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名方中五灵脂的本草考证△

2020-10-28 02:23赵佳琛王艺涵翁倩倩金艳张卫彭华胜蔡秋杰李兵杨洪军张华敏詹志来
中国现代中药 2020年8期
关键词:本草炮制药材

赵佳琛,王艺涵,翁倩倩,2,金艳,张卫,彭华胜,蔡秋杰,李兵,杨洪军,张华敏,詹志来*

1.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药资源中心,北京 100700;2.江西中医药大学 院士工作站,江西 南昌 330004;3.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药研究所,北京 100700;4.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12;5.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700;6.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700;7.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 100700

五灵脂为活血化瘀、止痛的中药材,临床用于治疗胸痛、脘腹疼痛、痛经、经闭、产后血瘀疼痛、跌扑损伤、虫蛇咬伤等症。201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并公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身痛逐瘀汤”中即含有“灵脂”,该方出自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凡肩痛、臂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疼痛,总名曰痹症”,其中的“灵脂”即为五灵脂药材。五灵脂为动物粪便类药材,在1963—199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均被收载,1995—2015年版《中国药典》中则不再被正文所收录,目前仅存在于部分地方药材标准中。五灵脂来源历来较为混乱,为解决经典名方所含药材的正品基原问题,有必要对五灵脂药材来源的历史进行系统梳理。五灵脂药材加工炮制方式是开发包含该药材的经典名方需要解决的另一关键问题,“身痛逐淤汤”中记载其炮制方法为“炒”,而历版《中国药典》及地方药材标准均记载五灵脂的炮制方式为“醋炒”,故需对五灵脂的炮制历史进行考证,为经典名方中五灵脂药材的加工炮制方式提出合理建议。本研究从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炮制几方面对五灵脂进行了系统的本草考证,对解决包含该药材的经典名方开发中的关键问题提出建议。

1 释名

五灵脂始载于《开宝本草》:“出北地,此是寒号虫粪也。”[1]335《嘉祐本草》:“今据寒号虫四足,有肉翅不能远飞,所以不入禽部。”[2]“寒号虫”及其粪便五灵脂的释名在明代李时珍[3]1743所著的《本草纲目》中有详尽的解释,李时珍将其归于禽部·原禽类“寒号虫”项下,释名为“鶡鴠、独舂”,该动物的粪便名为五灵脂。李时珍又云:“杨氏《丹铅录》,谓寒号虫即鶡鴠,今从之。鶡鴠《诗》作盍旦,《礼》作曷旦,《说文》作鴠,《广志》作侃旦,唐诗作渴旦,皆随义借名耳。扬雄《方言》云:鴠,自关而西谓之鶡鴠。自关而东谓之城旦,亦曰倒悬。周、魏、宋、楚谓之独舂。郭璞云:鶡鴠,夜鸣求旦之鸟。夏月毛盛,冬月裸体,昼夜鸣叫,故曰寒号,曰鶡旦。古刑有城旦舂,谓昼夜舂米也。故又有城旦、独舂之名。《月令》云:仲冬,曷旦不鸣。盖冬至阳生渐暖故也。”书中还记载:“夏月毛采五色,自鸣若曰凤凰不如我。至冬毛落如鸟雏,忍寒而号曰得过且过。”李时珍记载鶡旦在夜里啼鸣以求天亮,故由此得名;又因其夏天毛羽艳丽丰满,冬天羽毛脱落无法御寒,在寒冬昼夜鸣叫,故得名“寒号”。其他本草文献如《本草汇言》等中也同样记载了“寒号虫”“鶡旦”等名称的来历:“夏月毛羽五采,自鸣曰凤凰不如我。初冬毛羽脱落,裸形如雏,忍冬而号,夜鸣曰来朝造个窠。旦鸣曰得过且过,日出暖和。”[4]654可见“寒号虫”“鶡旦”“城旦”“独舂”等名称均由其生活习性而来。

东汉《说文解字》释“鶡 ”字曰:“似雉,出上党”;释“鴠”字曰:“渴鴠也”;《说文解字注》曰:“渴鴠也,月令作曷旦。坊记作盇旦。郑云:夜鸣求旦之鸟。方言作鴠、鶡鴠,广志作侃旦,皆一语之转。此渴旦,当同月令,作曷旦,浅人改之,误用渴为饥渴字耳。太平御览引鴠、可旦也。最为古本。曷旦、可旦,鸟语如此,故云求旦之鸟。”

关于五灵脂的名称释义,《本草纲目》曰:“其屎名五灵脂者,谓状如凝脂而受五行之灵气也。”[3]1743《本草汇言》曰:“《说文》云有足之谓虫,裸毛羽鳞介之总称,故曰五灵。脂,则以形似也。又名鶡旦。”[4]654《药品化义》曰:“五灵脂聚于土中,结如凝脂,受五行之灵气而成,故名之。”[5]《本草纲目拾遗》曰:“鶡鴠十月毛落,而寒号忍冻,冬聚柏实食之,又自食其遗,遗而复食,故其矢为五灵脂。此东璧所未详者。”《宝庆本草折衷》记载五灵脂又名“香鼠屎”。

2 基原考证

2.1 五灵脂基原的历史沿革

五灵脂始载于《开宝本草》,归为禽部:“五灵脂味甘,温,无毒。主疗心腹冷气、小儿五疳,辟疫,治肠风,通利气脉、女子月闭。出北地,此是寒号虫粪也(今附)。”[1]335《嘉祐本草》将其移入虫鱼部:“今据寒号虫四足,有肉翅不能远飞,所以不入禽部。”[2]其对五灵脂的来源动物形态做出了简单描述。北宋《本草图经》对五灵脂性状做出简述:“云是寒号虫粪,色黑如铁。”[6]526其附有“潞州五灵脂”药图(见图1A),可见粪便为数粒粘连为团块状。“潞州”即今山西省长治市,与今五灵脂产区相符。

《宝庆本草折衷》:“续说云:《局方》来复丹用五灵脂,注云须五台山者。此山在潞州至北之地,所出五灵脂,辛烈芬郁,如乌豆及鼠屎状,亦有停积如没药块者。”[7]五台山在今山西省忻州市,该书所载五灵脂药材性状与今山西、河北地区所产五灵脂相符。

其后如《本草品汇精要》[8]等本草中对五灵脂性状及其来源动物寒号虫形态特征的描述均引自《嘉祐本草》及《本草图经》。《本草品汇精要》所附药图(见图1B),可见粪便如豆,数粒粘结成不规则块状,色黑。

《本草纲目》对寒号虫及其粪便五灵脂的性状描述更详尽一步:“其状如小鸡,四足有肉翅……其屎恒集一处,气甚臊恶,粒大如豆。采之有如糊者,有粘块如糖者。人亦以沙石杂而货之。”[3]1743其所附寒号鸟及五灵脂药图较简单(见图1C)。后如《本草原始》《食物本草》《本草乘雅半偈》《本草汇笺》等本草中对寒号虫及五灵脂的性状描述均引自《本草纲目》。《本草原始》附有五灵脂药材图(见图1D),可见其性状特征与同前代本草文献所附五灵脂药图基本相同,均为数粒乌豆状的粪便粘结成块。《本草汇言》对寒号虫的生活习性及五灵脂的性状作出补充:“餐以柏实,先冬噙集。穴居南向,食已而遗,遗已而食。遗屎色黑如铁,形凝如脂,气甚臊恶。”[4]654

近代以来,杜亚泉等编写的《动物学大辞典》把寒号虫归为哺乳类,蝙蝠科,定名为大蝙蝠PteropuspselaphonLay.。认为大蝙蝠耳小,隐于毛中,夏季生五色之毛,秋季除翅膀外毛均脱落,产太行山,河北、山西一带,与《本草纲目》所载描述极为相似。《中国药学大辞典》记载五灵脂“外国名称PteropuspselaphonLay (拉丁)(Boninrousctte)(英)基本:属脊椎动物哺乳、胎盘、翼手与食果类寒号虫之屎 ”[9],对其基原仍延续了《动物学大辞典》的记载。而后王福麟[10]否定了这一观点,其在五灵脂主产区河北、山西一带进行实地考察,并未采集到大蝙蝠标本。同时期《中国药物标本图影》附有五灵脂药材图及其原动物“寒号虫”图(见图1E)。

注:A.《本草图经》;B.《本草品汇精要》;C.《本草纲目》;D.《本草原始》;E.《中国药物标本图影》。图1 不同历史时期本草所附五灵脂及寒号虫图

《药物出产辨》中记载五灵脂:“产广西南宁、百色、平南、贵平等处。乃雀屎也。西书断此味有毒,仍用甘草水泡之,乃用为可。”[11]其为雀屎、有毒等特性与《名医别录》中收载的天鼠屎相符:“有毒……生合浦山谷。”[12]“合浦”为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合浦县一带,与《药物出产辨》所载产区一致,故认为此处对五灵脂的记载有误。

1961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实地调查后,在《中药志》提出五灵脂原动物为鼯鼠科动物,橙足鼯鼠TrogopterusxanthipesMilne-Edwards。橙足鼯鼠为中等体形,似松鼠,身长260~300 mm,尾长而粗,长为290~300 mm,后肢长于前肢,前后肢间具飞膜,爪成钩、锐利,眼圆大,耳廓发达。

1963年版《中国药典》中规定五灵脂的来源为:“鼯鼠科(Petauristidae)鼯鼠属(Trogopterus)动物的干燥粪便。”[13]其在药材鉴别上分为灵脂块和灵脂米2类:“灵脂块为许多粪粒凝结而成的不规则团块,大小不一。表面黑棕色、红棕色或灰棕色,凹凸不平,有油润性光泽……以黑棕色,有光泽,显油润、无杂质者为佳。灵脂米为长椭圆形颗粒,两端钝圆……以外表面黑棕色,内黄绿色、无杂质者为佳。两者以灵脂块较灵脂米为佳。”该版《中国药典》中对灵脂块与灵脂米的性状描述与《本草纲目》中五灵脂“粒大如豆,采之有如糊者,有粘块如糖者”的形态描述及历代本草所附五灵脂药图相符合。

《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记载五灵脂的来源为:“鼯鼠科动物复齿鼯鼠(橙足鼯鼠)TrogopterusxanthipesMilne-Edwards或飞鼠科动物小飞鼠PteromysvolansL.的干燥粪便。”[14]书中又记载复齿鼯鼠“昼伏夜出……主要以柏树枝或其他树籽或嫩枝为食”。同时也记载了五灵脂药材“分为灵脂块(糖灵脂)及灵脂米(散灵脂)两种”。《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尚记载了飞鼠科动物黑白飞鼠HylopetesalbonigerHodgson的粪便在云南个别地区作五灵脂使用,国内某些地区将鼠兔科多种动物的粪便误作五灵脂使用。

《全国中草药汇编》将橙足鼯鼠降为复齿鼯鼠的别名,而甘祥林等[15]研究原动物标本后认为,橙足鼯鼠与复齿鼯鼠为2种不同物种,前者为PetauristaclarkeiThomas. 主产于湖北、四川一带,体型较大,特征是背毛与自足毛色不同,四足为明显橙红色;后者为T.xanthipes,主产山西、河北一带,体型较小,主要特征是臼齿齿冠具有曲折崎岖的齿脊。而绝大多数学者及文献均认为橙足鼯鼠与复齿鼯鼠为同一物种。

1977年版《中国药典》中记载五灵脂为“鼯鼠科动物复齿鼯鼠TrogopterusxanthipesMilne-Edwards的干燥粪便……根据外形的不同常分为‘灵脂块’及‘灵脂米’”[16]。灵脂块以“色黑棕、有油润光泽者为佳”,灵脂米以“体轻、色黑棕、断面色黄绿者为佳”。1985年版及1990年版《中国药典》中五灵脂的来源规定与1977年版相同。1995年版至2010年版《中国药典》将五灵脂移入附录部分收载,2015年版《中国药典》不再收录该药材。《中华本草》及各地方标准对五灵脂的来源规定一致,均为鼯鼠科植物复齿鼯鼠T.xanthipes的干燥粪便,且分为“灵脂块”及“灵脂米”2种规格(见表1)。

表1 各地方标准收录五灵脂来源

《中国药用动物志》中记载的鼯鼠科(Petauristidae)多种动物如毛耳飞鼠Belomyspearsoni、灰头小鼯鼠P.elegans、棕鼯鼠P.petaurista、栗褐大鼯鼠Petauristayunanensis、红白鼯鼠P.alborufus、高地鼯鼠P.xanthotis、黑白鼯鼠Hylopetesalboniger的粪便都可作为五灵脂入药[17](见表2)。

表2 《中国药用动物志》收录鼯鼠类动物

五灵脂来源混乱现象历来严重,近缘物种之间动物形态和粪便性状高度相似是药材来源混乱的主要原因。通过对历代本草文献的考证,根据五灵脂的产地、“色黑、油润”等性状可以得出其主流来源为复齿鼯鼠T.xanthipes的粪便。有散粒者,大如豆,椭圆形,现代被称为“灵脂米”;又有与尿液及泥沙混粘成不规则团块者,现代称其为“糖灵脂”。

当代学者对五灵脂的主流来源为复齿鼯鼠的粪便基本达成认可,然多位学者进行了实地调查后得出,不同地区存在以多种鼯鼠科及其他科形态相似的动物粪便作为五灵脂入药的现象。高士贤等[18]对不同地区入药五灵脂的基原及性状作了较详细的调查研究(见表3)。可以看出,复齿鼯鼠粪便的性状及产地与古代本草典籍中记载五灵脂的性状及产地相符,故可认为古代药用五灵脂的主流来源为复齿鼯鼠T.xanthipes的干燥粪便。鼯鼠科(Petauristidae)动物在我国分布约20种及亚种,鼯鼠类动物的粪便是否均可作为五灵脂入药,尚待进一步的研究。

表3 各地区五灵脂来源及性状

2.2 鼯鼠类药材的历史沿革

将鼯鼠类动物作为中药的历史比五灵脂入药更为久远。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即有记载:“鼺鼠,主堕胎,令产易。”[19]《名医别录》云:“生山都平谷。”“山都”为今湖北省襄阳西北一带。

注:A.《本草图经》;B.《本草品汇精要》;C.《本草纲目》。图2 不同历史时期本草典籍所附鼺鼠图

3 道地性考证及品质评价

《开宝本草》首载五灵脂,记载其“出北地”。《本草图经》记载其“惟河东州郡有之”,“河东”为今山西省西南部地区。《本草图经》附有“潞州五灵脂”药图,“潞州”为今山西省长治市。《本草纲目》提出五灵脂的来源动物寒号虫在“五台诸山甚多”,五台山地处今山西省忻州市,在陕西东北部,邻近河北省。后历代诸本草文献如《本草汇言》《本草乘雅半偈》等均记载五灵脂出自河东或五台山。《本经逢原》:“晋地有之。”[21]287《医林纂要探源》:“出太行山及北岳诸深山中。”可见古代本草文献记载五灵脂的产区均在山西省内及山西与河北交界地区。

当代仍以山西、河北两省太行山一带为五灵脂最主要的商品产区,已形成复齿鼯鼠的饲养基地。长有侧柏Platycladusorientalis(Linn.) Franco及油松PinustabuliformisCarr.的山区,如河北的平山县、陕西商洛及山西的介休县、灵石县和平定等县早已展开复齿鼯鼠的饲养。

关于五灵脂的品质评价,《本草图经》记载其“色黑如铁”[6]526,《本草纲目》提出:“凡用以溏心润泽者为上”[3]1743。后历代本草文献均沿袭此观点,认为表面色黑,有光泽,质油润,杂质少者为上。

五灵脂历来存在来源混乱的现象,《本草衍义》记载:“此药虽不甚贵,然亦多有伪者。”[22]128《本草纲目》记载:“人亦以沙石杂而货之。”[3]1743现代以来,也出现以沥青掺杂碎石块粘结而成的糖灵脂伪品(见表4)。

表4 不同历史时期本草典籍所载五灵脂道地性及品质评价

4 采收加工炮制

采收方面,五灵脂作为动物粪便类药材,历代本草均记载其“采无时”。现代药材标准及文献也认为全年均可采收。但王福麟等[23]研究复齿鼯鼠的生活习性后提出建议,为达到资源的可再生循环,复齿鼯鼠捕捉时间必须限制在每年9—10月,此时已过繁殖期,幼鼠也分群独立,捕后成活率高。相关研究经过实地考察得出,复齿鼯鼠一般栖息在海拔1000 m以上的陡峭岩壁或石缝内,食物以侧柏、油松、栎树的枝叶、籽实为主,也吃山杏、山桃核,白屈菜、石黄连等其他食物[24-25]。其粪便颜色与食物有关,食侧柏者粪便光亮乌黑。采收时,若见岩壁有黑红色或锈红色尿痕,侧柏有被剥皮痕迹,或发现新鲜鼯鼠粪便等,可推测附近存在复齿鼯鼠,可进行捕捉或找到鼠洞掏取粪便。灵脂米采得后常混有砂石等杂物,灵脂块往往与岩石附着牢固,采收时用锤、铁凿敲下,有时岩石、泥土一并带起。采收后将砂石、泥土等杂物除净,晒干。

加工与炮制方面,因五灵脂中常杂有砂石等杂质,必须进行净制。《本草图经》记载了酒飞法,与今水飞法的操作类似:“然多夹沙石,绝难修治。若用之,先以酒研飞錬,令去沙石,乃佳。”[6]526直至清代,酒飞法一直作为五灵脂药材的必要加工步骤。《圣济总录》《本草汇言》等方书及本草中则记载了水飞法。因其为粪便类药材,加工易松散,历代本草及方书多记载其捣为散剂再进一步炮制。

炒法贯穿了五灵脂整个炮制历史,《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妇人大全良方》等宋代方书中有五灵脂“微炒”“炒”“炒令烟尽”“半生半炒”的相关记载。除此之外,尚有熬膏、煅灰、酒醋合煎等炮制方法。

明清时期则以炒制为五灵脂主流炮制法。明代《本草蒙筌》提出:“行血宜生,止血须炒。”[26]该观点被明代诸医药家所认同,然该炒法未加辅料,当为清炒,以炒至烟起为度。

清代炒制程度多样化,除生用和炒熟外,还有炒黑的制法。辅料则以醋为主。《本经逢原》:“生用则破血,炒用则和血。”[21]287《药性切用》:“破血生用,调血炒用,入肝醋炒。”《伤寒温疫条辨》:“酒浸行血,醋炒止血。”《罗氏会约医镜》:“生用行血,炒熟和血,炒黑止血。”《药笼小品》:“生用能通血闭,炒黑治经水过多。”

现代五灵脂药材除生品净制外,以醋炒品为主。醋炒的炮制方法或为清代醋炒法的延续。究其内涵,古代医家以醋味酸可入肝经。北宋寇宗奭《本草衍义》中记载:“五灵脂行经血有功,不能生血……盖心生血,肝藏血,肝受血则能视,目病不治血为背理。此物入肝最速。”[22]128清代《本草汇笺》:“炒用以理诸失血证……入肝最捷。”[27]酸可以养肝阴,滋肝血。醋制可起到导药入肝的作用。又因五灵脂炒用有止血之功,《本草汇笺》:“其色黑如铁,凡血遇黑则止。”酸味收涩,亦可协同五灵脂止血之功。除此之外,《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等方书中也有五灵脂以醋做辅料调膏、和丸或醋煎的记载[28-29]。醋制尚有矫味矫臭的作用(见表5)。

表5 不同历史时期文献所载五灵脂采收加工炮制方法

闵凡印[30]实验发现清炒后药材表面几乎无光泽感,而醋炒后表面润泽,且气味较好。又对清炒及喷醋炒后的尿素含量进行了测试,两者均有下降,而清炒法下降更多。

陆维承[31]提出不应事先将药材用醋拌匀,否则粘结成块会导致炒制时受热不均。闵凡印[30]实验亦测得以醋拌匀超过1 h反使药材中尿素的含量上升。故仍应遵循炒热后再喷醋的步骤。除醋制外,现代还有酒炙五灵脂的炮制方法,用文火炒至有腥气溢出,色黄黑时趁热均匀喷洒黄酒,再炒至微干,有光泽为度,取出晾干即得酒灵脂。酒制可增强活血散痛之功。

故经典名方“身痛逐淤汤”中五灵脂药材可按照历版《中国药典》规定的醋五灵脂制法进行炮制:除去杂质,块状者砸成小块,炒热,喷醋,再炒干。

5 结语

综上所述,古代五灵脂的主流来源为复齿鼯鼠T.xanthipes的干燥粪便,历代以山西、河北为主产区,可全年采收,因多杂有砂石,须进行酒研漂或水飞净制,可生用或炒用。清代以来多认为醋炒可增强其入肝及止血的功效,故五灵脂多以醋炒,并延续至今形成醋五灵脂的炮制规格。经典名方“身痛逐淤汤”中五灵脂药材建议按照现版《中国药典》中“醋五灵脂”的规范进行炮制加工。

猜你喜欢
本草炮制药材
道地药材变成致富“金叶子”
牵牛子的本草考证
我的梦想
春季种什么药材好?
药材价格表
分析半夏的炮制方法及其对药效的影响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藏药的采集加持、炮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