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业服务“不可能三角”的理论解释

2020-10-22 03:38
商业经济研究 2020年20期
关键词:流通业高通量流通

崔 锐

(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 河南郑州 450012)

引言

流通业服务是商贸流通业中附加价值最高的产品,也是塑造流通业品牌、体现流通业质量、反映流通业实力的最佳产品。所以,高水平流通业服务天然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和营销目的,目的在于实现流通业跃升,价值导向流通业整体收益。因此,流通业服务的价值具备两重性。一方面是流通业服务应该具备特定的组织架构与价值水平,另一方面则是商贸流通业发展过程中要着重塑造流通业服务的价值升级能力(即保证流通业服务始终作为流通业的“拳头产品”)。前一方面说明了流通业服务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后一方面则说明了流通业服务对流通业整体发展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GDP模式”导向下的流通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让流通业内部服务水平饱受质疑,核心原因在于流通业服务并没有出现“可见的”发展效应,粗放式的发展过程导致流通业在逐步降低流通业服务过程的同时,并没有保障运输的高效率。流通业服务本身也逐渐走向了粗放式发展的“异化”过程,在尽可能保障低价格和短时间的运输过程中,逐步放弃了高通量的流通水准。因此,近年来在流通业结构改革的背景下,亟需完善对流通业服务升级的理论建设,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实现经济社会全面转型阶段流通业服务的价值重塑路径。

在跟踪最近的行业动态和学术进展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方面,大量针对流通业服务的研究中,从价格、效率和通量三个角度分析了前一阶段流通业服务发展异化的问题,通过论证GDP导向时代流通业服务中在价格、效率和通量方向的缺乏,进而论证流通业服务需要实现“加法”,才能真正改革流通业的服务水平;另一方面,部分学者又考虑到流通业服务发展的矛盾,认为价格和效率的相互冲突,以及效率与通量的相互冲突,都会导致流通业服务结构的失衡,给出的方案仍然是需要对各个方向做“加法”,将薄弱方向补充起来,实现“全方位的平衡发展”。

上述研究的背后逻辑无不指向对流通业服务的“加法”,似乎只要尽快塑造流通业中低价格、高通量、短时间的流通产品,就能够正确塑造符合新时代需求的流通业服务。此前的流通业改革的核心目标,就是实现流通业在价格上的下降和效率上的攀升,但最终的成果却是我国流通业服务逐步走向价值链底端,成为“低价、劣质”的代名词。因此,这种向流通业服务中被动做“加法”的静态思维是值得商榷的,同时保证流通业服务中低价格、高通量、短时间的想法是混乱且无序的,如何反其道而行之,将当前的流通业服务改革转向动态“减法”过程,通过抓住核心要素提升流通业服务价值,才是流通业所需要关注,且真正能够取得实效的方案。西方经济学中的“不可能三角”理论,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行角度。

“不可能三角”的理论分析

(一)经济学中的“不可能三角”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A.Mundell)在分析宏观经济IS-LM模型的过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元悖论(Mundellian trilemma),认为各国宏观经济管理者三个经济目标——独立的货币政策、稳定的汇率以及资本的自由流动,勉强最多可以达成两个独立目标。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在三元悖论的基础上画出了一个三角形,即“不可能三角”(Impossible Trinity),也被称为“永恒的三角形”(The Eternal Triangle),如图1所示。

图1 宏观经济中的“不可能三角”

“不可能三角”清晰且形象地说明了“三元悖论”的内在机理,即经济学政策制定过程中,在面对三个核心目标时,这三个目标往往是相互冲突且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例如美国在二战后为了重塑世界经济秩序,通过把美元与“金”这种金属相绑定,以维持各国之间的资本自由流动和稳定的汇率水平,为了尽可能保障欧洲的利益,欧洲各国被迫成立了欧洲经济货币同盟(也是欧盟的前身),由此影响了美元的“霸权”地位,导致美国为了保证货币政策独立性,逐步开始实施金汇兑本位的“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1971),而这一体系又只考虑了稳定的汇率与货币政策独立性,严重削弱了资本自由流动,在这一时期各国将美元视为“稀缺货物”,一度导致了“欧洲美元”“日本美元”的出现,全世界各国深受“钱荒”所害。故布雷顿森林体系被打破,各国开始设置和美元挂钩的“浮动汇率制”并延续至今,这也塑造了长期的“美元霸权”,通过获取铸币税收入实现对国内通货膨胀的转移,美国可以较容易地应对国际收支失衡现象,将经济风险转嫁给国外。

“不可能三角”理论也逐步推广至经济学的其他研究领域,例如美国学者丹尼·罗德里克(Dani Rodrik)所提出的全球化“不可能三角”:民主政治、国家主权和经济全球化不可能同时成立。该结论在英国脱欧、特朗普执政等方面均有印证。我国学者陆磊和杨骏(2012)所提出的金融“不可能三角”:流动性、一般均衡与金融稳定不可能同时成立。鉴于此,“不可能三角”逐渐成为解决经济问题的重要手段和破局方式。

(二)流通业服务中的“不可能三角”

格鲁诺斯(Gronroos)认为,服务是一种特殊的无形活动,它是顾客与服务职员、有效资源等产品或服务系统之间发生的、为解决顾客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或一系列行为。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服务的生产可能与实际生产有关,也可能无关。对流通业而言,实现流通业服务的基本逻辑源于顾客的需求,即通过“服务中的生产”改变流通业服务的方向,而当前的行业发展逻辑却支持“服务的生产”,即流通业代替顾客思考,什么才是顾客所需求的内容,这也折射出流通业服务发展的异化过程。利用经济学中的“不可能三角”理论,同样可以绘制出流通业服务发展过程中的“不可能三角”,反映出流通业服务中价格、通量和时间三个要素的交织作用,如图2所示。

由图2分析可知,流通业或者流通业服务的发展,基本遵循了三个理性的目标:高水平的流通通量、极低的流通价格和极短的流通时间。其中,“高水平的流通通量”借鉴了物理学流体运动的“通量”定义,即单位时间内流经某单位面积的某属性量,这也说明高通量倾向于流通业能够实现单位运输中尽可能多的物质交流,从而解决产品交换的物理障碍,实现大规模、大范围的物质运输能力。“极低的流通价格”则是流通企业在构建服务中的一个诉求,通过较低的服务价格,不仅可以有效聚拢客户群体,而且可以打击市场中的竞争对手,通过规模效应进一步实现成本的缩减,从而加强流通企业的竞争力水平。“极短的流通时间”则是客户群体对流通企业的核心诉求,更短的流通时间代表更短的交易周期、生产周期和运营周期,流通时间的稳定对产业链的价值不言而喻,进一步缩小流通时间,就是帮助产业链实现更高效率的循环发展。

但很明显,上述三种理想目标是无法同时达成的。第一,高通量和低价格的相互结合,就一定要求对应企业具备极佳的成本控制策略,最明显的就是提高流通时间,可以看到,很多大宗流通交易中,企业为了促成客户的选择,往往会承诺一个极低的价格,而与之对应的代价就是企业为了保证大宗流通成本的可控,而采用更缓慢且低成本的运输方式,这也极大延长了流通的时间。第二,低价格与短时间的相互结合,代表着通量的下降,很多流通企业所推出的“低运转小额流通”服务,目的仅仅是为了培养市场,通过客户的小额流通感受企业的流通速度,从而实现客户群体的培养。第三,高通量与短时间的结合,代表着流通企业不仅仅要实现大宗货物的流通,而且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流通企业为了完成这样的流通过程,必须花费更高的人力物力资源,实现高效率的运输、储存、管理工作,因此客户在选择此类流通交易时,就必定是“高价格专业流通”服务产品,无法满足低价格的愿望。总之,流通业服务的“不可能三角”仅仅在极少数情况下成立,例如部分流通企业为了争取市场规模,而将内部的高价格流通服务制定一个短期低价,这样的情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逐步减少甚至不复存在。因此我国各大流通企业所面临的环境,最多只能满足低价格、高通量和短时间中的两项,因此各大流通企业的服务措施均存在一定缺陷。

图2 流通业服务中的“不可能三角”

(三)“不可能三角”的内在逻辑

从本质逻辑来看,“不可能三角”模型考虑的是如何实现三个矛盾要素的“对立统一”,宏观经济中的“不可能三角”看似在考察经济政策的安排与结构,但从美国最终达成“货币霸权”的结果来看,实则是在调整美国的“政治诉求”和“国际秩序”,由于经济市场与政治诉求天然存在矛盾,因此“不可能三角”也只能为了美国的货币霸权地位专注于两个目标,而牺牲另一个目标。与此类似的是,流通业“不可能三角”的本质问题在于流通业发展中企业诉求和客户(市场)诉求的矛盾,企业在“理性”运营的前提下,不可能长时间实施低价格、高通量和短时间的流通服务,这样的运营策略不仅仅会导致企业本身的长期亏损,也会极大干扰市场秩序,造成行业发展的乱象。因此,企业必然要通过服务市场定位的方式实行差异化竞争。

以流通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业为例,在长期的市场竞争后,物流企业逐渐分化为以“高通量、短时间”为目标的高端物流品牌“顺丰速递”,以“高通量、低价格”为目标的远洋物流品牌“中远海运物流”,以“低价格、短时间”为目标的小包裹运输品牌“圆通速递”。可以发现,市场理性在流通业的投射,已经从实践层面证实了流通业服务“不可能三角”的存在性。基于上述分析,下面将进一步推导如何协调流通业服务“不可能三角”中的各个要素。

基于“不可能三角”的流通业服务改进策略

(一)流通业服务应该回归“市场需求”导向

如何协调三个矛盾要素,最终还需要回归到流通业服务的中心——服务。丁俊发(2011)认为,关注流通业的战略资源策划、内部资源分配和资源实施效果,才是流通业服务实现突破的要点。如何将企业诉求与客户诉求集中于流通业服务产品之中,不应该仅仅满足于企业内部对发展前景的“幻想”,而需要考察当前市场真正的导向与现实的需求。正因如此,现代流通业发展服务内容中各个方向的“加法”手段,始终无法取得流通业服务水平的真正发现。“不可能三角”问题从一开始就不是企业发展的内部问题,而是针对市场需求“做减法”的外部问题,流通业的服务建设,离不开对于市场需求的回归。在这个意义上,流通业服务必须实现三个目标:

一是企业战略与市场需求的相互协调,让流通业服务回归真正为客户所需要的服务内容;二是企业理性与市场价格的相互协调,通过制定一个符合服务内容的价格,让企业有利可图,通过持续的发展经营,实现可循环的发展路径;三是服务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引导顾客了解通量、价格、时间三者的关系,通过持续的市场教育,让顾客了解流通服务价格制定的规律,从而实现有序的流通市场秩序,构成和谐的流通市场环境。

(二)流通业服务需要破除“三元均衡”困境

流通业服务“不可能三角”提示人们,低价格、高通量和短时间不可共存。市场发展需要秩序,流通服务建设需要回报,流通业服务不能“又不给吃草,又需要牛挤奶”。流通业内部同样应该清晰地了解三元协调的极限所在,否则就是丧失理性的价格战。企业的服务结构改革,从来不是能够达成“三元均衡”的稳定局面,而是实现“一元突出,二元调节”的阶段性目标和企业发展方向安排。正如易纲(2002)分析宏观经济“不可能三角”时所提出的那样,如果将资本自由、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性分别视为X、Y和M,那么“不可能三角”就可以写作X+Y+M=2,部分国家在策略选择中实现了(1,0,1),例如美国;部分国家则被迫选择了(1,1,0),例如日本。那么对于中国这种发展中大国而言,可能(0.5,0.5,1)才是真正适应我国货币政策的安排方式,即保证充分的货币政策独立性同时,尽可能保证汇率稳定和资本自由流动。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实践也不难发现,尽管人民币依然与美元挂钩,我国只能以高额的外汇储备应对美元霸权,但随着人民币逐步与欧元、日元等“一篮子货币”挂钩,人民币汇率指数走势逐步显现“硬气”。

对流通企业而言,以单一要素打造企业服务的核心品牌内容时,如何实现其他要素的协调,才是流通服务有效改良的关键。对希望实现“低价格”品牌的流通企业而言,要尽可能注重通量与时间的协调,针对不同需求的客户打造“大额慢速”或“小额快速”的低价流通服务;对于希望实现“短时间”品牌的流通企业而言,可以适当提高服务价格,以保证服务质量和流通规模,建立更好的服务口碑;对于希望打造“高通量”的流通企业而言,可以采取浮动定价模式,针对短期流通和长期流通提供价格不一的服务产品,把选择权归还给顾客,从而保障流通服务的品牌建设和突出优势。

(三)流通服务必须进行“动态发展”革新

流通业服务由于长期的“三元均衡”约束,已经逐渐走向“静态提升”的发展困境。根据“不可能三角”理论的指引,在单一要素带领下,流通服务的品牌特征越强,越能够解决缺乏要素的不利影响,例如长期构建高端物流品牌的“顺丰速递”,在2019年全国快递业务平均单价下降至12元的背景下,仍然能够在不影响订单量的情况下逆势抬高价格,说明高端物流市场需求对于市场价格敏感性更低。因此,实现三大流通服务要素的“动态发展”必须建立在强有力的流通品牌基础之上,“三元均衡”发展策略之所以受到质疑,本质在于流通业服务要素之间处于极大的不稳定态势,任何试图同时发展三个方向的流通企业均被市场所抛弃。

所以,流通服务的要素配合必须和品牌建设相互结合,实现单一要素突破和企业核心品牌的建设。在当前发展阶段,流通业服务动态发展必须满足企业品牌建设的三个方向:一是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流通业作为市场的中间产业,必须要协调市场供给与需求,实现社会物质交流与融通,因此流通业服务的质量必须满足且严守社会公众利益底线,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保证流通服务的质量。二是尽可能避免流通业内部的恶性竞争,以“价格战”为代表的恶性竞争不仅有损行业秩序,也极大降低了客户预期,对于市场结构有着不可逆的影响,而以“质量战”“效率战”为代表的良性竞争,则能引导流通服务从低端走向高端,让我国流通业整体竞争力再上台阶。三是把握市场动态,流通业服务不仅仅是为了“高端”而塑造“高端”,从目前的市场导向来看,消费升级趋势印证了高端化发展的可能性,但国际经济形势的动荡,也可能导致消费升级趋势的回落,对此,流通业应该以市场需求为核心进行“量体裁衣”,当市场需求转向“低价格”时,应该坚决放弃“高通量”或“短时间”中的某一要素,实现辩证的动态规划。综合来看,流通业服务必须进行“动态发展”的革新,以兼具原则性、包容性和动态性的发展面貌,塑造全新的流通服务品牌。

结语

我国流通业的发展陷入瓶颈,流通业服务逐步落入“低端锁定”的窠臼,人们将流通服务发展问题归因于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因素,却忽视了企业发展诉求与市场需求的天然矛盾。低端流通业服务不仅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更是我国发展过程中的需要,尽管已经立于“新常态”发展的新时代,但不应该对前一阶段流通业服务发展持有全盘否定态度,而是应该从流通业服务发展路径吸取养分,通过流通业服务与当代市场需求的结合,实现流通业服务向高端市场的推进。随着流通业本身的产业结构改革,流通业服务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市场逐渐认识到“低价格、高通量、短时间”的相互矛盾,对流通业服务的革新亦是利好。从“不可能三角”角度出发,进一步为流通业发展做“减法”,剔除“三元均衡”带来的发展异化问题,从加强流通业发展理性,塑造流通服务价值,这也是“不可能三角”为我国流通业发展提供的最佳启示。

猜你喜欢
流通业高通量流通
高通量卫星网络及网络漫游关键技术
“互联网+”背景下肇庆市商贸流通业创新发展路径
高通量血液透析临床研究进展
Ka频段高通量卫星在铁路通信中的应用探讨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中国通信卫星开启高通量时代
商贸流通
The Japanese keiretsu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