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实验对提升初中化学实验课质量的策略研究

2020-10-21 21:11黄美贞
新智慧·上旬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作用兴趣教学

黄美贞

【摘 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化学学科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化学教学的的重要环节。而学生实验是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它的出现就像化学的一个调味剂,令化学教学变得多姿多彩,回味无穷;而且,在不同的教学阶段中,它又可以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起到了其意想不到的作用。

【关键词】学生实验;兴趣;教学;作用

以下是本人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和环节中开展的学生实验:

一、化学科开课的第一节课,引入有趣的化学实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心理学家认为,在诸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俗话所说,“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的一半”,经验告诉我们第一堂化学课是尤为重要的,因此把第一节化学课上得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增。

【教学案例1】在化学的第一課《绪言》中,本人引导学生做了“清水变牛奶”、“烧不着的手帕”等有趣的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深深的被奇特的化学现象所吸引,时而欢呼,时而惊叹。课后学生议论纷纷,不住的有学生向我提问以上实验的原理。

附:1.清水变牛奶

药品:澄清石灰水,蒸馏水

步骤:

①两支试管分别装澄清石灰水和蒸馏水

②请两位同学上来分别用吸管往试管里吹气

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蒸馏水无明显变化

原理: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气体。

2.烧不着的手帕

药品:酒精溶液

步骤:

①手帕在酒精溶液中浸湿后拿出。

②点燃手帕。

现象:手帕在燃烧,但手帕却完好无损。

原理:实际上是手帕上的酒精在燃烧,燃烧产生的热量使手帕上的水气化,气化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的温度达不到手帕的着火点。

所以,手帕烧不着。

【课后总结】在《绪言》化学课中,学生掌握的知识相对较少,主要以介绍化学所涉及的相关领域的内容较多,但主要都为阅读性材料,学生会显得枯燥和抽象。加入有趣的小实验,同时以声、色、光等化学现象来提供生动的信息,易于激发学生的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有了一个对化学变化中现象的观察有了一个最初的体验。学生会怀着极强烈的好奇心深求产生这种奇妙的景观的原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所以,有趣的课外实验有助于学生在化学中有一个好的开端,对化学的教学埋下一颗兴趣的种子。

二、教学开始不久,通过课外实验,吸引学生对课本未教知识的预习

化学是一门学科,如果想学好一门学科,预习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但学生由于刚学化学不久,化学知识有限,而且,由于预习的内容为未教知识,学生要领会需要很多的精力和多种渠道的搜寻,这需要学生有对这个知识的探究的执着。而课外实验就有这种吸引学生去探究的魅力。

【教学案例2】

在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中,学习完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后,为了想让学生主动地,有兴趣地预习下一个课题《氧气的制备》,在下课前,我在课室的地上做了“化学响弹”实验,化学响弹扔在地上时产生的火花和浓浓的白烟与学生在电视中看到的“磷火弹”相像,立刻让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纷纷向我发问如何制法。我先向他们解析,粉笔里面挖成中空,然后填入红磷和氯酸钾。学生已经学过红磷的燃烧,产生的白烟是红磷造成的,但不明白氯酸钾是什么,我故卖关子,氯酸钾是什么,请预习书本下一课题。学生纷纷表示回家预习探究。

【课后总结】化学实验的内容是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但是针对所教学的内容,开展或演示的课外实验是有筛选的。课外实验所转达的知识是学生力所能及,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探究的热情和良好的收获。而所开展的课外实验是学生新近或将要学习的知识,学生对触手可及的知识,他可以理解,也乐于去理解;而且,这种知识的学习是带有兴趣性的,从而使到学习由一种被动的、任务的变成了主动的、爱好的形式。那么学习就会达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学到的就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链,而是一个知识的网。所以,有针对性的课外实验是教学的一个能量补充剂,会加快教学的进度和学生学习的动力。

三、假期之中,组织学生对相关的工厂进行实地参观,有助于认识知识的价值

有人说,“如果知识脱离了现实的需要,那么它就会变得毫无价值。”现在在学生的心目中,学习是为了升学,升学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但学到的知识又在将来工作中有什么用处呢,学生不明白。只有确立了学生的为何要学,学有何用等问题,学生的学习才变得有意义,有目的。因此,一些课外的实地参观就能让学生明白到学与用的联系。知识是如何在生产中体现的。

【教学案例3】由于我家附近有一间自来水厂,学习完水净化之后,决定联系水厂,让学生到自来水厂进行参观学习。在周日的假期中,我和学生来到了水厂进行参观,由水厂的解说员带领,分别参观了水厂的沉淀池、过滤池、消毒池等净化流程,解说员也一一对每个净化的池的作用作解析,期间,学生也提出很多问题,有些问题是在课堂教授时并没有想到和提出的。学生在参观完水厂之后,对于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方式来净水和净化出的杂质的多少等情况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更有些学生说,我将来可以考来水厂工作了。参观之后,我回到学校后及时的组织了学生对这次活动进行感想和体会的交流。

【课后总结】化学实验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开阔知识视野的有效途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参观完水厂之后,学生对知识就不仅是停留在书本上的文字,而是真真实实的一种运用。而这种运用是我们每天都在接触,顿时就会产生一种所学知识的亲切感,也能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的感觉。而且,让学生在生产中找到所学的知识的应用点,学生对自身所学的知识有很大的成就感,原来在社会上担任某一样工作时需要的知识我也懂得,我也有能力把这样工作做好,这样,立即就会加大学生学习的使命感和目的性。从而,使学生对学习更有动力和信心,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

四、教学的尾端,让操作训练来巩固理论

只有让学生动手,才能让学生的思维结果得到强化。在化学课中有很多课外实验与探究活动需要学生动手操作,为学生的动手实践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些内容,在教学中力求让学生“动”起来,在动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主动动手的活动中,思维会随之展开,这样才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他们的想象力、創造力才会进一步被激发,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案例4】 第十单元中,很多同学对酸碱与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总是混淆,为了加深同学们的印象,在学完后补充了一个课外小实验“红色的密信”。取一张白纸,用酚酞写一封信,晾干(课前准备好)。课堂上把这张白纸放在盛有浓氨水的试剂瓶口正上方,让学生观察。当同学们看到红色的字迹慢慢出现时都惊讶了,纷纷讨论起原因来。通过这个小实验加深了同学对酸碱与指示剂颜色变化的印象。

在以上课外实验中,最令我惊讶的是学生居然在第十单元的重测中对知识的掌握有了很大的进步,在知识点中和反应和PH的变化以及酸碱与指示剂的颜色变化都掌握得比之前好。

【课后总结】

进入化学科教学的最后阶段,学生的知识会变得越来越多,但由于是理论的知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每一个单独的概念或定理。知识与知识之间形成不了相互联系的网络,所以,大多数学生会出现一知半解或丢三落四的情况。在第十单元中,学生对酸碱中和反应和PH值的变化看成是两个独立的知识点,所以,学生很难理解加酸或加碱时,其PH值的变化趋势。但当学生从这种理论性的学习真真切切的运用到实际上的操作时,那种被动式的接受就会转变为探究性和实践性学习和验证,这种同时通过手、眼、脑一起运作的感官性的获知途径,能使知识的获取变得更加影响深刻。所以,化学实验的实施,有助于学生对系统知识的整合,加深学生的理解。

五、结语

化学实验的有效开展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能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感受化学世界的奥秘,增强学生学好化学的自信心;也能锻炼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逐步学会自己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问题。在化学课堂上,学生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了,教师上课也更加有趣,更加轻松了。

参考文献:

[1]吕高秋.新课标下化学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J].考试(教研),2008(1).

[2]王子顺.课外实验教学原则[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12).

[3]何坚强.利用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8).

[4]谭宗俊,向雪皑.让学生在课外实验探究中培养自身的科学素养[J].化学教育,2007(04).

猜你喜欢
作用兴趣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