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半夏汤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化疗后顽固性呃逆的疗效观察

2020-10-24 07:15卢冬彦叶小卫
中医肿瘤学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压豆顽固性耳穴

卢冬彦, 叶小卫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中心,广东 广州 510405

呃逆俗称“打嗝”,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呃逆持续时间超过48 小时者称为顽固性呃逆。呃逆,古称“哕”或“哕逆”[1]。现代医学认为,呃逆是因膈肌痉挛所致,是膈神经受到激惹而引起的膈肌运动异常[2]。

化疗是当前恶性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约2%的肿瘤患者在化疗期间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呃逆[3]。严重者呃逆频频,持续时间长,西医常规治疗效果欠佳,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其化疗依从性。中医药在治疗呃逆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中药内服与外用、针灸、穴位贴敷、耳穴压豆、推拿等均为临床常用的中医药疗法,但单独一种疗法多疗效欠佳,尤其是对于病程长、反复发作的患者,笔者在临床中运用小半夏汤联合耳穴压豆法治疗化疗后顽固性呃逆,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及分组

收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中心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化疗后出现顽固性呃逆的恶性肿瘤患者共60 例。按是否愿意行耳穴压豆治疗分为治疗组(小半夏汤口服+耳穴压豆)和对照组(小半夏汤口服),每组各30例。

1.2 诊断标准

符合卫生部《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经病理学或组织学确诊为恶性肿瘤者。符合顽固性呃逆诊断标准[1]:临床以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为主症,且持续时间超过48 小时,未经治疗或其它治疗无效者。

1.3 纳入标准

①恶性肿瘤患者使用化疗药后出现顽固性呃逆者;②年龄为18~75 岁;③卡氏评分≥60 分,预计生存期超过3个月;④排除其它中枢性或周围性器质性病变所引起的呃逆,如脑肿瘤、脑血管意外、膈肌或膈肌周围病变等。

1.4 排除标准

①孕妇或哺乳期妇女;②意识障碍或有精神病史无法配合治疗者;③对王不留行籽或胶布过敏,或外耳皮肤有破损者。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小半夏汤口服;治疗组予小半夏汤口服+ 耳穴压豆。小半夏汤:制半夏15 g、生姜10 g。将中药浸泡约20 分钟,加水500 ml,煎取200 ml,分早晚二次服用。每日一剂,连服7天为1 疗程。耳穴压豆取穴:取耳中、交感、神门、脾、胃为主穴,根据肿瘤病变部位相应配穴,如肺癌加取肺,结肠癌加取十二指肠等。方法:75%酒精常规消毒,取肤色脱敏王不留行耳贴,对准穴位压在敏感点上并贴好固定,每日揉压3~5次,使患者产生酸、麻、胀、痛、热等感觉,力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隔日同法在对侧耳穴贴压,两侧耳穴交替。操作者为本中心住院部护士,经过中医技术操作培训并通过技术操作考核。

1.6 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治疗前(入组时)、治疗期间(D1~D7)、治疗后第1天(D8)每日的呃逆症状积分及治疗起效时间(即呃逆缓解时间),比较治疗前、治疗后(D8)的呃逆症状积分,计算治疗有效率。治疗结束后,继续随访1周观察有无复发。呃逆症状积分评分标准[4]:每天0 次为0 分;1 小时<5 次,且患者能耐受,不影响进食为3分;1小时6~10 次,或1小时<5次,但患者难以耐受,影响患者进食为6分;1小时>10次,或1小时<10次、但不能进食或者呃逆时伴见胃食道反流为9分。呃逆发生次数以毎小时最高呃逆频率计算。

1.7 疗效标准

依据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的相关内容进行疗效评定:痊愈:7 天内呃逆完全终止,随访1 周无复发;显效:治疗7 天症状评分减少6 分以上;有效:治疗7 天症状评分减少3 分;无效:治疗7天症状评分无改善。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秩和检验。所有检验均为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

治疗7天至完成随访,两组均无脱落病例。经卡方检验、t 检验和方差分析,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呃逆病程、病种分布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一般资料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information

2.2 两组呃逆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呃逆症状积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提示治疗组改善呃逆的作用优于对照组。

表2 两组呃逆症状积分比较(分,±s)Table 2 Comparison of scores of hiccup symptoms between the 2 groups

表2 两组呃逆症状积分比较(分,±s)Table 2 Comparison of scores of hiccup symptoms between the 2 groups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1.50±1.72①3.80±2.60例数30 30治疗前6.30±2.28 6.90±2.51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3,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73.33%;治疗组痊愈率为53.33%,对照组为16.67%。两组总有效率、痊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痊愈患者在治疗结束后继续随访1 周,均无复发。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Table 3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2 groups

2.4 两组起效时间比较

见表4,治疗组起效时间大多在1 至3 天,对照组起效时间多为3 天及以上。采用Wilcoxon 秩和检验比较两组起效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308,P<0.05)。

表4 两组起效时间比较[例(%)]Table 4 Comparison of ouset time between the 2 groups

2.5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于治疗前、治疗后(D8)对所有患者进行肝肾功能(谷丙转氨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尿素氮、肌酐)及心电图检查。结果提示,治疗后两组患者肝肾功能、心电图均未见明显异常变化。治疗期间每天(D1-D7)对所有患者进行生命体征(体温、呼吸、脉搏、血压)测量记录,均未见明显异常。治疗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继续随访1 周,未遗留施治部位皮肤的红肿、破溃、疼痛瘙痒等局部不适。

3 讨论

现代研究认为,化疗后呃逆的发生与化疗药物、化疗辅助药物的使用密切相关。临床上易诱发呃逆的化疗药物包括铂类和紫杉醇等,辅助药物则包括地塞米松等。但具体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清楚[5]。现代医学常用抗精神病类药物、抗癫痫药物、止吐药、解痉药、呼吸兴奋剂等治疗呃逆,临床疗效欠佳,且副反应较明显,如过度的镇静作用、体位性低血压、锥体外系症状、口干及尿潴留等。发挥中医中药优势治疗呃逆是一个新的思路方法。中医认为,胃主受纳,以通降为顺,肿瘤患者由于正气虚弱,加之手术或放化疗治疗后胃气受损,受纳腐熟功能失司,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则发为呃逆[6]。呃逆发生的病位在膈,病机关键在于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故治疗呃逆当以理气和胃、降逆平呃为原则,并在分清寒热虚实的基础上,分别施以祛寒、清热、补虚、泻实之法[1]。

小半夏汤出自《金匮要略》,由半夏、生姜两味药组成。半夏、生姜性辛温,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是为君药;生姜为“呕家之圣药”,温中止呕且制半夏之毒,是臣药又兼佐药之用。二药相配,功在消痰蠲饮,和胃降逆而止呕。《勿误药室方函口诀》 云:“此方为呕家之圣剂。” 呃逆、呕吐症虽不同,究其病机,同属胃失和降,临床使用小半夏汤治疗呃逆,虽属异病同治,亦可奏效[6]。《灵枢·口问》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表明耳与脏腑、经络都有密切联系。耳穴压豆疗法即是通过刺激耳部穴位,使局部产生酸、麻、胀、痛等刺激的反应,从而发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经络的功能,达到治疗作用[6,8]。

耳中穴,又称膈,为解痉降逆,止呃止呕之要穴。神门穴,具有宁心安神的作用,是治疗神经衰弱、失眠的经验穴。交感穴,具有益心安神、调整胃肠、行气降逆的作用,相当于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功能,对内脏器官有较强的镇痛作用, 能缓解平滑肌痉挛。胃穴,能消食和胃;脾穴,能健脾补虚,两穴合用则脾胃调和,升降枢机如常。以上诸穴相配,具有较好的理气和胃、降逆平呃的作用,能有效缓解呃逆[9,10]。

顽固性呃逆采用单一的治疗方法往往效果欠佳。如单用耳穴压豆,其局部刺激能疏通经络气血,使胃气迅速得降而呃逆自止,但止呃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且易在药物、情绪等因素影响下再度复发;如单用小半夏汤内服,虽能从整体调节脏腑功能,但中药内服起效相对缓慢,而化疗后患者多伴有胃纳减退、厌闻药味,不少患者在中药起效之前已放弃服用。因此,在中医“杂合以治”理论的指导下,笔者采用小半夏汤联合耳穴压豆法治疗化疗后呃逆,借耳穴压豆理气降逆之力以达短时间内止呃的目的,在减轻患者呃逆频频之苦的同时,亦助于提高患者服用中药的依从性,从而使小半夏汤得以发挥其和胃降逆之功,以助耳穴压豆止呃之力,并使脾胃调和而疗效得以持久。

猜你喜欢
压豆顽固性耳穴
雷火灸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研究
耳穴压豆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干预效果
耳穴压豆联合穴位按摩在高血压伴失眠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耳穴按压对肺部疾病患者的保健作用
子午流注治疗仪择时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效果研究
针灸联合耳尖放血、耳穴压丸治疗失眠的疗效观察
艾灸联合耳穴压豆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研究
多巴胺联合硝酸甘油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效果
耳穴埋豆+腹部拔罐对前列腺增生术后患者排便自觉通畅率的影响
针刺配合穴位埋线治疗顽固性面瘫6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