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小血管瘤自发性破裂1例报告

2020-11-02 01:16赵红雨王勇飞杜志坚张梦阳韩景钊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0年10期
关键词:自发性休克腹腔

赵红雨, 梁 巍, 王勇飞, 杜志坚, 张梦阳, 韩景钊

1 河北医科大学 研究生学院, 石家庄 050000; 2 河北省人民医院 胃肠外科, 石家庄 050000

肝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人群发病率为1.5%,男女比例为1.3∶1[1],一般无需处理,血管瘤自发性破裂罕见,一旦突破肝被膜病死率极高,是手术的绝对适应证。破裂血管瘤直径通常>4 cm,有文献报道的最小直径为3 cm。河北省人民医院收治了1例位于肝表面直径为2.5 cm的小血管瘤自发性破裂伴休克患者,应用喷凝止血方法治疗,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54岁,因“突发上腹痛7 h”于2019年9月18日收入河北省人民医院。患者7 h前无明显诱因突发上腹痛,为持续性钝痛,不向其他部位放射,与呼吸及体位无关,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少量带血丝样液体,无明显心慌气短,头晕头痛。就诊于当地医院,查腹腔超声提示“腹腔积液”,遂来本院。既往无雌、孕激素应用史,近期无外伤史,无其他病史。查体:体温36.7 ℃,脉搏93次/min,呼吸36次/min,血压85/53 mm Hg。腹平坦,腹软,上腹部压痛,轻度反跳痛及肌紧张,未触及腹部包块,肝脏及脾脏肋下缘均未触及,Murphy征阴性,腹部叩诊鼓音,肝区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立即给予多巴胺静脉泵入维持血压,急查血常规:红细胞计数3.7×1012/L,血红蛋白 11.9 g/dl,红细胞压积0.344 L/L,白细胞计数 10.87×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4.50%;肝功能未见异常。腹部增强CT示:盆腹腔积血及积液,胃周、左侧腹膜后区、右侧腹腔积液为著,肝实质密度减低,脂肪肝可能(图1)。于右下腹诊断性穿刺抽出少量不凝血,考虑腹腔内出血伴失血性休克。

在大量补液及应用升压药物后,患者血流动力学仍不稳定,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考虑出血不能自行停止,存在手术指征。急诊行腹腔镜探查术。术中见:肝周、胃大弯、右侧结肠旁沟、脾窝、盆腔可见大量不凝血及血凝块,肝左叶S4段下表面可见多个大小约1~2.5 cm不规则紫黑色肿块,较大者直径约2.5 cm,局部破溃,可见活动性出血(图2),考虑肝小血管瘤破裂出血,取少量肿物组织待病理检查,电凝棒局部喷凝止血,吸净腹腔内积血,量约950 ml,大量温盐水冲洗腹腔,仔细检查腹腔未见其他活动性出血。术后病理示:符合海绵状血管瘤(图3)。术后恢复顺利,5 d后出院。随访至今,目前一般情况良好。

表1 2000年-2019年成人肝血管瘤自发性破裂病例

2 讨论

成人肝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无明显恶变倾向,一般认为是由肝血管发育异常导致的血管畸形,包括海绵状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毛细血管瘤等类型,以肝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肝血管瘤增大与妊娠及雌、孕激素应用相关。根据肿瘤直径,我国将肝血管瘤分为小血管瘤(直径<5.0 cm)、大血管瘤(直径5.0~9.9 cm)和巨大血管瘤(直径≥10.0 cm)[1]。肝血管瘤一般不引起不适症状,常在体检时发现[2],当瘤体较大且位于肝脏表面时可触及腹部包块,位置特殊时可压迫临近胃肠道、胆道、静脉引起肠梗阻、黄疸、静脉压迫等相应症状。肝血管瘤一般无需处理,仅在瘤体直径>5 cm且存在危险因素时采取预防性治疗措施[1]。

肝血管瘤自发性破裂极为少见,在PubMed上检索1970年-2014年关于肝血管瘤的文章,共报道肝血管瘤病例8469,其中自发性破裂 44例(0.52%)[3],有报道的最小直径为3 cm。肝血管瘤一旦破裂的病死率为60%~75%[4],出血突破肝被膜者容易出现休克症状,应立即处理。肝血管瘤自发性破裂危险因素是>4 cm且位于肝脏表面或是有向表面生长的倾向,如果患者应用雌、孕激素,破裂风险更高[5],子宫内膜癌患者同样存在更高破裂风险[6]。本患者肿瘤虽位于肝脏表面,但瘤体较小(2.5 cm),未应用雌、孕激素类物质,且无外伤史,非常罕见。破裂症状一般为剧烈腹痛、腹膜炎以及因失血而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现象。此患者术前出现休克表现,证明小血管瘤短时间内出血量也很可观。超声、CT和MRI检查的肝血管瘤诊断准确率分别为 61%、77%和 92%[1]。本患者行CT检查,肝脏未见明显包块,可能由于瘤体较小且位于肝脏表面,出血后瘤体进一步缩小呈扁平状。

肝血管瘤破裂治疗方式包括切除法、缝合法、填塞法等,1989年-2002年报道的肝血管瘤破裂病例,采用此三种方法比例分别为59.1%、22.7%、18.2%,治疗后病死率分别为23.1%、45%、75%,经肝动脉介入栓塞术(transhepatic arterial embolization, TAE)可以作为术前辅助治疗方法[4,7]。手术完整切除血管瘤为首选方案,但手术风险较高,Hao等[8]报道,手术切除后病死率为36.5%,TAE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9]。上述方法适合大部分病例,确诊后及时有效的处理可以提高治疗成功率,对于特定病例应个体化治疗,本例为小血管瘤,位于肝脏表面,而且呈扁平状,电凝棒局部喷凝止血简单有效。喷凝止血原理与射频消融相似:运用热量破坏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管,使局部形成血栓,起到止血、凝固瘤体的作用[10]。患者术后未出现相关并发症,表明喷凝止血方法对于此患者安全有效。

近年来,成人肝血管瘤自发性破裂病例时有报道,笔者通过检索PubMed数据库,统计了2000年-2019年相似病例共10篇文献[5,7-9,11-16](表1)。通过对比,发现近年来发生自发性破裂的均为肝巨大血管瘤,且存在肝血管瘤破裂后腹腔无明显积血情况,表明某些情况下肝血管瘤破裂并未突破肝被膜,肝被摸可以起到压迫止血作用,未造成大量失血,肝血管瘤一般为肝动脉供血[1],一旦突破肝被膜,出血不易控制。本例虽为肝小血管瘤破裂,出血突破肝被膜,早期即出现休克症状。肝血管瘤破裂后血红蛋白为12.1 g/dl并伴休克,可能和失血后血液浓缩相关。对于自发性肝血管瘤破裂,手术切除或者介入后再行手术治疗仍为首选方案,视情况采取切除肿瘤、肝段切除和半肝切除的方法。

本病例总结经验教训:(1)本例患者血流动力学仍不稳定,腹腔穿刺出不凝血,有手术指征,术前在严密监测下试行介入治疗寻找出血灶并栓塞可能更为合理;(2)小血管瘤存在超声及CT检查为阴性的情况,需加做MRI明确诊断;(3)小血管瘤破裂概率小,但仍存在破裂可能;(4)肝脏表面小血管瘤破裂,喷凝止血处理是一种比较便捷、合理的手术方法;(5)对于本患者小血管瘤破裂原因需深入探究,继续随访是关键。

作者贡献声明:赵红雨负责资料分析,撰写论文;王勇飞、杜志坚、张梦阳、韩景钊参与收集数据;梁巍负责拟定写作思路,指导撰写文章并最后定稿。

猜你喜欢
自发性休克腹腔
伤寒杆菌致感染性腹主动脉瘤合并腹腔脓肿1例
休克指数指导在外伤性肝脾破裂大出血患者救护中的应用
大面积烧伤并发消化道溃疡大出血及胸腹腔感染1例
自发性脑脊液鼻漏误诊变应性鼻炎一例
车祸创伤致失血性休克的急救干预措施分析
自发性冠状动脉螺旋夹层1例
碘克沙醇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一例
胎儿腹腔囊性占位的产前诊断及产后随访
4例自发性肾破裂患者的护理
褪黑素通过抑制p38通路减少腹腔巨噬细胞NO和ROS的产生