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阿普特的“不可译”哲学

2020-10-21 05:50盛国诚
锦绣·中旬刊 2020年2期

摘 要:2013年,纽约大学比较文学教授艾米莉·阿普特出版了其著作《反世界文學:基于不可译理念》,她基于以往的翻译研究和世界文学研究都表现出了对世界哲学化的冷漠认知,故而从哲学层次发掘“不可译 ”的存在与价值,并展开了一系列经典的论述。

关键词:世界文学;不可译;语言哲学

阿普特在《反世界文学:基于不可译理念》中透露出长久以来对“世界”一词的滥用和不合理规训是她迫切想要挣脱的。为此,她参照海德格尔的一些观点并获得启发,即“世界的概念是指存在本身的可及性而不是存在本身”。[1]故而她才提出世界的哲学化仍是一个基本问题,需要我们通过翻译史来重新哲学化文学史。此外,阿普特也同样受到了查克拉·巴蒂对欧洲历史主义的批判以及约翰尼斯·费边的经典著作《时间与他者》(1983)的深邃影响。最终,阿普特吸收采纳了费边关于对“建立研究对象”做法的抛弃,选择通过翻译史来作为“主观可及性”反向对文学史赋义,这便解释了为何阿普特在其著作中将重心落在了对“不可译”的哲学意义的讨论中。

无独有偶,在凯伦·班尼特那里,“神圣的文本被认为是不可翻译的”,类于《圣经》和被称为是上帝召唤世界的语言——用希伯来语书写的《托拉》,“它们具有世俗性和预言性的价值,排除了任何形式的重写,以至于‘省略或增加一个字母可能意味着毁灭整个世界”。[2]精于语言学和心灵哲学的班尼特判断出了经典文本的不可译或译介总不能得到认可的内在缘由实则为哲学层面的“不可译”所牵绊,这也吻合了阿普特宣称在研究哲学和理论史上的翻译史中,我们不仅是在进行文献学工作,更是在做哲学。笔者认为,阿普特所谓哲学意味上的“不可译”并不是一种描述对象性活动的自造名词,而是根植于对象性活动本身的“现象”,是其本质的组成要素之一,阿普特对此亦有解释称:

“语言哲学中的不可译性指向语法的逻辑、指称的限度、可思考性的外部范围或有意义和无意义命题之间的区别,在符号学中,它意味着宏大的抽象概念——逻各斯、上帝、真理、马克思的一般等价物......这些先验符号强调了不可译问题是如何根植于神学、神秘主义、阐释学和金石学的......”[3]

在明确了“不可译”的认知层次及渊源后,尽管班尼特早已对神圣文本的翻译做极力警告,但出于对追求“纯粹理性”的乐观预期,阿兰·巴迪欧宣告了自己的一项成功试验,他自称在其著作中对《理想国》的编辑处理属于“过度翻译”(《普拉顿共和国》,2012),因为他使用了现代法语里的哲学词汇对柏拉图的语言进行再塑造,甚至于不忠于原著,自行虚构和添入原著中不存在的角色来使之内在的哲学表达实现时空穿越。正因此,阿普特认为比起一般翻译,巴迪欧更像是在做一种“忠实”的哲学诠释。在笔者看来,这种只要把握住理性,忠实于理性便可以使文本“永恒”的逻辑的确可以绕过一般意义上的翻译出入问题从而使哲学层面上的“可译”名义实现。的确,巴迪欧成功地让古代文本成为现代世界的一部分,这正是通过一种近乎极端和脱轨的“过度”操作来借机推销现代数学柏拉图主义得以实现的,但这种数学哲学观的核心理念又带来了新的难题,由于数学柏拉图主义所谓的不可通约性与语言本身并无关联,那么巴迪欧是如何在话语中去确定和度量这种非关系形式、非可估算的数学理性形式的呢?

回顾这一死局,如若巴迪欧让步承认阿普特描述的“不可译”之合理性,便可免去阐释数学理性与语言间的不可通约性难题,而只需回归到数学本体论所坚持的主观“不存在”的立场来圆满其对《理想国》“过度翻译”行为的合法性问题,这也正是“不可译”的普适性所在。

参考文献

[1]Martin Heidegger,The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Metaphysics:World,Finitude,Solitude,trans.William McNeill and Nicholas Walker,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5,280.

[2]Bennett,Karen,and ????? ?????.“Translation and the Desacralization of the Western World:From Performativity to Representation / ??????? ???? ????? ?????? ??????:?? ???????? ??? ???????.” Alif:Journal of Comparative Poetics,no.38,2018,91–120.

[3]Emily Apter,Against World Literature:on the Politics of Untranslatability,London/New York:Verso Press,2013,11.

作者简介:

盛国诚(1997年1月),男,汉族,安徽省六安市,在读硕士研究生,无,研究生,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