主义[6]的体现。

陶渊明出身没落的世家,虽然他年轻时也曾举棋不定,时仕时隐,儒家的入世思想对他的影响也是根深蒂固,但是一首《归去来兮辞》,彻底的与世俗官场划清界限,虽然在后来的《杂诗》组诗中,有表达过对于建功立业的向往或者是不受重用的遗憾,但是其归隐之心并未动摇,这从《饮酒》组诗中可窥一二。他将官场归为樊笼、尘网,只有“复得返自然”的时候,他才能感受到内心的喜悦。

陶渊明的归隐方式,几乎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他亲事耕作,不仅能体验劳动的艰辛,而且还在农事活动中获得不计收获的快乐,与魏晋时期其他士大夫不同,他不以此为耻,甚至还以几乎平等的态度与农民交流,“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他是作为一个田园生活的参与者来书写田园生活,在这种生活中寻找心灵上的超脱,所以他的隐逸是有着坚实的生活基础的,这也是陶渊明异于其他士人,能够真正彻悟人生,悠然恬淡的重要原因。

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但是他又改变不了东晋后期的黑暗社会,所以想要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来达到这个“真我”,这便有了将儒家思想道家化的倾向。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真和‘淳都是道家的观念,而渊明却将‘复真‘还淳的使命加在孔子身上;此所谓孔子学说的道家化,正是当时的趋势。”

纵观陶渊明的一生,他的一生都在追求一种至真至淳的思想境界,崇尚自然和热爱自由可以说是他人生中的重要支柱。他的思想的形成,受当时主流思想的影响很大,其思想中有着儒家,道家,以及魏晋玄学的思想成分在,但是又不是这些思想的机械相加,而是融会贯通并且有着自己新的解释,比如将儒家思想道家化这一方面。陶渊明的隐逸思想也是他对于人生的哲学思考,他对于官场、田园、以及人生的理解,使后世文人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他独特的隐逸方式,在当时看来是枯槁的,然而以超俗的眼光来看,他的一生是非常艺术的。他的隐逸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所以陶渊明生前是孤独的,其诗文就是一个孤独者的自白,他生命的光辉在他死后才逐漸放射出来。如今在后人看来,他早已成为一座里程碑,静静地伫立在田园之中。

猜你喜欢
陶渊明
陶渊明以诗劝后生
陶渊明的学习方法
陶渊明的小脾气
SEALS OF APPROVAL
陶渊明失败了
陶渊明:回归一方庭院,许你一世悠然
贫而无谄的陶渊明
另一面
一部承前启后的陶渊明研究著作
陶渊明的“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