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具操作在数学课堂中的作用

2020-10-21 21:11陈彦红
新智慧·上旬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思维发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陈彦红

【摘 要】小学生的正处于思维转变阶段的过渡阶段——形象思维转变为逻辑思维。教师在课堂中使用学具操作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掌握,思维的发展。帮助他们更好学习数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具操作;课堂教学;思维发展

要想让学生处于学习的主导地位,那么学具操作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手段,还可以促进学生对概念、公式、法则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将书本上学习的知识扩展到实际生活中,有助于开阔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

人们常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这句话体现了数学的重要性。数学学科本身具有逻辑性、抽象性以及严谨性的特点,其对学生的掌握有着严格的要求。对此,教育部推出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通过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掌握数学最基础的知识,逐步发展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小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大多还是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东西,大多数具有具体的形象。

一、学具操作有利于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中,学生经常使用学具将老师提出的问题做出相应的答案。在这个过程当中考验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还促进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具的有效使用,改变了传统数学课堂的枯燥乏味,增加了趣味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对问题进行思考,主动学习,发挥其主体地位。而教师则发挥引导与评价作用,对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与引导,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学具操作教学模式对师生双方都产生了积极影响。一方面,学具操作反馈的信息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有一个正确的了解,能够及时有效的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得到了教师的反馈,有利于学生个性特征的发展,促进不同阶段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吸收。

以教师对几何体的展开与折叠知识教学为例,学生利用学具反复的操作,在展开和折叠的过程中逐步的建立起空间观念。并研究出正方体11种不同的展开方式。与同伴进行了交流。再让学生自由操作,独立思考,找出相对的面,你发现了什么?这样操作让学生更好地感知长、正方体与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二、有利于使学生理解概念和法则

因为小学生还在经历各种思维的转变阶段,所以在小学生初步学习概念或者法则的时候,鼓励学生进行操作学具,有利于拉近学生与抽象知识之间的距离,将具体抽象的知识与直觉动作思维进行有机结合,创设情境,增强感性认识。使学生深入其中,产生表象,进而形成概念。

例如,“除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需要让学生重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平均分的概念是一个抽象概念,所以需要借助学具来帮助学生理解。可以找学生来演示分东西的过程:将六个小木棍分别放入三张纸上,一名学生一个一个地放小木棍,另一名学生两个两个地方小木棍。最终两人以相同的结果分完了小木棍。观察了两位学生分木棍后,让其他学生比较两位学生分小木棍时的差异,让学生叙述并概括:一个一个进行分配,直到分完为止,分到的数量相同,这就叫平均分。

三、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小学生认识事物、理解数学的过程就是从生动的直觀到抽象思维、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例如:在《组装图形》的教学中,在学生认识了图形之后,教师先利用七巧板组装成图案,让学生猜测教师组装的图案是什么,然后再让学生拿出七巧板,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七巧板组装成不同的图案,让同桌进行辨认。这样不仅使同学对图形有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更是通过图形之间的联系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发散,提高其动手能力与观察能力。

四、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走进生活

数学不仅仅只是一门学科,不能将学习与生活割裂开来。要将现实生活与学习内容相互融合,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到处都存在着数学思想。引导学生从形象思维走向抽象思维,更好地理解书本知识。

例如:在长方体表面积公式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制作长方体并将其展开至平面图形,通过平面图形以及几何图形之间的联系进行表面积的计算,鼓励学生主动进行尝试,发现计算公式。教师在时间单位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制作钟表学具模型,对时间刻度进行深刻的认识。此外,教师在对分数意义进行教学时,对学生分蛋糕情境进行创设,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分蛋糕方式,促进学生对分数进行理解与掌握。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的鲜花是开在手指间的”。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学具操作是一种定向心智活动,因此爱动手的学生也不一定会操作,这类学生在操作上表现过于随意和表面。此类状况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考验,对此,教师要将教学目的与学情有机结合起来,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并引导学生进行一定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与评价,让学生在观察事物中进行思考,思考过程中进行领悟。基于此,学生将观察、思考以及动手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在脱离学具的情况下,也可以在脑海里清晰完整的表象。

学具操作教学活动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建构认知体系的重要方式,也是小学阶段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鼓励引导学生进行学具操作,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能让学生感到学习的趣味性,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杨庆余.小学数学教学研究[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思维发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在读说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发展
初中英语阅读活动的分析与重构
探究小学品德课与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结合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