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成与创新:“代表课”助力教师成长

2020-10-30 10:03鲁志远
关键词:教师成长创新

鲁志远

摘要:“代表课”,是指能反映教师自身教学理念和特长的课堂教学,它能作为范本加以推广,被本学科教师甚至其他学科教师所借鉴。“代表课”打造过程中,“守成”体现在:规范“三段”与“九步”的设计过程,规范“模块”与“主线”的教学流程;“创新”体现在:彰显“生本”与“育人”的教学理念,凸显“细节”与“创意”的教学品质。

关键词:代表课 守成 创新 教师成长

一支结构合理、梯度分明、业务精干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为了在保证教学效率的基础上,体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创新精神,让课堂教学与教师个性成长密切结合,我们展开了打造“代表课”的探究。

所谓“代表课”,是指能反映教师自身教学理念和特长的课堂教学,它能作为范本加以推广,被本学科教师甚至其他学科教师所借鉴。通俗地说,就是在“我”的教学中,有那么一些内容,上得和别人不一样,是“我”的最佳课堂教学。因此,“代表課”应该有如下特点:(1)具有典型性,能够反映学科特点;(2)具有优质性,即通常所说的“好课”;(3)具有个性和创新性,有与众不同的特色;(4)具有借鉴性,能在其他教师的课堂上得以“再生”。

如何通过打造“代表课”助力教师成长呢?在以“课改先锋号”为主题的教学研讨活动中,几节“代表课”所体现的“守成”与“创新”,或许能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一、守成:规范“代表课”的设计过程与教学流程

(一)设计过程:“三段”与“九步”

一节“代表课”的打造过程分为设计、研究与实施三个阶段,共包括九个步骤。设计阶段为第一步至第四步,含选题说明、“两案”设计、“代表课”设计说明、说课简案说明。选题说明,即选择什么内容和选择的理由。“两案”设计,即教案设计与学案设计。教案设计需要对教材和学情进行分析,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选择教学策略与方法等;学案设计需要确定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设计学习流程以及注意事项等。 “代表课”设计说明需要说明教学理念、教学主张、设计模型、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等。说课简案说明侧重阐释教案各环节内容设计的理由和理论依据。研究阶段为第五步至第八步,即录播教学、实施评价、二次修订、案例分析或论文撰写。录播教学是指在录播教室开展课堂教学(或在普通教室对教学全程录像);实施评价主要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课堂实录、课堂观察)进行自评、互评、学校管理者以及专家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提供建议与意见;二次修订是授课教师根据实施评价研讨的情况,回看教学录像,自我消化,并对教案与学案再修订、再完善;分析案例或撰写论文,即从实践探索上升至理论研究。实施阶段为第九步,即“代表课”的正式实施。

作为“代表课”必备的准备环节,规范的流程激励教师不断收集资料,完善思路,改进教学。这个过程不但能夯实教师的学科知识,也可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

(二)教学流程:“模块”与“主线”

虽说教无定法,但遵循一些基本的规范,可以使课堂教学质量得到基本的保证。此次教学研讨活动中展示的“代表课”在教学流程的设计方面关注了“模块”和“主线”。

1.“模块”设计,使课堂教学流程清晰。

“模块”设计,即按照设计者特定的意图,对教学内容进行板块化切割。本次展示的几节“代表课”中,有的教师根据学习目标设计模块。如,在《情绪自我控制》的心理新授课上,教师把教学设计成“察觉情绪”“学习理论”和“运用理论”三个模块。又如,在Finding a balance:My tai chi experience的英语阅读课上,教师设计了“Reading for preparing(阅读准备)”“Reading for understanding(阅读理解)” “Reading for thinking(阅读思考)” “Reading for expressing(读后表达)”等模块。有的教师根据学习行为设计模块,如,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为主题的语文复习课上,教师设计了“尝试练习”“归纳分类”“总结规律”“训练提升”四个模块。此外,还有教师以教学顺序设计教学模块等。

2.“主线”设计,使课堂教学浑然一体。

“主线”即教学线索,是课堂教学的主要逻辑。提炼出教学主线,有助于课堂更加流畅、高效地推进。以本次“代表课”中的《烛之武退秦师》教学为例,教师首先安排齐读——“齐读课文,理清脉络”,让学生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然后,请学生细读——“因声求气,读中见旨”,通过停顿、重音体悟文章;继而带领学生品读——“分析形象,赏析说辞”,在读中分析人物形象和品格特征;最后,组织学生探究读——“言为心声,语见其人”,探究烛之武其言其人。读是方法、手段和途径,读也是目的、素养和能力。总之,以“读”贯穿课堂,有效串联起所有的教学任务。

“模块”与“主线”的设计,不仅使课堂教学条理清晰,同时也能体现教师对课堂环节、知识结构的把控,彰显教师教学设计的智慧。对于新教师来说,这种设计思路有助于他们操控课堂流程,尽快走上规范、高效的教学之路。

二、创新:凸显“代表课”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品质

(一)教学理念:“生本”与“育人”

判断一堂课的优劣,终极标准不是教师讲授了多少,而是多少学生掌握了以及学生掌握了多少。因此,“生本”理念是教学的应然追求。在本次“代表课”的展示中,“生本”理念旗帜鲜明。一是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行为上。授课教师走下讲台,走近学生,语音语调或平和轻柔,或高亢激昂,均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为主要目标。二是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方法上。他们有的循循善诱,启发建构,如《网页中的超链接》一课教学的“做中学”环节,教师精心设计操作流程与评价办法,积极组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在Finding a balance:My tai chi experience的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设计了高中生普遍关注的讨论话题 ——“如何在学习和娱乐之间找到平衡点”,这既是对学习内容的拓展,又体现出关注学生生活的人文情怀。

此外,在本次“代表课”的展示中,“育人”理念得以落实。教师从单纯的文本知识教学目标走向情感育人目标。例如,在What is happiness to you的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通过任务单的设计,紧紧围绕What(是什么)、 When(什么时候)、 How(怎么样)开展关于happiness(幸福)的写作训练,既突出了英语教学读写结合的基本特点,又加深了学生对“幸福”的理解。

(二)教学品质:“细节”与“创意”

1.高品质来自细节的发掘。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细节虽小,但不能忽视。教师只有处理好教学细节,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本次“代表课”展示中,每个教师对细节的处理各有所长。例如,在Finding a balance:My tai chi experience的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利用马云练太极拳的视频导入课堂。这段视频通过介绍马云这个人物以及展示马云打太极动作的柔美、发力时的震撼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强烈冲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无形中为新授课教学做了充分的铺垫。又如,在《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中,学生一开始对教室环境(特别是后面墙上分割观察室与教室的玻璃)产生了好奇,注意力无法集中。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教室的特点——全程录音摄像,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充分熟悉教学环境,并用“刚才,我们用眼睛熟悉了周围的环境,于是我们就没有陌生感,可见眼睛的重要性。‘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烛之武退秦师》的文章题目告诉我们什么?”一段引导语成功开启教学。这种细节处理方法显然不是课前准备的。它不仅让学生熟悉了教学环境,满足了学生的好奇感,巧妙过渡到新课教学,更重要的是,“全程录音摄像”的提示让学生关注自己的形象,个个正襟危坐,发言踊跃,声音洪亮。

类似的细节处理还有很多。精彩的细节处理源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研读,以及对课堂的敏锐把握。本次“代表课”中几位教师的做法,对于新教师如何在教学中科学预设细节,准确捕捉细节,进而巧妙处理细节提供了借鉴。

2.高品质来自别具一格的创意。

本次所展示的几节“代表课”中,也涌现出一系列创意设计。如,《烛之武退秦师》一课的作业:把文言文小说改编成现代文短编小说,把现代倒装句改写成文言文倒装句;英语课堂小组评价把传统的分数赋值量化改成用“smile(微笑)”单词字母数量多少表达微笑认可程度等,都别出心裁,体现了细节的创新。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看社戏》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用“我们打开一本书,本想看见一位作者,却遇到一个人”这一名人名言导入新课,并将这一名言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線,串接“遇见一群看戏的人——观众”“遇见一群演戏的人——演员”“遇见作者”三大模块,让学生通过细读,感受文字的精准,感知人物的形象特征,感悟作者的写作情感。这一创意设计不仅使课堂浑然天成,更使课堂有了灵魂。

创意,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有独特、新颖的见解。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持续思考、及时反思。而这一过程必然会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本次教学研讨活动中的“代表课”展示,只是“代表课”打造的一个部分,还有很多后续研讨工作要做。守成是基础,创新是灵魂。只有不断地精雕细琢,在守成的基础上创新,“代表课”方能助力教师成长。

猜你喜欢
教师成长创新
深入园本教研促进教师成长的研究
课堂的点滴,用心呵护
幼儿园教坛新手园本培训的实践研究
拓宽师徒结对思路促进体育教师成长的研究
试论微课在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